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繁体

第五百二十一章 无情的战场

    四行仓库。

    参加这场保卫战的华夏士兵被称为“八百壮士”,他们抵住了日军的多番进攻,掩护国民GM军八十八师及其他国民GM军向西撤退。这次保卫战的成功,重新振奋了因淞沪会战受挫而下降的华夏军民的士气。四行仓库只与英美租界相隔一条苏州河,因此就将整个战斗展现在了西方世界面前。这进一步吸引了国际社会的注意力,但并没有如蒋光头所希望的那样给华夏抗日战争带来实质性的国际支援。

    “四行仓库的东、北、西三面都被日军包围,惟一的撤退路线是过苏州河桥退入租界到沪西归队。”张柏亭参谋长说。

    “孤军撤离决不是战败退却,或者逃跑,是应友邦人士的请求而撤离,这一点史摩莱特将军应特别了解。”第88师冯副师长说。

    史摩将军站起来,他走到杨虎身边,拍着他的肩膀:“杨司令是我多年的好朋友,你们信不过我,应该相信杨司令!”

    他们商讨了有关撤退的种种细节安排。晚上9点,张柏亭参谋长要通了四行仓库的电话:

    “谢团副吗,统帅部来了命令,准备今夜撤离。”

    谢晋元感到惊异和突然,他很激动:“全体壮士早已立下遗嘱,决心与四行共存亡,但求死得有意义!但求死得其所!请参谋长报告师长,转请委员长成全我们!”

    冯副师长接过话筒,诚恳地开导谢晋元,听筒里传来了凄切的哭声。上官志标团副和杨瑞符营长也接过电话表示了坚强的决心,他们声泪俱下地道:“誓与四行共存亡!”

    参谋长张柏亭以坚定的语气对谢晋元道:“你们成仁取义的决心,固然令人十分钦佩,但这是最高统帅的命令,我是命令的传达者。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打日本的时机非此一时,今后还可能有比守四行更重要的使命等待你们。如果你们违抗命令,那你们的勇敢与牺牲,就成为匹夫之勇而毫无意义了!”

    这一番字字千钧的话,终于使谢晋元接受了命令。

    撤下了楼顶上迎风飘舞的国旗,撤下了窗口的机枪,掩埋好牺牲了的同伴。他们全副武装,他们带走了每一粒子弹。

    24时整,十多个伤员率先悄悄地撤离。按照约定,史摩莱特将军已在桥头指挥,英军桥头堡的小钢炮,一举打灭了日军的探照灯。乘着天黑,部队依次冲过北西.藏路,冲过苏州河上的垃圾桥。

    狡诈的日军用密集的火力封锁了桥头,他们的机枪早已标定好了距离和方位,他们用燃烧弹射击。不少壮士倒下了,倒下了的壮士立即燃烧起来。营长杨瑞符的左腿受了重伤。

    “八百壮士”撤离了四行仓库。他们进入了租界的孤军营,他们被收缴了武器。浴血苦战的华夏军人仍然保存着一面艳丽的国旗。

    部队撤退后随即宣布与第八十八师汇合,但马上被租界内的英军没收武器并限制自由。这是因为日军威胁如果让他们离开就要入侵租界。他们被送至公共租界西部意大利防区的胶州路进行隔离。

    蒋光头提升了所有参加保卫战的军人的军衔(各晋一级),并授予谢晋元与杨瑞符青天白日勋章。

    在他们被软禁期间,上海市民经常探访他们并进行文娱表演。军官为士兵开设了多种课程如,外语、数学,甚至还有基督教神学。GCD宣言的中文译者陈望道也经常到营地探望。士兵继续每日进行军事训练并保持高昂的斗志。他们抵住外界的压力坚持升国旗、唱国歌,直到被白俄雇佣兵以武力强制禁止。

    摄于四行仓库战斗结束后,注意到华夏国旗仍在飘扬,过路行人和日本守军无不脱帽敬礼。淞沪会战华夏虽然失败并损失了国民GM军近三分之一的精锐部队,但它鼓舞了华夏军民的士气,并向外界传达了华夏积极抗战的决心。媒体用“八百壮士”来称呼这423名守军,同时创作了“八百壮士歌”以激励军民抵抗日本侵略。但蒋光头所期盼的外国援助却毫无进展,欧洲各国除了对日本提出谴责外没有任何实际行动。只有德国和苏联在二战欧洲部分爆发前援助过华夏,而德国迫于日本压力于1938年结束了对华援助。

    守军在“孤军营”中被羁押了三年多。后来日本方面声称允许释放这些士兵,但条件是解除武装并以难民的身份离开上海。谢晋元拒绝了这些条件,并于其后多次拒绝了华夏民.国维新ZF(1938年-1940年)及汪精卫政.权(1940年-1945年)的劝降。为此谢晋元于1941年4月24日凌晨5点被已由汪伪政.权收买的郝鼎诚等四名士兵刺杀身亡。共有超过10万人参加了他的葬礼,而三天内拥进孤军军营瞻仰其遗体的共达二十五万人次。谢晋元死后被追赠少将军衔。

    激战的枪炮声还在苏州河两岸响着……

    淞沪最后的防线。

    按照预定计划,日军第9师团在攻占了陈家行后,像一条昂首吐信的眼镜蛇,向南游过酸浦河和蕴藻浜,冲过京沪铁路,只十天时间,就插到了苏州河北岸。虽然只有八公里的路程,可是一路上炮火封锁,死伤累累。从9月28日松井石根决定第三次增兵部队的进攻计划到10月28日占领苏州河北岸,一个月中伤亡了9,556人,占全师团人数的80%多!

    日军第9师团的最终目标,是从沪西强渡苏州河,与第3师团和第101师团一起,从北面、西面、南面迂回包围切断华夏军队的退路。

    攻占了大场的日军马不停蹄地向南挺进。守卫庙行、江湾和闸北的华夏守军第87师、36师和88师不得不撤离坚守了70多天的钢铁阵地。从“八?一三”开战以来的两个多月中,这三个师没有失守一寸土地!现在,他们撤退到了沪西苏州河南。守卫蕴藻浜和走马塘的部队也撤退到沪杭铁路至周家桥、厅头、北新泾、姚家宅、屈家桥、纪王庙一线。

    黄浦江上游的苏州河,是华夏守军最后的防线!

    攻击和阻击战在弯弯曲曲大约50米宽,延绵十多里的苏州河南北展开了。

    日本的精锐部队,已经大部被吸引到了淞沪战场。

    淞沪此时,对于华夏来说,坚守已经毫无意义。

    华夏空军已经无法在组织大规模的行动,华夏海军,一点攻击的力量都没有了。

    面对日本人的陆海空立体式攻击,等待华夏士兵的,将是一个巨大的绞肉机。

    顾祝同,薛岳,张发奎,这些前敌总指挥们,清晰的意识到了这一点。

    作为熟知历史的李卫东更知道,若是此时不退,等待华夏士兵的将是什么。

    淞沪,此时有七层以上的华夏精锐。

    百万大军,经过三个月的炮火洗礼,面对战争,已经不再稚嫩。

    这些都是华夏的财富。

    为此,李卫东拨通了蒋光头的电话。

    按照李卫东的意见,华夏军队在大场和闸北失守后直接退入吴福线和锡澄线国防阵地,这样能保全部队实力并保卫南京安全。但蒋光头认为战略必须服从政略,九国公约会议即将召开,能够守住沪西和南市,可以引起国际上的同情与注意。为了加强守卫兵力,蒋光头又从南京火速抽调教导总队7,000多人赶来布防。

    面对这样的结果,李卫东无奈,他拨通了马德旺的电话。

    松井石根指挥的上海派遣军,从攻占大场后放慢了进军速度,他们在等待第四次增援的从杭州湾登陆的第10军。他们在苏州河北岸休整了三四天后才于10月30日发动进攻。

    铁路桥和中山路桥已被华夏军队炸毁,西段南翔附近的木桥有华夏军队守卫。

    日军的轰炸机低飞投弹,远程大炮从闸北和江湾发射,炮弹飞过租界,在沪西华夏军队阵地爆炸。

    30日一早,靠近法租界的周家桥两岸发生激战,北岸的日军枪炮齐发,流弹横飞,租界内伤亡多人,附近居民逃亡一空,愚园路上已拉起铁丝网断绝交通。华夏军队奋勇还击,双方炮声震天,隔河对峙。

    浓雾细雨中,日军又施放烟幕。100多日军31日早晨由北新泾开始偷渡,日军火力掩护。正当日军偷渡登陆之机,守军奋勇反攻,歼敌大半,残兵仓皇逃遁。下午,日军在东端的周家桥对岸再次施放烟幕。雨雾弥漫中,日军用橡皮舟连成的浮桥架设好后开始强渡。弹雨中,日军几进几退,守军拼命抵抗。有两次日军已登岸展开,守军反扑围困,将日军歼灭。激战整天,初战告捷。

    守卫周家桥一线的是税警总团。大场战斗后,税警总团的两个支队司令和第6团团长都被撤职,其中1支队司令何绍周系军政部长何应钦的儿子。只有5团团长孙立人代替王公亮升任了2支队司令。

    孙立人身先士卒,亲自上阵。听说有40多名日军偷渡后躲入申新纱厂河岸的煤库,他指挥4团的两个班长在河边竖起钢板当护墙,然后投下100多枚手榴弹,又推下几十包浇透汽油的棉花,40多名日军全被炸死、烧死。

    当天夜间,日军利用黑暗在周家桥西的刘家宅附近再架浮桥偷渡。税警总团尽力苦守,仍然被日军突破。黑夜里,总团长黄杰亲自到前线指挥,但日军以猛烈的火力掩护渡河,日军不断增援,数度肉搏。双方逐屋争夺,一墙不让,杀得尸横遍野,血流成渠。这一天,税警总团伤亡2,000多人!

    上级命令第二天由第36师接防。税警总团再次集中兵力反击刘家宅的登陆之敌。第5团于深夜2点30分在3团配合下再次发起进攻,血战7小时,把残余的20多个日军*到了靠河的二层红楼内。第5团伤亡惨重,团长负伤指挥。总团长黄杰再下命令第3团须收复阵地才能移交。第36师派出1营协助反攻,黄杰总团长亲自督战。

    反攻刚开始,正面日军又有两个联队强渡登陆。第5团团长丘之纪饮弹阵亡。

    孙立人火了:“找20个地雷来!”凌晨3点多,从军部领来了20个地雷,孙立人打开手电,正弯腰低头看时,一发炮弹在他头顶爆炸,孙立人一身是血,十几处伤口切入了八.九块弹片,幸好头上戴着钢盔。送上救护车时,他仍然在喊:“炸掉小红楼!”

    损兵折将的黄杰焦头烂额了。他又气又急,日军不断增援,刘家宅仍被敌占领,部队已无力反攻,接防的第36师只接了一个团的阵地,这实在是丢面子的事情。

    直到11月3日,第36师才接防完毕。本来215团因刘家宅阵地税警总团尚未收复而拒绝接收。总团长黄杰在电话中与第78军军长兼36师师长宋希濂好言恳求陈述困难情形,申明确实无力收复,要求宋希濂体谅并通融。

    税警总团团长黄杰兼任第8军军长。军长与军长总讲些情面,何况在这种情况下,仅凭黄杰的残兵败将,再过十天半月也攻占不了刘家宅。宋希濂虽然命令36师按现守阵地确实接防,但有一个条件,在战斗要报中必须申明在案。这叫公事公办,各负其责。

    日军的前进观察所设在刘家宅北端的一幢高楼内,所以日军的炮火轰击十分精确,第36师的阵地全部被毁,官兵伤亡惨重。接防只两天,215团伤亡300多人。

    第216团守备池圈的步兵1连和一个机枪排被日军炮火伤亡殆尽后阵地失守。216团再派两连实行反扑,才将日军击退。如此失而复得,在池圈一地先后三次。212团守薛家库一线的3营只剩了100人左右。战至午后1点,营长彭俊德代营长麦劲冬以下全部伤亡,日军渡河得逞。这时,旅长李志鹏、团长熊新民命2营反击,仅打了1个多小时,营长刘警民及连排长大部阵亡,士兵仅剩半数。面对凶焰万丈的日军,团长熊新民亲率残部百余人冲入敌阵顽强搏杀,到下午5点,终于将敌击溃。守卫金家宅的1营也浴血奋战,全团只剩官兵80余人。

    比212团损失更重的是211团,211团仅剩团长团副营长各一,排长3人,士兵60名。而216团团长胡家骥两次负伤,官兵只剩50余名!团长们向师长宋希濂诉述战况,讲到官兵伤亡,不禁伤心悲泣,宋希濂安慰大家:

    “领袖有言,我虽处痛苦之中,当知敌较我尤为痛苦,君其忘忍耐最后5分钟之语乎?”

    其实,税警总团和第36师守卫的周家桥一线只是日军抢渡苏州河的佯攻点。日军集结大批主力的渡河重点,在周家桥上游5公里的姚家宅一带。

    从蕴藻浜转移来的第61师在张家渡、吴家库、姚家宅一线早就构筑好作战工事了。经验告诉他们,凡日军炮击轰炸,阵地上只留少数警戒就行,其余在工事里隐蔽。等日军炮击完成,步兵开始攻击,守军才进入阵地,这是减少伤亡的要诀。

    10月30日的炮击和轰炸空前惨烈,千余发炮弹和十几次的轰炸给第61师的工事人员造成了不小的损失。

    第二天阴雨绵绵,吴家库阵地上又是炮火又是烟幕,日军从早晨6点半就开始攻击,4个多小时的炮击后,守军的工事已全部摧毁。

    烟幕和炮火中,日军架设浮桥强渡,迎着守军的弹雨,冲锋的日军30多人被击毙落水,蜂拥的日军突入了守军阵地,361团死伤500多人。守卫屈家桥、张江渡的362团同时告急。

    11月2日,雨下得更大了,占领了吴家库的日军乘胜轰击守军阵地。本来,这一天应将阵地交给第87师和67师,但接防的部队迟迟不到,第61师准备再次反击,收复吴家库。

    红色信号弹在夜空升起。凌晨3点,所属第181旅和183旅冒雨冲锋。攻到吴家库阵地后,形成激烈争夺战,敌我寸土必争,刀光剑影,喊声震天,血火弹雨中个个舍生忘死。365团团长季韦佩倒下了。361团团长李忠负了重伤。营长王敬谋和赵成贵也壮烈殉国。

    冲锋和反冲锋像潮涨潮落。三次攻占,又三度被敌击退。杀到东方发白,只见村里村外,尸首遍野,血水和雨水像一条条小河流淌,每一片积水都是红的!

    第61师为国尽忠。全师参战人员4,500名,伤亡3,000多人。雨幕中,散兵队伍踩着血水,默默地撤退了。

    接替第61师防务的是黄维的第67师。“八?一三”开战那天,黄维还在德国柏林考察军事,得悉华日开战,他心急如焚,立即日夜兼程赶往上海。从杭州到上海的火车上,日机空袭,差点出师未捷身先死。

    他接任了第67师师长。这时,第67师正在焦土血雨中的罗店激战,拼搏到伤亡过半,才撤到南翔补充休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