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繁体

第6章 探索致富路

    1977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神州大地。我国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后,梁飞汉就敏锐地感觉到创业机会的悄然而至。这位出身于大城市的回乡知识青年,可谓刚出校门,涉足社会,一路坎坷。刻骨铭心的曲折经历不但使他深切地了解到中国农民的疾苦,也使他得到了钻研并精通养鸡技术的时间和机会。这一切,似乎都在为一个未来“运筹帷幄于百万大鸡之中,决胜于千里市场之外的集团养鸡司令”的崛起作默默铺垫......

    改革开放之初,AH小岗村18户农民签订的一纸生死状震动了中国,家庭联产承包制的洪潮以排山倒海之势冲开了死气沉沉的“大帮哄”体制。莲塘村通过抓阄儿大会,把生产队的耕地和所有生产资料分光了,5户一头牛,连扫帚、锹镐、犁杖、绳子都拆分到户,8个猪槽子不够分的,干脆分别锯成3截让农户抱回家,那种全家老小齐上阵的热闹场面比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土改还激动人心。3天后,生产队寸草不剩,完全解体了。傍晚,生产队长王牛仔对村民说,今后用不着敲钟叫大家下地干活了,队部门口挂着的那块铁犁片我就拿回家做个纪念吧。

    那个夜晚,全村许多间漏风漏雨的泥砖屋响起阵阵欢声笑语,下了岗的生产队长王牛仔却蹲在自家屋里,瞅着那块锈迹斑斑的破犁片抱头痛哭了一场。他心疼的不是队长职务,而是这个刚见起色的生产队。他当队长没几年,拼死拼活领着社员把工分分值干到1元多,这在当地算是个先进典型了,怎么一夜之间就拆光分光、彻底散伙了呢?他很痛苦,想不通。这种思想状况显然有点落伍了,跟不上形势,不过高中毕业的他还想了一个更重要的问题:广播里说中国要搞四个现代化,现在把耕地划成“豆腐块”分给农户单干了,将来现代化的大农业怎么搞啊?

    很快,王牛仔看到,分田到户极大地激发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粮食连年大增产,中国人终于可以吃饱饭了,再加上发展副业外出打工,庄稼院的小日子越过越红火。可是,眼瞅着城市的现代化像楼群疯长、车流奔涌一样突飞猛进,农村发展显然缓慢许多,专家说那叫“徘徊”。那么,农村现代化的出路在哪里?未来的农业是啥样?他还是想不明白。但他知道一个大道理: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小农经济肯定办不成现代化。

    中国农业向何处去?这是历史遗留的一个巨大问号,13亿中国人要从根本上保障自己的粮食安全,必须对这个问题做出回答。

    答案在哪里?人民是创造历史的主体力量,答案就蕴藏在人民无穷的创造力之中。

    分田到户以来,特别是农民免交农业税以来,广袤的乡村大地似乎一片寂静,亿万农民各忙各的小日子,各奔各的致富路。

    在各忙各的小日子,各奔各的致富路的日子里,梁飞汉迫切想改变眼前这种贫穷落后的面貌。怎样才能脱贫呢?莲塘村一无工业基础,二无矿产资源,王牛仔当生产队长时种植的柑桔橙又连片感染了“黄龙病”而毁灭了不少......靠什么发家致富呢?梁飞汉苦苦思索着……

    梁飞汉,这位在莲塘村中少有的1米78的个头和60公斤的体重,站在人群中简直是鹤立鸡群。他脸上的坚毅与朴质,执着与坚定,镌刻着他从城市走来乡间的历史。

    可能是在乡间经历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艰辛,也可能是痴迷养鸡经历了对贫困挨饥受饿的切肤之痛,在梁飞汉的骨子里镌刻着征服贫困的坚强信念。

    当分田到户的欢悦还在村民们的心中荡漾时,梁飞汉却把目光投得很远:实行家庭承包责任制以后,从此各家单干,自己挣钱……如何才能走共同富裕的道路?梁飞汉经过再三考虑,决定承包村一个丢荒了的果林场,创办养鸡场,作为他为当地群众走共同富裕的切入点。

    莲塘村土地肥沃,水源充足,自古以来,莲塘村的子民素有养鸡的习惯,味鲜色美的“三黄鸡”早就闻名于整个粤西地区。人们热爱养鸡,民间流传着一个关于鸡的美丽传说。

    相传很久以前,在XX县西面与阳春交界处有一个岩洞,洞内有一只石公鸡,每天拂晓时便高声啼叫,啼声嘹亮响彻云宵,人们称这个岩洞为凌宵岩。而在XX县东面与云浮交界处也有一个岩洞叫蟠龙洞,传说是龙母娘娘的居所,洞内有龙母娘娘饲养的仙鸡,其中有一只后来变成了石鸡,站在洞门口欢迎每天到来观光的游客……

    虽然说,神话世界里的东西都非常天真和神奇,甚至经过后人的加工而变得更加美化和富有神秘色彩,但它的产生毕竟是有深刻的生活依据的。关于鸡的美丽传说,正是曲折地反映了这一带的先民有历史悠久的养鸡习惯和传统。

    他首先作出规划:把场里丢荒之地挖成鱼塘,计划在鱼塘水面上建鸡舍,利用鸡粪养鱼,塘边种果树,形成一个鸡、鱼、果立体式的养殖系统。

    梁飞汉仔细算了算,按这个规划实施,至小要8000多元。但他能拿得出的全部现金仅有1000元。

    向银行借贷,可是正碰上银根收缩、控制信贷的时候。幸亏他遇上了好形势,政策放宽了,他就有活路,他决定合股经营,动员乡亲们投资入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