首页

搜索繁体

第九章 喂猪养牛

    山区村民家里,都或多或少养了几头猪,一方面家里和剩饭剩菜可以用来喂猪,因此不会浪费。另一方面,山野之中能够采集不少野草,也可以用来喂猪。

    这样的野草被农村人称作猪草,闲暇时采割猎草,是我们小时候的劳作课目之一,有“笔杆草”、“灯笼草”、“厥草”、“野芹菜”、“艾草”等等等等,现在还能一一分辨出来。

    那时候没有猪饲料,全靠剩饭剩菜、猪草喂大,一头猪常常要喂养一两年,才能成长到出栏屠宰。养猪还有一个好处,能够合理利用米糠。

    那时已经有了电动的碾米机,不过还没有像现在这样的稻米加工设备。稻谷收割回来之后,用碾米机剥除谷壳。一个漏斗,里面有铁筛子和轴承,依靠轴承转动,铁筛子过滤,剥除的谷壳。

    这样的剥除法并不彻底,出现粗糠、细糠,里面还会夹杂着细米,猪对糠特别感兴趣,喂猪时洒上一把糠,猪吃的相当欢。

    喂猪的活我经常干,而且从小干到大,幼小的身躯提着个大大的潲水桶,走到猪圈,然后熟练的“噜噜”呼唤几声,猪就会成群的围拢过来。

    有一种葫芦能长得很大,刚长成时,表皮青涩,非常鲜嫩,是农村常见的瓜果蔬菜之一,完全成熟之后,表皮完全木化,呈现金黄色,特别坚硬。

    将完全成熟的葫芦,剖成两半,因为坚硬,一般都是用锯子锯开。挖空里面的囊,制成葫芦瓢,成为农村家庭常用的盛具,农村家里都有好几个,用来盛不同的东西。

    比如喂猪时,用得就是葫芦瓢,舀起一勺猪食,倒入大大的杂木凿成的猪槽,几头猪“哼哼”的挤在一起,“叭哜叭哜”的你争我抢。

    农村有谚语,“一只猪崽养不大”,就是说养猪至少要养两头,才会争抢吃食,才会迅速长膘。农村因此常用来比喻带小孩,小孩多的家庭,孩子长的结实,没病没灾。

    那个年代自己吃的都不够,并没有多少剩饭剩菜用来喂猪,野外的猪草也不象想象中那么多,那么容易采摘,而且也没有那么多空闲时间去采猪草。

    所以农家养的猪并不多,一般只有两三头,养四五头的,这家的主妇必然是相当能干。养猪也并非那么容易,如果遇到猪瘟等疾病,几头猪都白养了,无妄之灾,常令农家伤心,家庭主妇因此呼天呛地。

    猪的野性其实特别大,猪鼻子最爱到处乱拱,拱地拱门,一旦拱出个洞或者缺口,就会逃出猪圈。这样的事情经常发生,时常能见山民到处追赶。一旦跑入山野,很有可能被野兽吃掉。

    养大一头猪不容易,因此都会修建牢固的猪圈,有条件的会用麻石砌成墙,要么用厚实的土坯砖垒就,差一点的也会用粗壮结实的杂木,围成猪圈。

    那时的农家是受不得一点损失的,别说是猪跑掉或病死,就是养的小猫小狗,如果意外死亡,也会让这一家难过不少天,因为豢养也并不容易。

    农村老鼠猖獗,一般每家都会养猫。养狗的用处就更大了,能防黄鼠狼偷鸡,能防小偷盗窃,有些狗特别有灵性,还能防鸡鸭走失,防家畜离圈,甚至看护小孩。

    相对来讲,养狗要比养猫容易,因为狗能够自己到外面找食,而猫是要喂养的。我印象中,养猫要专门给它喂饭,用一节竹蔸剖开,就可以制成喂猫的盛具,我们那将这种喂猫的盛具叫“猫蔸”。

    收完稻谷之后,稻草不能浪费,要捆扎起来,我们叫“扎杆”。“扎杆”有技巧,就取一小把稻草,作为捆扎之用,捆扎之后,一个个耸立稻田之中,密密麻麻铺满稻田。

    晒干之后,堆积稻田中,能防止被雨水腐蚀,被叫做“杆堆”。等农暇了,一般是深秋之后,将这些稻草挑回,再堆成大的稻草堆,叫法一样是“杆堆”,只是大小不同。

    深秋之晨,霜露挂在田间的“杆堆”之上,能结出一条条冰棱。冬天下雨之后,“杆堆”上堆着厚厚的雪,如同耸立田间的一个个雪人。

    深秋过后,霜露起雨雪降,杂草枯黄,直到来年开春,牛在野外可啃食的草,非常稀少,草料不够,就要靠“杆堆”维持,金黄的稻草,正是牛特别喜爱的饲料。

    牛是农民最忠诚的伙伴,田地耕耘全靠那一头牛。因此稻草特别被农民看重,“杆堆”也被特别看重,一般都是堆积在牛圈附近。

    中间树起一根杆子,一般都是用细长的杉木做成,用来固定“杆堆”。一个个捆扎好的稻草,围着杆子交替堆积上去,高能有十几米。

    堆“杆堆”讲技巧,重心不能偏,否则即使有木杆也可能倒掉。还要防雨水渗入,里面略高外面略低,最后一个捆扎好的稻草摊开,插在杆子顶上,讲究点的还会用塑料薄膜封顶,保证水不会渗透进去。

    这样的“杆堆”,里面始终干燥。冬天漫长,牛的食量大,一个“杆堆”不够,有些人家堆着好几个。

    使用时就从底部开始,从里面一圈圈一把把的抽出,抽完一圈“杆堆”自然下降一点,一直到来年开春,稻草用完,只剩个杆子,留作秋后继续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