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繁体

第五百一十四章 血肉磨坊

    为了适应上海作战的新形势,在松井石根的增援军到达上海的前一天,南京大本营下令组成以李卫东为总司令的第15集团军,下辖罗卓英的第18军、刘和鼎的第39军、俞济时的第74军、周磊的第6师和炮兵第16团,担任蕴藻浜以至长江岸边与浏河以东地区的作战。

    在说李卫东,刚刚到第十五集团军,还没和手下的旅以上军官混个脸熟,小鬼子就登陆了。

    守卫长江南岸三角地带即浏河-嘉定-吴淞地区的是李卫东手下的第18军罗卓英部。

    罗卓英的司令部设在嘉定。他将夏楚中的第98师防守吴淞,彭善的第11师防守狮子林及川沙口一线,黄维的第67师守川沙口至浏河一带。

    李卫东对蒋光头表面上百依百顺,蒋光头对李卫东也是异常的信任,此时国民D的文武百官中有人叫他“小委员长”。

    李卫东是靠第十九路军起家的,此时的十八军将领,没有一个是他曾经的老部下,有的甚至都没见过面。

    罗卓英和周至柔是他唯一认识的军官,两个人对李卫东也是十分的敬重。

    所以,李卫东奉命担任15集团军总司令负责上海北部的这片战区时,罗卓英的18军自然成了他的主力部队,还有,已任空军航空委员会主任的周至柔当然鼎力相助。

    登陆和反登陆的激战是惊心动魄的。

    8月24日的《申报》以《吴淞沿岸血战一昼夜》为标题刊载报道,区区300字,虽有夸张之处,但可以看出战斗的残酷及激烈:

    敌应援陆军2师团,企图在张华浜、蕴藻浜、吴淞、狮子林、浏河、杨林口等处登陆,袭击我后方。华夏军队事先早有准备,力量非常充足。21日深夜,敌舰40余艘集结吴淞口外,以最猛烈之炮火,分向我各海口猛攻,并以数十架飞机助战,谋掩护援军登陆。华夏军队沉着应战,一方面以重炮还击,俟敌迫近海岸时,手榴弹机关枪并用,敌伤亡枕藉。彻宵血战结果,始将敌击退。22日晚敌两次进犯,战至昨日凌晨2时,一部分敌乘我炮火较稀时,伺机登陆。蕴藻浜、吴淞、狮子林等处尤众。华夏军队抱定诱敌深入,一鼓歼灭之主旨,乘敌防御阵地当未筑妥,即以包围方式,包抄攻击。敌突围不得,横尸遍野,残敌零星奔窜,华夏军队分头搜索。昨夜9时起,敌复以陆海空全力三次猛攻,拼命登陆,华夏军队镇静应付,全线奋起应战,血战12小时未停,敌死亡在六七千人以上,我也有相当损失。……

    从宁波开来上海运载上海难民的太古公司“新北京”号、三北公司的“宁兴”号和怡隆公司的“神福”号开到吴淞口时,正遇到日军的强大炮火向吴淞镇发起猛烈进攻,三艘轮船只得退回海岸安全处停泊。船上的发报员立即向上海发出电讯:吴淞口海空激战犹未停息,炮舰与飞机尽行出动,海面上乱弹横飞,无法开船,只得在裹铜沙海面等待。

    24日凌晨,十几艘敌舰在炮火掩护下,驶近了蕴藻浜附近,连续一个半小时的大炮轰击,吴淞镇成了一片焦土!

    在焦土和瓦砾中守卫的保安总团士兵沉着应战,把趁着夜色登陆的日军一次又一次地击退。天亮了,日军依靠空军及海军的炮火,用小船向吴淞阵地强行登陆。守兵等日军上岸时,利用近距离歼敌,日军猛攻6次,都被华夏军反击,日军遗下了200多具尸体。

    这场战斗坚持了16个小时,保安总团官兵伤亡超过了一半,连预备队也全部用完。眼看阵地无法坚守,只好向保安总团求援。吉简章总团长立即派出总团预备队赶来吴淞。

    援军赶到后,保安总团1团团长岳岑组织了以工兵为主的一支爆破队。等到天黑,在机枪的火力掩护下,工兵队用炸药爆破了炮台至蕴藻浜的公路桥,阻止了日军的前进。

    24日至26日,敌我形成对峙状态。每日早晚,日军都以飞机与兵舰重炮轰击华夏守军的阵地,掩护它的陆战队偷渡,但一次又一次都被打退。

    日军发疯了。飞机和大炮集中火力摧毁华夏守军的工事,失去了隐蔽的官兵伤亡极大,一部分日军乘机登陆。

    自从23日接到张治中和李卫东的密电,蒋光头就心神不定。日军增援,这是意料中的事。可是据报告,从浏河口至川沙、狮子林、吴淞及张华浜一线都有敌舰企图登陆,浙江沿海似乎也有日舰活动,不知日军的真实企图是北线夺取罗店、嘉定截断前线与后方的联络,还是攻入吴淞,增援虹口的海军陆战队?

    26日,第9集团军总司令张治中给大本营副参谋总长白崇禧和主管作战的国民ZF军事委员会第一部部长黄绍竑发出密电。

    虽然两天前他去过浏河附近的太仓和罗店附近的嘉定,但这两天的战况使人捉摸不定。因为25日在电话中与蒋光头大元帅发了一通火,所以他把电文发给了大本营。他希望白崇禧和黄绍竑给予指示,作出决断,他提出了两种处置方案:“第一案增加第6或第57师于市中心区,并增加炮兵,以二三日之准备,对张华浜之敌一举攻击歼灭,对罗店方面,暂固守宝山、月浦、罗店南方小浜、嘉定、浏河之线,并对嘉定构成坚固据点。第二案,集盼所想后续部队于嘉定、浏河方面,先击灭罗店方面之敌。对张华浜方面,以现有兵力利用小浜构成重叠阵地,而围攻之。”

    这个电文中的判断,是张治中与第三战区副司令长官顾祝同商议后发出的。顾祝同的意见是先攻罗店之敌,对张华浜方面严密包围,当夜发起攻击,他盼大本营给他“卓见”。

    电报送到了蒋光头那里,蒋光头思索了又思索,第二天下午4时,他发出手令:

    “张华浜敌人至今尚不能击退,败敌必于该处有一个师团之登陆,明后日敌必大部登陆,向我军进攻,故我军在张华浜与蕴藻浜一带,务须配备重兵,以防不测。故第61师与第6师在大场吴淞之部队,一面构筑据点工事,一面速与我张华浜攻击部队切实联络,南北夹击与重重包围,对于该方面各部队之配备部署,应由顾副司令长官张司令官与总顾问特别研究,期臻万全。又在杨树浦之战车应速抽出,到大场或罗店附近使用为要。”

    李卫东总司令立即命令61师361团飞速增援,并负责吴淞炮台以南的防务,为右地区队。保安总团1团的兵力配备于炮台以北沿岸至宝山县城,为左地区队。

    登陆的日军遭到了华夏军队的猛烈反击。在吴淞铁路码头先头登陆的第6联队已进展到张华浜南的军工路,冲锋与反冲锋异常激烈。29日双方反复冲杀,伤亡人数与日剧增。激战中,日军第3师团步兵第5旅团第6联队联队长冲到第一线指挥,在如雨的枪弹中,他倒下了,步兵大佐仓永辰治身中数弹,毙命在华夏的淞沪铁路吴淞码头。

    趁着夜幕,敌舰渐渐地聚集在炮台江岸。8月31日凌晨3时,几架日机先在吴淞江岸投扔照明弹,惨白的光亮把守军阵地全数暴露。

    7时,总攻开始,30多架轰炸机和100多门舰上火炮联合向吴淞阵地轰击,第61师361团官兵伤亡过半。日军发起冲锋后,溃退的守军向着淞宝路和同济路逃命。左地区队的保安1团一门小炮被炸,另一门发生了故障,登陆的日军包围了炮台车站。

    保安总团1团团长岳岑负伤,眼看全线难以支持。保安总团团长吉章简亲自率领手枪队40多人上前线督战,在三官堂附近,他看到了退下来的败兵,361团的1团人马,只守了一个多小时,便只剩几十个残兵!

    第6师接管了炮台。第二天拂晓,日军故伎重演。20多架飞机、20多艘兵舰,还有坦克协同登陆的日军一起向炮台进攻,血肉之躯挡不住钢铁的现代火器。第6师的防线被攻破,炮台车站首先失陷。下午2时,坚守在炮台内的保安总团官兵打退了日军十几次的冲击后终于无力反抗,100多人壮烈殉国!

    吴淞炮台陷落了。

    9月2日,日军突破宝山,向狮子林、月浦一线发展。这天,2000名日军借着炮火的威力,在宽达五里的距离内,发起了全线攻击,守军多次企图包围,但都未能成功。敌人往往是白天包围守军,晚上守军熟悉地形,左冲右突,又冲出了包围圈,战斗异常激烈,双方的尸体堆积如山。

    松井石根见伤亡与日俱增,原来两个师团两万余人,战斗至9月5日,伤亡大半。他发电报,请陆军部增加兵力。他在报告中写道:

    (1)敌人的抵抗实在顽强,无论是炮击还是被包围,绝不后退;

    (2)估计敌人第一线兵力约19万,第二线停战区内有27万至28万;

    (3)华夏居民对敌人有极其强烈的忾心;

    (4)由于调军舰运送紧急动员的部队,派遣军后方接济不上,两个师团陷于严重的苦战中。

    陆军部对松井石根增兵的要求,意见不一。以杉山元为首的一部分人坚持派兵增援松井石根,而作战部长石原莞却持反对意见。他的理由是,日本总兵力73万人,国家地方小,资源少;而华夏的总兵力200万,地方大,资源丰富。如果长期打下去,所有日本人参军都打不赢这场战争。

    两种不同意见报到了参谋总长载仁亲王那里,他的立场是站在杉山元一边,但他又担心说服不了石原六郎,便报请天皇决定。报告是这样写的:“上海之战有希望获胜,但必须增兵,拟增派第九、第十三、第一○一等三个师团约4万人到上海,并派后备步兵10个大队增援上海,总计6万兵力。”

    天皇接到报告,反问载仁亲王:“增加三个师团是否可以占领上海?”

    载仁亲王拍着胸脯保证说:“不仅可以占领上海,还可以占领南京!”

    天皇听了他的话,批准了这个增兵计划。日军总参谋部又增加了野战重炮第五旅团及独立野炮第十五联队、独立工兵第十二联队、第三飞船团等开赴上海,归松井石根指挥。

    一般军事家认为,军队打胜仗,要有两个因素,一是靠平时军事训练,提高素质;二是要有精神作支柱。日本兵平时训练十分严格,军官必须经过院校培养。他们的精神支柱就是效忠天皇的武士道精神。

    华夏兵同他们相比,这两条都欠缺。训练坚持不是很好,而且训练课目是依照德国.军队的模式,与华夏的实际相脱离。精神上,蒋光头提倡三民主义只是一个政治纲领,而不是武装头脑的精神。曾经参战的老人都说,无论从军事素质、精神素质,还是体质及吃苦精神上和日本人比较,三个华夏兵顶不上一个日本兵。

    加上蒋光头的许多部队内部腐败,军官吃空额现象较为普遍。一般说,师的建制应该有万把人,实际上只有6000余人,有的还不到这个数字。还有一些部队,因平时缺额,突然要拉到前线打仗,只好在附近抓壮丁。附近的青年人听说要抓壮丁,早就跑光了。为了凑数,不是抓些胡子就是抓些娃娃来充数。这些抓来的农民,枪都不会放,怎么可能在残酷的战争中赢得胜利呢?

    从武器上比较,日本的航空母舰、飞机、大炮、坦克等武器装备质量,远远超过了华夏部队的装备。华夏至今都没有航空母舰,步兵武器相比,日军的“三八”式步枪比华夏的汉阳造和中正式长、射程远、精确度高,刺刀也长,只要拼刺刀,日本的步枪总是占上风。

    就具体一个战斗而言,如果华日军队人数相同,华夏军队必然吃亏。如果华夏军队在人数上超过日本几倍甚至十几倍,凭人海战术消耗敌人的弹药,才可能获胜。

    当日本增援的三个师团来到上海后,松井石根决定发起全面总攻,战线北起浏河,南到高桥,他们采取宽正面突破。华夏新增援的六个师全是桂系部队,由白崇禧亲自指挥。桂系的六个师是迎着敌人的坦克、大炮冲锋的,并不讲究战术,一窝蜂地向上冲,就像炸圈的羊群,全当了敌人的活靶子。一颗炮弹爆炸,能炸死二三十人。因此,六个师上去,半天就没有了。

    松井石根喜欢搞重点突破。他观察多日,决定将战场的重心转移到罗店。罗店是宝山县的一个大镇。清朝末年,这里有700多家店铺,商业发达,交通便利。向南可达刘行、大场,威胁张华浜、蕴藻浜;向西可到嘉定、安亭,占领宁沪铁路线。松井石根认为,控制了罗店,就掌握了淞沪战役的主动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