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繁体

第五百二十五章 得与失

    华日的淞沪大会战,可以说是规模空前,同时也改变了华日决战的事前安排,以及事后的战争发展方向。在这里就产生了一个战略历史上的大问题,当时蒋光头决定将主力东调,寻求上海决战的策略,是否适当?

    因为一般的解释,特别是李卫东等将领的意见是,若是华夏军队在华北决战不利,日军精锐的机械化部队,在华北平原会以其战场优势,沿着平汉线大举南下,直攻武汉,那么华夏就会无险可守而迅速被日军分成东西两块;华夏的军政中心既无法西迁四川,日本又可以运用海空军支持的绝对优势,将华军主力在东南歼灭,历史上华夏南方ZF,都是遭到这样战略所击败的。

    这种战略分析,当然有极强的说服力。但由于日本认为若要深入攻击华夏,必然是旷日持久,并且动员太大,他们认为只要攻击华夏刚刚建立的工业地带与军政中心,最多再封锁华夏的海岸线,华夏就绝对会屈服,华夏那有能耐撤退到西南落后地区,还能与日本对抗?所以华夏最为担心的日军由北而南之攻势,却是日本没有认真考虑过的(日军迟迟在六年之后,才在其一号作战计划中,选择这个方向的攻势,但是已经时过境迁了)。

    虽然如此,华夏却不能不加以防范。另外,假如就此认为,蒋光头决定移转决战地区的构想,是战略上的重大错误,也不全有理,因为华夏部队机动性极差,假如完全采取守势作战,将会无法取得战略主动,日军若是掌握全面战略上的主动——一旦它在华北无法取得决定性的胜利,迟早会对长江三角洲的政治、金融重心发动攻击,这时蒋光头将根本无法两面兼顾。因此不如由华夏主动在上海发动攻势,强迫日军改变战略决战地点,对于华夏更为有利。

    当然蒋光头在选择上海的考虑重点之一,恐怕还是希望在上海决战,容易引动国际社会的干预,华夏的最高战略指导原则是“以时间换取空间”,其真正意义就是在此。只有设法将华日之战引动国际社会支持,最终能提早扩大为全球的为正义之战,华夏才能有机会死中求生。

    所以华夏放弃在华北的决战,以及在华东果断形成决战,是掌握战略主动的正当决策,一旦由日军控制战略主动,华军将更会首尾难以兼顾。从日军华北方面军战斗序列的组成,即可显示日本对于在华北决战的准备,是多么迅速与完整,假如华军真的以主力反攻华北,蒋光头更是鞭长莫及无法有效指挥,而漫长的补给线,也将会发生无法支持一百个师作战的严重后勤问题,因此日军将会在华北更为轻易地大获全胜。此外,日军仍是可以以海空优势,随时威胁上海地区,华夏无法将有限的兵力,分散布防。

    而以当时华夏的国情,也不可能允许蒋光头在上海按兵不动,坐观日军在上海随意部署——舆论与诸侯们会真的怀疑蒋光头与日本有默契,或是认为蒋光头的抗日决定别有用心借刀杀人,不敢也不愿在自己的地盘与日本作战,专门挑诸侯们的地盘与军队进行抗日,这在宋哲元与韩复渠的身上都可以看出来,因此他们不肯使全力与日军拚搏。而在蒋光头表达ZY抗日决心,要求各路诸侯前往南京共商大计之时,西南的龙云、刘湘等人,也曾经担心这是蒋光头的政治圈套。因此蒋光头必须要在自己的地盘,用自己的ZY军,与日本进行殊死战,才能清楚地证明,抗日并非消耗诸侯部队的借口

    由上海决战所展开的淞沪会战,是整个华日战争,甚至是人类战争史上少有的城市大会战,虽然日军在得到海空军优势支持下,造成了华夏军队过度惨烈的牺牲,但是这是战场战术指挥上的问题,而非战略决策的问题。假如蒋光头能够控制住军力,不要全部投入在上海近郊,而能适时全力拉长防线的纵深,把淞沪会战打成长江三角洲会战,不只在上海四周进行决战,及早让部队进入预先设好的防线,灵活运用轻装部队在水乡泽国之中进行逆袭,那么华夏军队在战场的牺牲并不会如此之大。这场会战几乎把蒋光头ZY军的大部分主力,给全部地消耗掉,当然也造成多数诸侯近乎毫无保留地派兵支持抗日作战,这是华夏两百年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整体团结作战。

    当然蒋光头在上海指挥的这场决战,可以说是超过他能力与经验范围之外,也超过了华军的武器、训练与能力之上的。但是华日之战,本来就是一场实力悬殊的战争,华夏无论在哪里决战,都得要面对日军绝对的优势,华夏不可能不战而弃守上海,因为这不但是华夏税收、工业与国防的重镇,更是民心士气与国际形象的象征所在,蒋光头要先不惜代价地打出几场硬仗,才能稳住民情军心,争取到国际的同情与支持,否则华日抗战根本就支持不了八年!

    不过华军在相对弱势条件下,假如能够进行一些调整,仍然可以在上海打得更好,那就是事先的情报若是做得更正确,在争取先机攻击时,就能集结更为优势的兵力,特别是集中使用可以攻坚的火力,应该可以取胜日本的守军。而在发现日军据点防御过于坚固之时,能够灵活的转攻日军较为脆弱的防线,而分割日军,也可以获得更佳的战果。虽然当时华夏的海军实力,连与日本海军正面接战的能力都没有,但若能大幅加强水雷的运用,可以发挥高度阻敌效果,这比华军在江防浴血的反登陆作战,更能发挥作用。

    华军在上海郊区的主力决战,过于着重维持战线与争夺一些据点,造成过于重大的伤亡,也属于不智,华军应该更加拉长防御的纵深,留下更为充足与弹性的预备队,而与日军进行对抗,会比一再死守战线据点,也许更有表现。当然最重要的一点,是华军在全盘战局中,太过于集中上海市附近的决战,事实上,应该把纵深拉到长江三角洲,才能充分疏散日军的优势火力,发挥河道水乡的阻敌效果,以及运用预设的国防工事防线。

    蒋光头指挥华军在上海作战的重大疏失,在于上海作战长达三个月期间蒋光头竟然没有派少量部队,或是参谋督导人员,认真实际地检视长江三角洲的国防工事,进行作战之前必要的整理与准备,以及整体防御规划。结果等到华夏军队从上海溃退到防线之后,才发现无法顺利进入阵地应战,也没有任何支持与接应,华军根本无法使用这些国防线作战,结果几百万元投资的防线,就在几乎没有发生效果的状态下,被日军轻易地突破了。

    假如蒋光头能够在十月中旬,开始有计划将参战部队,逐步退出上海市区,把阵地纵深拉开到苏州河南岸,并且将增援的桂军主力部队,负责接应前线有计划退出战线的部队,这样华夏的部队能够带着完好的装备,开始部署事先建好的国防战线,并且动员地方ZF与民众,开始打扫整理防御工事、补充粮食、饮水以及燃料,后续增援的部队也尽量留在京沪与京杭地区,成为防御作战的预备队,这样将淞沪会战拉开成为京沪会战,那么日军的进攻恐怕就会遭到更大的麻烦与更多的损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