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繁体

第132章 乡里四月闲人少

    绿遍山原白满州,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这是后世的南宋诗人翁卷描写自己家乡四月的场景,正好可以用来表述复望里现在的忙碌景象。

    这几日蚕茧既入簇,妇人们开始忙着趣缲剖绵,纺丝织布。

    又有时雨连降,男人们在田里忙着种黍和稻,因此家家户户都在忙碌不停。

    有些家户人手不足的,妇人们做好采桑喂蚕工作后,还要负责帮家里运稻苗,有时男人们实在忙不过来,妇人们还要帮着插秧。

    此时又是收芜菁和芥菜的时候,而种植这两种作物的家户,还要分出人手来收获它们的根茎,然后还要重新种植其他作物。

    不仅如此,四月,万物竞相生长,杂草的长势自然非常旺盛,这时可没有除草剂,全靠人工除草,因此,这田间除草可是一个大工程。

    当然这杂草也不是一点用途都没有,家里有牲畜的可以,可以喂养。或者等杂草晒干以后,烧成灰,撒入田地中,用来肥田。

    现在可没有烧秸秆污染环境一说,草木灰是一个天然的肥料,对百姓来说,是一个省时省力的方法,要不然这些杂草种子,可是不好处理呢。

    总之,乡里到处都是忙碌的身影,有人忙完这项,忙那项,每日早出晚归,可是一点空闲时间都没有。

    当然这一切对吴咏来说,却是没有任何影响,每日还是坚持以往的习惯,练习骑射和读书习字,这并不是他偷懒不想干活,而是他家的那五十亩农田跟五十亩果园,都由伏牛山脚的流民群接手了。

    现在那些流民已经不能再称为流民了,经过两个多月的不断发展壮大,他们已经建立起十二座山寨,每个山寨差不多都有四五十户人家,总人口更是达到惊人的六七千人,比复望里的人数多出六七倍之多。

    不过这么多人生活在这,仅仅靠那个煤矿,可不够,为此他们还开荒了千亩山田,先种植一些容易成活的作物,养上一两年的土地,再种植粮食作物。

    对此,吴咏没有任何意见,只要求他们看管好,他种植的那些新型种子。

    杨冀等十二位寨主自然是拍着胸脯保证,一定会完成仙君交代下来的任务。

    没有田地的束缚,吴咏虽然落得个清闲。但这几日他可没有闲着,一直在琢磨在自家打一个压水井的事情。

    为此他画了两个简易图鉴给杨冀,让他那边用生铁帮忙打造一套打井的工具和一套压水井。

    其实这压水井的原理非常简单,上面有一个活塞,下面有一个阀门,这个活塞和阀门都是一个单向阀,使空气往上走而不往下走,活塞往上走时,阀门开启,可以将下面管子里的空气抽到上面空腔来,活塞往下走时,阀门关闭,空气从活塞边上冒出来,如此循环将下面管子里抽成真空,水就在大气压的作用下,被抽上来了。

    吴咏打算用牛皮做活塞,铜片做阀门,至于上水管,就用铁管,里面刷一层油漆。

    时下的油漆都是漆树的树汁制成,为天然涂料,可不是后世那种有剧毒的工业油漆。

    经过多日准备,今日一切准备就绪。

    “两位叔父小心一些,你们不需要太过用力,只需用木棍带着铁杆转动即可,下面的铁钻头会将泥土卷上来。”

    两位壮汉点点头,刚开始吴咏找他们打井时,他们想也没想就答应下来,没想到来到吴家院中,却发现只有他们两人来打井时,不禁有些傻眼了。

    他们以前打井,都是用小铲子,一点一点刨土,费时费力,往往都是全体乡亲一起出力,才挖好一口井。今日只有他们两人来挖井,这要挖到什么时候!

    就在他们犹豫时,吴咏讲解了今日要挖井的工具使用方法。

    两人这才恍然,原来吴咏知打算用铁钻头挖一个井口只有寸宽的水井啊!

    他们也是第一次挖这样的井,顿时兴致盎然起来。

    随着井中泥土不断被钻头带上来,很快就出现了水迹。

    吴咏没想到这时的地下水竟然如此丰富,这才挖不到两米就出水了。不像后世地下水严重枯竭,打十多米的井都不见水。

    吴咏让两人又多打了一米多,这才喊停,然后跟那位打造压水井的铁匠一起安装起来。

    先是安装最下面的那个椭圆形镂空状的铁饼,这是防止泥土堵塞管道的。接着将铁管放下去,开始安装上面的压水井。

    等一切完工,吴咏走到压水井一侧,抓住压手柄,开始一上一下,用力压着。

    只听‘咯吱’几声,似乎有水流开始往上冒了。为了加速冒水,吴咏又让郭氏将一瓢水倒入压水井中。

    随着这瓢水的倒入,很快便听到‘咕咚’声,这时便有水开始流了出来,随着吴咏不断抬起放下压手柄,水流源源不断地从压水井中流出来。

    刚开始还有点浑浊,随着底下的地下水不断更换,上面压水井中的水也开始清澈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