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繁体

第四百七十六章 抗战指导思想

    山雨欲来风满楼。日军在华夏东北停止大规模侵略战争后不足6个年头,又把战争的巨大炮口瞄向了平津,瞄向了华北。华北上空一时战云蔽日,硝烟翻滚。

    面对日本制造的巨大压力,蒋光头命令李卫东,去平津地区指导第二十九军备战。

    此时的李卫东,因为在西安事件中的表现,已经升任军部副总参谋长一职。

    在去北平之前,在南京,蒋光头召开了一次军事会议。

    参加会议者,军事顾问蒋百里先生,参谋总长何应钦,参谋副长,白崇禧,以及刚刚晋升参谋副长的李卫东。

    会议主要讨论,蒋百里先生刚刚出版的军事著作《国防论》。

    蒋百里,原名蒋方震,字百里,与广东李浴日、云南杨杰同为华夏军事学巨擘,驰名海内外。

    18.94年的甲午战争,激发了蒋百里的爱国热情,他小小年纪便关心国家大事,诚如其言:“就是甲午战争,从此刺激了我的新知识,我学会了看报”,“从此,平壤、牙山、大东沟、九连城、威海卫、刘公岛等地名就时常挂在嘴边。”

    1901年蒋百里东渡扶桑,四年士官学校的学习,他击败同期300多日本人以第一名的成绩毕业,从此日本士官学校华日学生不再同班。

    在日留学期间,蒋百里通过观察、分析,将当时对华夏东北威胁最大的国家日本、俄.国列为华夏国防战略的首要目标。

    回国之后,当时的浙江巡抚邀其留在家乡编练新军,但蒋百里认为东三省才是阻遏日本、俄.国侵略的前方,因此他只身远赴东三省,入赵尔巽幕府,负责编练新军,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构筑东北的国防,使其成为我国第一线的国防基地。但由于旧军将领张勋、张作霖等的阻挠,让他的愿望化为灰烬。不久之后他赴德国学习军事,三年后仍选择东北就职,任东三省总参议,仍负责训练新军。

    随着日本在华夏实力的扩张和俄.国十月GM的爆发,日本,这个蒋百里心中的主要“假想敌”越来越显示出其张扬的本性。

    1920年蒋百里发表《军国主义之衰亡与华夏》一文,明确告诫国民“吾侪所最感危险者,即邻近富于侵略性的国家”。

    日本是华夏最危险的敌人!

    在痛感国民缺乏对日本的研究的残酷现实下,蒋百里撰文号召国人保持高度警惕,注意研究“敌国”情况,只有这样才能做到知己知彼,有备无患。

    蒋百里还准确地预测到日本必将发动侵华战争。1923年,他在津浦线的列车上告诉同行者:“将来有这么一天,我们对日作战,津浦、京汉两路必被日军占领。我们国防应以‘三阳’为据点,即洛阳、襄阳、衡阳。”言外之意就是日本不但会对华夏发动战争,而且将会深入内地,我们的半壁河山将沦陷;华日之战将会在“三阳”之线展开最后的决战。

    蒋百里的主要论点是:要建设国防,必须提前解决两个问题:一、如何使国防设备费有益于国民生产的发展。我们太穷了,应当一个钱当两个钱用;二、如何能使学理与事实密切她沟通。现在不是空谈就是盲动,盲与空有相互的关系,愈空愈盲,愈盲愈空。

    并且拟定了建立民军的三条组织大纲:一、建制之主义——以自卫为根本原则,绝对排斥侵略主义;二、编制之原则,——军事区域之单位宜多,而各单位内之兵力宜少;三、建设之顺序——以京汉铁路以西为总根据地,逐渐东进;以求设备完全。

    关于对日作战,蒋百里的主要论点是:第一,用空间换时间,“胜也罢,负也罢,就是不要和它讲和”;第二,不畏鲸吞,只怕蚕食,全面抗战;第三,开战上海,利用地理条件减弱日军攻势,阻日军到第二棱线(湖南)形成对峙,形成长期战场。

    蒋百里并且犀利地指出,华夏不是工业国,是农业国。对工业国,占领其关键地区它就只好投降,比如纽约就是半个美国,大阪就是半个日本。但对农业国,即使占领它最重要的沿海地区也不要紧,农业国是松散的,没有要害可抓。所以,蒋百里的结论是:抗日必须以国民为本,打持久战。

    基于华日两国的科学分析,早在上世纪20年代初,蒋百里就明确提出,一旦华日双方爆发战争,“彼利急,我利缓;彼利合,我利分;彼以攻,我以守。此自然之形势,而不可逆者也”,“我侪对敌人制胜之唯一方法,即是事事与之相反,彼利速战,我恃之以久,使其疲弊;彼之武力中心在第一线,我侪则置之第二线,使其一时有力无处用。”

    也就是说,未来的对日作战中,我军应采取的正确战略战术应是以守为攻,在兵力部署上坚持纵深防御,不要采用一线制;分散敌军,使其不能集中兵力对我大举攻击,持久消耗敌人。由此可见,他不仅科学地预测了未来的抗日战争必将是场持久战,而且还指出抗日战争应采取持久消耗的方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