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繁体

第四百八十五章 鬼子提出全面战争论

    其实,日军提出谈判,只不过是缓兵之计,为源源不断的增兵拖延时间。

    然而,北平当局和二十九军此时还在幻想把战争爆发的时间拖下去。

    李卫东为此,私自发电报,请求蒋光头支援华北。

    蒋光头亲自给宋哲元打电话,询问出兵增援一事儿,然而叫李卫东想不到的是,宋哲元竟然给拒绝了。

    北平的谈判还在继续着,面对日本人的无礼要求,何基沣旅长一听,勃然大怒,指斥道:“这次卢沟桥事件完全是日本有预谋,有计划的侵略行动,是日方集结军队向宛平首先开火,明明是侵略行为,应向我方赔礼道歉,并保证以后不再侵略,否则就消灭你们!”说罢,拔出手枪,“啪”地一声放在桌上。

    樱井等人吓了一跳,面面相视,突出意外,不敢答话。

    冯治安看着日方代表,露出了得意的神情。

    王冷斋接着声明:“我方已遵照停战条款实行撤兵,但日军在铁路桥涵洞、大枣山等部队尚未撤兵,昨夜又向宛平袭击,日军此等行为显系破坏停战协定,应即迅速撤退方能保持和平,否则一切后果均由日方负责。”

    斋藤道:“日方未撤尽的原因,是因有阵亡日兵尸骸数具尚未觅得。”

    王冷斋道:“搜索尸骸无须这么多兵士,而且也不必携带机关枪。”

    斋藤道:“因恐你方袭击,不得不多留些部队以资警戒。”

    谈判停留在具体事情上,唇枪舌剑纠缠不清。忽然日方来电,4个日方代表一齐离席到外面接电话。

    华夏代表只好坐等,久不见日方代表返回,派人到外面一查,才知道他们已经不辞而别,不知去向。

    原来,他们得到电话通知,日本军部已经决定向华夏华北出兵,惩罚支.那军队,即:对华夏开始全面战争。所以,一切谈判都再无必要,日方代表欢喜雀跃,不辞而去。

    宛平县长王冷斋三天三夜不曾合眼,他又气又急,悲愤欲绝,哇地一声,口吐鲜血。

    王冷斋,福建人,在保定军校与秦德纯是同学,秦任北平市长后,王冷斋代任行政督察专员兼宛平县县长,并兼任北平市ZF参事和宣传室主任。王喜欢音乐,王妻能歌唱。王上午去宛平主持公务,下午即去宣传室,每晚王家中有歌唱,隔墙可闻,人称王家为“极乐世界”。

    当时记者采访宛平城最高军政长官王冷斋和吉星文时,曾经这样描写:

    王冷斋是一个文弱书生,蓄着八字胡须,身穿灰色纺绸长衫,手摇折扇,面色苍白,形容憔悴,因为连日和日军谈判,已经把他累垮了,旧病复发,大口吐血……从王冷斋的样子和他的谈话中看到,他已经出了很大力气,尽到职责。

    吉星文拄着白色粗木棍,从头顶到颈项缠着绷带的黑大汉,上身穿着白老布短袖衬衫,下边打着整齐的绑腿、眼睛里充满着血丝。

    宛平前线最高军政官长,是一对形象反差极大的文官武将。他们配合协调,真是天造之和。

    7月8日以后,东京及日本全国各地的街头,日本的国民举着小旗,呼着口号连日游行,要求ZF对华夏出兵。

    日本的舆论在军部的控制下,国民的情绪早就被鼓动起来了!

    7月7日至10日,卢沟桥畔的战事,4次挑起,又4次谈判,其实日方毫无诚意,除等待援军以外,重要的是,日方的决策人正在举棋未定。

    8日晨,华北驻屯军召开会议,决定采取迅速解决卢沟桥事件的方针,也只是策略性的决定。是否挑起对华夏全面开战,华北驻屯军主要负责人的意见,并不一致。准备发动战争并在积极筹划对策的,主要有步兵旅团长河边正三郎,联队长牟田口廉也,北平特务机关长松井太久郎,辅佐武官今井武夫,二十九军的军事顾问樱井德太郎少佐等。

    华北驻屯军司令官田代皖一郎,和参谋长桥本群,对开发华北的经济皆非常热心。而不赞成行使武力,田代在这之前也曾多次与外务省商议,谋求实现和平的方法。

    华北驻屯军首脑们大多认为:

    一、如果宋哲元失去京津地盘,将来恐怕没有交涉对象,因此,不愿意提出使宋哲元地位以致命影响的要求。

    二、考虑宋哲元的地位处境,刚踏上京津军政舞台的心境,实有如插足京洛之地的乡下武士,汲汲于保持京津的地盘,尽量稳健的解决,以求自保。但是二十九军的下层,特别是青年军官们的排日抗日风潮又甚激烈。加以GCD在群众中的宣传、鼓动,使宋哲元就是想表面上接受日本要求也不可能。

    不过,此时田代中将的心脏病发作,已经命在旦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