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繁体

第五百零七章 调兵遣将

    率先登陆的日本上海派遣军的第三师团和第十一师团,共计4万余人。总司令松井石根大将年逾59,已退休多年,在湖光山色的富士山家中安度晚年。

    日本陆军部接到驻上海海军陆战队紧急求援电报后,决定派两个师团,组成上海派遣军去增援。但派谁出任总司令一职呢?他们不约而同地想到了松井石根。

    松井石根曾参加指挥日俄战争、华日战争,当过关东军的高级参谋,又任过日本驻欧洲、华夏上海、广州领事馆的武官及日军驻华公使馆的武官。他既有指挥作战的经验,也有外交经验,更了解华夏的情况,由他担任上海派遣军总司令,他们认为是最佳的人选。

    8月14日上午,陆军大臣松山元大将打电话通知松井石根,要他火速赶到东京,有重要军机大事相商。具体是什么事,松山元在电话中没说。

    松井石根虽然退了役,但他仍十分关注国际动态及华日战争的进展。他接到电话后,十分敏感地估计此事一定与华日战争有关。他考虑会不会要他去参加一个军事会议,为扩大入侵华夏的战争出谋划策。第二天一早,陆军部派车来接他。不到9点,车子就开到了东京陆军部,松山元在门口笑眯眯地迎接他。松井石根准备下车,被松山元拦住,对他说:“你不要下车,我上你这辆车,我们到天皇那里去。”

    松井石根愣住了,不解地问:“什么,我们到天皇那里去干什么?”

    松山元神秘地笑了笑说:“你到了那里不就清楚了吗?”说罢,命令司机开车。

    车子进了皇宫,松井石根见到裕仁天皇后,他才明白天皇已颁发了任命令,要他出任上海派遣军总司令,而不是要他来给他们当当参谋。

    虽然已经过了樱花如雪的春天,盛夏的富士山草木繁茂,浓荫蔽日。

    松井石根在宫中拜受裕仁天皇任命的上海派遣军司令的诏令。对于这道钦令,松井诚惶诚恐,他从内心深处感谢天皇对他的器重和信任。自从8月13日传来上海事变的消息,松井的心就不平静了,他发表演说认为,应大胆溯长江挺进,攻克国民DZF首都南京。他道:“迅速拿下南京,随之实行人道的占领政策和公正的市政管理,这将说服华夏公众摒弃蒋光头,把他们的命运托付给日本领导人。”

    8月16日,参谋总长载仁亲王大将颁布《关于派遣军之奉敕命令》,松井石根聆听参谋总长的指示;关于派遣军的任务,是“扫荡上海附近之敌军,占领其要地,保护上海侨民之生命”。

    载仁大将派给松井的部队,只有第3师团和欠一个天谷联队的第11师团,还有榴弹炮、高射炮、迫击炮、装甲车、侦察机、重机枪、架桥渡河的工兵、野战毒气排以及军用信鸽小队等等保障部队。但是,松井石根认为派遣军的兵力太薄弱,他认为投入不足两个师团的兵力,不仅难以作战,反而招致众多的牺牲,连保护侨民的任务都不易完成,他认为应该派遣五个师团。可是统帅部坚持认为两个师团足够了,他们举了一个实例:12,000名关东军征服了20万的张学良部队。

    极其自尊的松井无言以对。他知道,他的复出,完全是军部认为他对上海的熟悉以及他的丰富的军事经验和学识,他不能示弱。杉山陆相等人认为:三个月可以征服华夏。

    松井没有说这句话,但他把派遣军的任务扩大了,他的目的是“占领南京”。

    退役的将军重新披挂上阵,天皇决定面授机宜。8月17日上午10时,松井石根荣幸地进入皇宫拜谒裕仁天皇。他一身戎装,大将的星徽耀眼而夺目。

    天皇赐座后,道:“朕委以统率上海派遣军,宜细察宇内大势,以速定敌军,扬皇军威武于内外,以应朕之倚重。”

    松井道:“臣石根拜领上海派遣军之大命,受赐优渥敕语,诚惶诚恐,不胜感激之至。谨奉戴圣旨,唯仁唯威,发扬皇军之宗旨,以安宸襟。”

    接着,天皇问松井石根:“今后采取什么方针才能完成派遣军的任务?”

    松井信心十足:“派遣军遂行其任务,将与我海军密切协同,并密切联络当地我官宪尤其是列国外交使团及军队,齐心协力,以迅速恢复上海附近之治安。”

    天皇侧耳听着,他欣然点了点头。对于上海作战,海军强烈要求增兵,陆军部认为“三个月可以灭亡华夏”。刚刚上任的近卫文麿放弃了对华夏战局不扩大的方针,宣称:“采取断然措施,对华一击。”被重新起用的松井石根,心中又燃烧起了已经熄灭的战火,见完天皇后,他对近卫首相表示:“拿下南京,打垮蒋光头政.权,这就是我必须完成的使命。”

    这个时候的松井石根,内心是狂野不羁的,他渴望率领大军征战华夏。他多年来在华夏奔走,呼吁“大亚细亚主义”,一副温情脉脉的“和平”嘴脸突然变成了枪炮和刺刀,前后的行为看似矛盾,却是一脉相承的。这一切都缘于他骨子里的侵华本性。

    名古屋出生的松井石根大将为了“体察圣旨”,全然不顾世人和历史对他的嘲笑了,他已经翻了脸,对“华夏的有识之士”,他将“挥所谓破邪显正之剑诛杀马谡”!

    跟随松井石根出征的是他家乡名古屋的第3师团和善通夺的第11师团约4万多人。当时,日本只有17个常设师团,平时每个师团的兵力只11,000多人,战时扩编成特设师团,人员就扩充为24,000至28,000多人,即由现役的38万人扩编到73.8万人。

    除了预备役兵外,日本的兵役制还有后备役兵87.9万人和补充兵役240多万人,各种兵役人员合计有448万多人。军事帝国的兵役制度为它的侵略和扩张政策提供源源不断的增援大军。

    而当时的华夏,只有202.9万现役兵,预备兵役和后备兵役一无所有。1936年为应付时局只训练了5,000名壮丁。华日战争爆发时,本准备训练壮丁100万人,因为仓促和来不及准备而没有实现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