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繁体

02 宋家外传(二)

    蒋夫人的母亲叫倪桂珍,祖籍浙江余姚县人,出生于上海。要说蒋夫人的母亲,那可是名副其实的名门之后,因为,她的祖上,那是华夏大名鼎鼎的科学家,徐光启。

    徐光启,字子先,号玄扈,教名保禄,汉族,明朝南直隶松江府上海县人,华夏明末数学和科学家、农学家、政治家、军事家,官至礼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赠太子太保、少保,谥文定。徐光启也是中西文化交流的先驱之一,是上海地区最早的天主教徒,被称为“圣教三柱石”之首。

    上海的徐家汇,就是因为蒋夫人母亲一家而得名,意思是说,老徐家经常居住的地方。

    徐家汇后来划入法租界,教会的活动受到了租界当局的保护,由于这种历史与宗教的渊源,徐氏家族一直在租界范围有威望和影响,这一点,被在上海经商的蒋夫人的父亲,宋嘉树看上,因为要借助蒋夫人母亲家族的势力和威望,蒋夫人的父亲,便加入了蒋夫人母亲的追求者行列之中,由于都信奉基督教,所以,两个人便结合在了一起。

    除了天生拥有优越的家家庭环境之外,蒋夫人的母亲,倪桂珍本人也是个奇特的女子。她的父母都是虔诚的基督徒,使她得以在较为开明自由的环境中成长。

    在以“三寸金莲”为美的年代,倪桂珍因裹脚反应大,发高烧,父母不忍心看着小女儿再受折磨而终止了这种摧残肢体的酷刑,由此她便有了那个时代的女孩子中非常罕见的天足。

    倪桂珍天资聪慧,5岁时便跟着家庭教师学写字,8岁入上海妇女联合救济会创办的布里奇曼女子学校读书,14岁因成绩优异被送进上海西门的佩文女子中学,17岁毕业。她数学成绩很好,还弹得一手好钢琴。

    蒋夫人外公家的声望和广泛的社会关系,为蒋夫人的父亲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契机。在蒋夫人母亲这颗福星的照耀下,蒋夫人的父亲很快时来运转,成为上海滩上赫赫有名的实业家。

    作为基督徒,倪桂珍似乎比她的丈夫更虔诚,凡是在宗教信仰范围内所能做到的事,她却不遗余力去做。在她丈夫以巨资捐助孙先生从事反清斗争的同时,倪桂珍也接济穷人,并且是学校和教堂的赞助人。她的作为赢得了人们的尊重,朋友们称她是“世界上最好的女人”。她一生笃信祷告的力量,常常一跪就是几个小时。

    作为母亲,倪桂珍是严厉的。她采用以坚韧、刻苦著称的斯巴达人的训练方法对她的六个孩子进行启蒙教育。在孩子小小年纪时,就将他们逐个送入寄宿学校;十来岁时,又将他们运送美国留学,为其日后成为出类拔萃的人才创造了最好的条件。

    可以说,蒋夫人,与其两个姐姐,和那位哥哥,之所以有今天的地位和成就,是和他们的母亲分不开的,与其说,蒋夫人的父亲,亲手创造了宋家在华夏的地位,那么,蒋夫人的母亲,则为华夏,教育了影响华夏,近八十年的四位优秀的儿女。

    如果用一个词汇来形容蒋夫人的母亲倪桂珍的话。“华夏第一岳母。”的称号,最恰当不过了。她的三位女婿中,有两位是华夏的总T,一位是行政院长。如此显赫的丈母娘,华夏历史上,仅此一位。

    蒋夫人的父亲,早在十三年前就去世了,而母亲,也在去年,九一八前夕,离开了人间,当时,蒋夫人哭的最伤心,因为她是最小的女儿,长期以来,在精神上,一直依靠着这位母亲,母亲的去世,也叫蒋夫人第一次,觉得自己的生活是那么的孤独。

    蒋夫人是宋家最小的女儿,小时候的蒋夫人,长的并不好看,没有人像夸大姐和二姐那样,夸她是个美人坯子,当初,谁也看不出她将来会是个美丽典雅,气质高贵的大美人,甚至有人给她起外号,叫她“小灯笼”,就连自己的父亲,都说她没有一点像大姐和二姐的地方。

    不过这些都没有影响到蒋夫人的童年生活,在母亲的教育下,他并没有因为长相不如两位姐姐,产生自卑,反而,却因为自己比两个姐姐聪明,而异常的自信。

    蒋夫人5岁的时候,就整天吵吵,要和姐姐们一样上学,蒋夫人的母亲把她送进了上海三一堂女塾。但她毕竟是太小了,住在寄宿学校漆黑的寝室里,恐惧使她常常从噩梦中惊醒。父母只好把她接回家,为她请来家庭教师进行启蒙教育。

    1908年夏天,她和二姐一起踏上了赴美留学的航程。两姐妹被送进了波特文学校。

    在学校同学们面前,面对二姐的庄重文静,蒋夫人与其形成了明显的反差,他则是,非常活泼和欢跃,而且相当淘气,在加上长得像个滚圆的小黄油球娃娃,跟在二姐的身后,引来了不少的笑话,同时,也成为了外号最多的一个同学,比如,胖娃娃,假小子,小篮球一类的。

    在学校里,蒋夫人对周围的一切都兴致盎然,不论是新奇的花草树木,还是房屋和人,她都要刨根问底,打听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