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繁体

第五百三十一章 迁都

    蒋光头决定了固守南京的方针后,于11月16日决定迁都重庆。ZYD部和国民ZF迁重庆,军事委员会则视战局发展由委员长蒋光头临时指定地点。

    11月20日,国民ZF发表迁都宣曰:“迩者暴力,更肆贪黩,分兵西进,*我首都,察其用意,无非欲挟其暴力,要我为城下之盟。殊不知我国自决定抗战自卫之日,即已深知此为最后关头,为国家生命计,为全国人格计,为国防信义与世界和平计,皆无屈服余地,凡有血气,无不具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之心。

    国民ZF兹为适应战况统筹全局,长期抗战起见,本日移驻重庆,此后将最广大之规模,从事更持久之战斗,以华夏人民之众,土地之广,人人本必死之决心,以其热血与土地,凝结为一,任何暴力不能使之分离,外得国际之同情,内有民众之团结,继续抗战,必能达到维护国家民族生存之目的。”

    与此同时,国民ZF正式任命唐生智为南京卫戍司令长官。

    接着,唐生智张贴布告,宣布戒严。从此,南京进入战时状态。

    12月1日,国民ZFZX林森率国民ZF一部分官员正式在重庆办公。随着ZF迁都,南京地区及沿海的包括采矿、电机、无线电、化学、罐头、陶瓷、玻璃、印刷文具、五金、纺织、皮革等各行各业的工矿企业纷纷内迁。

    一时间,南京城内人心惶惶,有办法的都千方百计内迁了,南京的火车票和轮船票一时爆涨,价格是原来的好几倍仍然难以买到。百万人口的都城一时间只剩下几十万人口。

    日军的飞机已经3次空袭南京,凄厉的警报声在初冬的寒风中震颤回荡,此起彼伏的炸弹使整个南京城战栗不止。

    形势如此紧迫,有一件事却使人们大惑不解,这就是蒋光头没走!对此,连最熟知蒋光头脾气的一班亲信们也摸不着头脑。

    敌机开始空袭南京以后,蒋光头就搬出了中山陵园的官邸,住在中山门外树林隐蔽的四方城旁边的一幢极小的房屋里,全部只有两间小房。

    蒋光头吃饭、会客、办公统统都在一幢小房里。在离开陵园官前,蒋光头徜徉在紫金山麓。往日绿树浓荫景色如画的中山陵一带,如今一派肃杀景象,星星点点座落在山坡上下的一幢幢漂亮的官和别墅早已人去楼空,蒋光头为夫人蒋夫人特意修建的“美龄宫”,在枯枝落叶的包围中倍显凄凉,放眼望去,山坡上和各要点重重叠叠的工事、壕沟和铁丝网,把这块昔日达官显贵的禁地变成了满含杀机的战场。

    睹物伤情,蒋光头慨然长叹。他忽然生出一个奇怪的念头,竟暗暗祈祷国父孙中山在天之灵,能使南京城转危为安,使自己逢凶化吉。

    他太留恋这座城市了。

    当然不仅仅是因为这座古都的美丽和繁华。

    蒋光头确实很喜欢这个江南古城的韵味,紫金山的秀丽,秦淮河的妩媚,总使他回想起家乡溪口的山山水水。

    其实,蒋光头最看中的还是这座六朝古都虎踞龙盘的附王之气。这里,东接蒋光头发迹的上海滩,东南是商埠云集、物产丰富的鱼米之乡,北接广阔的中原大地,西联华夏的内陆纵深。

    滚滚长江从这里奔腾东去,南京城就好似这条巨龙的心脏。他蒋光头就好比是一个真龙天子。他是在南京取得国民D最高领导权的,也是从这里开始东征西讨,打败了各路军阀,一统天下的。

    南京城是蒋光头人生中最辉煌的圣殿。想不到如今竟落到这步田地,真应了古人那句词:“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蒋光头不觉一阵心酸,他带着随从走遍了富贵山、尧化门、仙鹤门、孝陵卫和下关各处的防御工事和阵地。他实在有点舍不得离开南京。

    可是,他深知日本人不会放过他。日军几次都差点儿要了他的命。不久前的淞沪会战期间,他和李宗仁乘专列去上海前线视察,结果半路上碰到敌机空袭,差点儿送了命。蒋夫人乘汽车去上海,途中也步了他的后尘,侥幸得以脱险。日军攻势如潮,南京势在必得,留在南京无异于坐以待毙。

    其实,蒋光头不是真的不想走,他早已命人在武汉做好了设立大本营的准备,军委会作战组的人也已经先期撤离了。

    蒋光头不走是要给国内外人士做个样子,他蒋光头堂堂一国之领袖何惧生死。同时,也是给守城将士吃一颗定心丸。

    其实,蒋光头不走还有一个不为外人所知的重要原因,他要在南京等德国大使陶德曼。

    现在,英美是指望不上了。

    有人报告,日军飞机投下的炸弹发现有美国造字样,有消息说,美国一批军火正在装船驶往日本。

    蒋光头痛苦地意识到。这两个昔日的“铁哥们”把他甩了。

    如今,蒋光头唯一的希望,就是乞盼着这位德国大使能给他带回一个救命符。

    由日本的盟友德国出面调停,很有希望与日本进行和谈,这样一来,南京不就有救了吗?几天以后的12月2日,蒋光头日思夜盼的陶德曼终于来到了南京,他给蒋光头带来了一根带刺的橄榄枝。

    陶德曼的开场白让蒋光头听得很顺耳:“华日两国同文同种,礼应是兄弟手足,本不该干戈相见。在这场冲突中受害的是华夏和日本,而高兴的是英美和苏俄。英美希望你们两败俱伤,好做他们的殖民地;苏俄希望乘机推行C.化政策。他们都在坐山观虎斗,我想这一点贵国是明白的。”

    “是的!”陶德曼的话戳到蒋光头的痛处。

    “所以,我们认为对华日两国来说,真正利国利民之道,莫过于及早停止冲突。长期打下去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

    “对!对!我们一直希望停战言和”蒋光头觉得这下求和有门儿了。

    陶德曼卖了半天关子,这才打开公文包,取出一份文件,微笑地面对侧耳恭听的蒋光头朗声念道:“这些是东京方面的意见。我们元首也认为可行,请委员长考虑:第一,承认满洲国和内蒙.独立;第二,扩大《何梅协定》,规定华北为不驻兵区域;第三,扩大、《淞沪协定》非武装区

    ……”

    娘希匹,日本人的胃口太大了,蒋光头心里骂着,还是耐着性子听下去。

    “第四,华日经济合作;第五,华日共同防G;第六,根绝反日运动。……”

    这6项条件,简直跟当年的“21条”差不多了。这么大的事,蒋光头不敢当面一口应承下来。

    “好吧,这么大的事,容我们商量一下,再和大使详谈吧。”

    陶德曼一走,蒋光头把张群、陈立夫、宋子文、白崇禧、顾祝同、徐永昌、唐生智、王宠惠都找来了。

    对日本停战议和条件,张群和陈立夫首先表示同意。宋子文和孔祥熙咬了一阵耳朵后说道:“我看不但条件太苛刻,而且陶德曼的用意也有挑拨离间的嫌疑。这个条件要好好考虑考虑再说。”

    蒋光头不理睬宋子文的话,转身问秘书陈布雷“阎锡山有没有回电?”

    陈布雷回答:“阎长官表示同意,并且特意道:夹着尾巴做人也还是人,总比死了的好。”

    蒋光头一听来了情绪。有阎锡山这票,他更硬起来,让在座的人一一表态。“如果只是这几项条件,也未尝不可”老奸巨滑的徐永昌看透了蒋光头乞和的急迫心情,马上随声附和。顾祝同也连说“可以答应”。

    问到唐生智,他起初不作声。唐生智一直主张持久抗日,内心委实不愿和日本讲和。蒋光头再三追问,他只推道:“我还没考虑好!”

    只有白崇禧不含糊:“要是这个条件,那我们为什么打仗?”

    一句话弄得蒋光头好不尴尬。“事情已到了火烧眉毛的地步,陶德曼出面斡旋总是好事,条件如何,还可以商量,总比这样战乱下去为好。我再派人交涉就是!”

    蒋光头确实早已派人交涉了。

    生性圆滑多疑的蒋光头不想在陶德曼这一棵树上吊死,在此之前,他就已秘密跟日本联系,商求妥协条件。

    11月19日,让孔祥熙致电日本政界要人山本提出停战反.G的要求:……华日为唇齿之国,亟应协力合作,以图共有共荣,年来与矶谷、喜多诸君晤叙,均以此相勉。此次东还,原拟绕道日本与日朝野会晤,不料旅次即闻平、津、沪战事讯,只得作罢。

    现在情势愈恶,真可慨叹,此后结果实堪忧虑,倘日方不急悬崖勒马,必致两败俱伤,坐使渔人得利。此次战起使华夏民气日益激烈,沪战及太原之战双方损失皆巨,而现在日本已获相当面子,倘再事续进则胜负无常。我方步步为营拼死抵御,虽日军有犀利之武器,然以华夏之大,若深入内地何能立获胜利。

    代价既巨,消耗必多,现在日本已处孤立,列强猜忌日甚,一旦有事恐无力应付。年来日人口唱华日共存共荣,而行事乃共荣共枯,近来又盛倡反.G,而行为反为造共。倘再不悔悟,恐不仅自耗防共之国力,且促使华夏联GC.化,后患无穷。唇亡齿寒之意甚望日本明达之士注意及之……

    蒋光头对这封近乎乞怜的求和电报到底能否收到效果毫无把握。而陶德曼的调停能否奏效,他也不敢完全相信。蒋光头想起一句古话,“善战者,求之于势”。他要设法造成一个形势,迫使日本讲和。

    19日这封电报发出后,蒋光头又从汪精卫的建议中受到启发,于是想出一招:发个迁都宣言,以示抗战到底之决心,这样也许可以迫使日本“知难而退”。

    蒋光头随后又决定南京防守要拉开架势,让日本人知道华夏不会轻易放弃南京。进攻南京就是甘冒付出巨大代价的风险。

    他一改原来只以少量部队象征性地防守南京的计划,决定以重兵死守南京。可是兵从何来呢、蒋光头的嫡系主力李卫东的部队开往江西了,胡宗南的部队去了陕西。再说,这两支部队就是近在眼前,蒋光头也不会让他们再去抵挡锐气正盛的日军。

    他要留着这点家底。但是,如果兵力少了,没等谈判有结果,日军就可能占领南京,这样我方在谈判桌上必然只能甘居下风。因此,要保证坚持一定时间,以利谈判成功,必须要有足够的兵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