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繁体

第五百四十七章 不谢罪的死了死了的

    1937年12月15日,南京贡院街日军第六师团司令部。

    自从昨天把师团司令部迁到华夏门内原南京宪兵司令部以后,谷寿夫连续接到部下的报告,南京守敌司令唐生智已于12日晚率残部渡江逃跑,剩下几万名来不及逃跑的敌军已全部崩溃瓦解,在南京城内到处流窜。许多士兵已换上便服躲入民间,街头上、楼房里到处是敌军丢弃的军衣、军毯和武器。亢奋之中的谷寿夫立即将这一情况报告了松井石根,然后命令分区扫荡的部队,务必尽快将躲入民间的敌人搜索出来。

    12月15日,亢奋不已的谷寿夫再也按捺不住了,他决定要亲自去街头巡视一番,亲眼目睹皇军征服南京的壮观场面。早饭后,谷寿夫带领大队人马,浩浩荡荡走上了南京街头。他骑在高头大马上,举目四望,看到南京街头,到处是华夏士兵和平民的尸体,许许多多裸露的女尸肚破肠流。

    被炮火轰塌的房屋东倒西歪着,不少的楼房还在寒风中浓烟滚滚,熊熊燃烧。目睹大日本帝国皇军创立的丰功伟绩,谷寿夫感到一种从未有过的兴奋、舒心和满足。他沿着华夏路、中山南路信马北巡,渐渐来到了新街口。谷寿夫看到,许多日本士兵围了一个大圈,正在观看一名日本军官作斩杀示范表演。谷寿夫勒马驻足,高兴地停了下来,命令部下一起观赏。

    两个人上了最高的阁楼。在四面都有窗户的阁楼里看得很清楚,北面是和平公园的一片平房。向南可以看到在太平北路正砸沿街店铺的日军,向东是太平门那边陆续进城的日军队伍,向西可以看到鼓楼广场前来往的日军。

    这时中山门方向传来一阵密集的枪声,第16师团的33联队在中山门外焚烧、枪杀了1500名战俘,都是第33联队昨天俘获的国.军士兵。日军把俘虏们用铁丝网围在城墙一角的防空壕和工事里,然后从城墙上向俘虏们的头上浇去整桶的汽油。国.军士兵们没有人躲闪,好像都死了心。日军随即开枪扫射点起汽油,熊熊大火顿时烧起来,一团团的火球在翻滚蹦跳,日军士兵则站在远处哈哈大笑,不停地鼓掌。

    李卫东遥遥望着中山门那里冒起的浓烈的黑烟,悲痛地为战友们默默致哀。李卫华把楼下的门都关好,观察好了撤退的路线,如果日军进入洋楼,可以从楼顶跳上相邻的洋楼从容而去。

    长枪只有李卫华背的一支。李卫东接过步枪告诉李卫华:“这三八大盖是日本昭和38年装备的,所以叫三八步枪。口径毫米,射程460米,射击精度高,而且射击时不会产生枪口火花,不易被发现,非常适合阻击。”

    李卫华佩服地说:“南南老哥,你就比我当兵早三年,你懂这么多啊,不愧是军事。”

    从少将确定了“南南——京京”为口令后,他们之间的称呼也发生了变化,彼此都心照不宣地珍惜着南京之魂这份使命感。

    “京京老弟,军械知识是我的爱好,没有我不懂的枪。”李卫东说着,把阁楼上的一架人字梯放在房间正中,把枪担在梯蹬上向东、西、南三个方向瞄了瞄,“我们在阁楼正中开枪声音传出去的小些。”接过李卫华递过的装满120发子弹的子弹匣颠了下说,“这三八大盖弹仓只能装五发子弹的弹夹,我们轮着每人打五发,打一枪换个方向。你先来。”

    李卫华接过枪先对准了南面的太平北路。街上到处是砸商铺抢货物的日本士兵,他们乱放着枪,把掠夺来成箱成箱的物品搬到卡车上,还有一些士兵征用了人力车运货,然后将抢完东西的店铺放火焚烧。

    李卫华瞄着一个不到100米正低头数钱的日兵扣动了扳机,“砰”的一声但没打中。观察下周围没有什么反应,包括那个日兵也是连头没抬,枪声完全淹没在全城四起的零乱枪炮声里。李卫华这回放心地校正补了一枪,这次打中了那个日兵的后心,日兵一头仆倒,手中的大洋洒了一地。几名士兵围上来望着天空似乎在埋怨流弹,同时弯腰争着抢起了钱。

    李卫华又转向了东面太平门方向,对着马路上列队行进的日军开了枪,没想到一枪打倒两个。李卫华惊诧地看着李卫东。

    李卫东告诉李卫华说:“这枪因为枪管长,弹丸初速高弹头飞行稳定,因此命中人体之后往往打成贯通,创口完整光滑,一打两个眼,经常一枪打两人。所以这种弹头对周边组织破坏不大,在杀伤力上不如我们的中正式步枪。你猜,这两个鬼子哪个受创重些?”

    李卫华又转向西面寻找着目标,一边回答说:“按道理应该先中枪的伤重啊,不过你这么问一定是后者要比前者伤重。”说着“砰”的一声打倒一个单独行动的日兵,看他在爬动着,又补了一枪。

    李卫东笑道:“京京老弟就是聪明,因为贯通第一个人后的弹丸速度降低,击中第二个人的弹丸会形成翻滚,变形,所以造成的创伤更为严重。喂,京京,你要注意了,第一枪打啥样算啥样,别再补枪,不然就不像是流弹了。要尽量让他们觉得是流弹,可以多给我们机会。好了,该我的了。”

    接过枪后李卫东压满弹仓也先对准了南面的太平北路:“你五枪打倒4个鬼子成绩不错嘛。”说话间一个挎指挥刀的日军少尉倒在了枪下。接着转过枪口对准太平门的行进队伍,对着一名骑在马上的日军中尉扣动了扳机,然后又抬高枪口,对准300米开外的日军队尾开了一枪,又一名日军士兵倒下。

    李卫华问李卫东:“我还有问题想请教军械专家一下,这枪为什么叫三八大盖?三八我知道了,是取自日本天皇的年号,但为什么叫大盖呢?还有为什么日军在白刃战前先把子弹退掉然后拼刺刀?”

    李卫东“哦”了一声:“你看到枪机上这个拱形防尘盖没有,这个防尘盖在开栓抛壳和推弹关栓时,能随枪机一起后退或前进,起到防尘作用。大盖就是说的这个盖子,不是王八盖子的意思。我这儿叫王八盒子。”

    拍拍腰间插在牛皮枪套里的手枪,这种枪套的上端翻盖酷似乌龟。“至于上刺刀时退子弹,可千万别理解为他们在捍卫武士道的尊严,而是因为在敌我混乱中开枪子弹贯通后经常杀伤自己人,而且上了50公分长的刺刀后,枪身太长,转动不灵活,再把手指放在扳机的位置就不能全力握枪,影响了持枪姿态,拼杀中使不上全力,枪支互相一磕也容易走火。他们是为了保护自己才在步兵*典里加上这条。我在上海时注意过,日军在冲锋开始白刃战时,人没到跟前时也是一直在开枪的,才不是什么尊重对方呢。再看他们现在,如此杀戮平民妇女和儿童,什么狗屁武士道!”边解答着问题,边狠狠地对准足有400米远的鼓楼广场开了两枪,两个日兵倒下,五发子弹打完。

    两人就这样轮换着,李卫华的射击水平在指点下突飞猛进着。阁楼地板上最后滚满了55个弹壳,李卫华多打了一个弹夹。

    上午11时了,李卫东一直注意的幕府山炮台的枪声此时稀落下来,那里还是日军第13师团山田支队的两角业作大佐的第65联队,他们继昨天下午占领了乌龙山炮台后又占领了南京北侧的幕府山炮台。后来李卫东才知道,炮台上的弟兄们打得很英勇,他们在前一天晚上都已经撤退了,后来看江中的日军舰艇太猖狂,今天早晨又返回炮台把埋起来的炮栓起了出来狠揍了日军一顿。

    至此,南京正式宣告全部沦陷。李卫东和李卫华放下枪,向着南京的东面脱帽肃立,那面有中山陵,有滔滔东去的长江水。

    随着中午枪声的稀落,两人觉得该见好就收了。在阁楼稍休息了会儿,就着水壶里的水吃了点日军的压缩饼干,李卫华掏出小本边记边说:“刚才我30发子弹打死了24个,加上楼下的两个共打死了26个,你25发子弹打死了24个,哇,你快四百了!打死382个鬼子了,我也过二百了,打死195个了,可总是追不上你啊。”两人出了洋楼向枪声激烈的城北走去。

    城北的日军到处抓人,在湖南路、将军庙、广东路、南昌路、黑龙江路都看到日军把抓到的人集中到一起,然后在附近找个池塘,五六个人一排*着跪在塘边,排枪射杀,机枪扫射,再用刺刀检查是否有活气,最后挑进河塘。遍布石头城里曾引以为傲的柳摇荷满的大小池塘成了日军掩盖罪恶的储尸池。两个人路过的大小河汊和池塘里都漂着满满的尸体,池水变成了红色。后来好长一段时间,南京人都管这些池塘叫血塘。

    两人一路看得惊心动魄,李卫华不时举起刚从那个汉奸手里缴获的相机拍下现场。他们趁乱偷袭日军,单独行动的,两三人一伙的都是他们的目标。走到福昌路时每人都打死了10多名日军。

    越接近挹江门被俘的士兵比例就越高。到了盐仓桥附近,看到日军正把近千名国.军士兵用刺刀推进一家电影院,然后把四周都堆上门板被褥等物品,倒上汽油烧了起来,几个戴着防毒面具的日兵接连向电影院的窗户里投进毒气弹,里面声嘶力竭的惨叫声与大火一样越来越高。李卫华奇怪又气愤地发现,周围还有一群被日军放过的老百姓麻木地在看着热闹,他举手拍下来这些木然的面孔。

    这里离挹江门旁八字山下的“金陵十二钗”军用战备洞很近了,这个洞叫“巧姐房”。“金陵十二钗”凡是靠山修的里面容积都很大,可以屯一定数量的兵,“巧姐房”这个军用战备洞是继五台山的“黛玉园”、清凉山的“迎春苑”、九华山“李执舍”其后第四大的了。12日那天下午因附近溃散的军队丢弃的武器特别多,所以这里藏的武器品类和数量也比别的洞藏得多,他们甚至抬进去两挺马克沁重机枪。李卫东和李卫华商量到“巧姐房”去看看再补充点弹药。

    “巧姐房”的洞口设在旁边的龙池庵的后门处,与现在的双门楼宾馆相对。在路过与龙池庵不到100米的南祖师庵时,两个人从敞开的庵门看到院里一群国.军军官和女兵坐在地上,一队日兵正押着绑成一串的军官往里送,门前有两名日兵站岗。

    李卫华忙拉了李卫东一把小声商量:“这里离军用战备洞很近,是不是把这些军官和女兵救出来藏在“巧姐房”里。”

    李卫东点点头说:“这批军官和女兵我们得管,不过我们只两个人,子弹也不多了,要把军官们的力量发挥出来才行。”看着日军走进门,李卫东想了想说,“我们跟进去,见机行事。”

    李卫东和李卫华跟着押送队伍的后面走了进去。门口的两个士兵看进来的是个中尉和一个脖子上挎着照相机的随军记者,马上来个立正。

    南京不仅是华夏政治和文化的中心,也是华夏佛教的中心。各种寺和庵遍及城内外。有名的寺庙就有栖霞寺、大报恩寺、鸡鸣寺、灵谷寺、静海寺、毗卢寺、玄装寺等。作为女寺的庵在南京也非常集中,如金栗庵、雪浪庵、白衣庵、东妙峰庵、西妙峰庵、四松庵、沙塘庵、北祖师庵、南祖师庵、水斋庵、道北庵、梅庵、祥云庵等。大大小小的寺和庵不下百家,现在有些只成为地名了,这和日军当年的彻底破坏不无关系。

    李卫东和李卫华进了南祖师庵,一眼看到殿前小广场上坐着30多名肩章破烂的军官,都被反绑着胳膊四五个人串在一起,中间围着十几个女兵,看来军官们在尽力保护着女同胞。院墙下一溜军官和尼姑的尸体。有两名日兵端着枪看守,脚下两挺机枪。庵舍里十几名日兵在休息着。

    看样子这里经常来一些别的日军友邻部队,里面的十几个守卫都不在意了,没有人出来问话。

    李卫东围着俘虏转了一圈,绞尽脑汁飞快地想着办法。他看着这些看上去很潦倒斗志全无的昔日战友们心里很不是滋味。这时李卫华退到院子的远角给俘虏照相,示意他过去。

    李卫华轻轻说:“我们能不能在照相上做文章,我给日军和我们的人一起照集体相,想办法不让日军带武器,然后我们和军官们一起动手。”

    李卫东一听眼睛一亮,看了看军官们,说了声“好”:“不过得让他们吃点东西,更关键的是要让他们明白我们的意图,要一起动手。”

    李卫华想想说:“你和军官训几句话,我借给你当翻译的时候告诉他们。”

    李卫东回到庵正殿前,摆着战胜者不可一世的架子在俘虏军官面前踱了几步,喊李卫华:“京君!”示意要和俘虏合影。李卫华忙跑过来,比量着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