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繁体

第225章 太学生事件

    熹平元年夏六月,初十日,皇太后窦氏崩。因为宦官的阻扰,等到秋七月初六日,窦氏才有桓思皇后的谥号,与桓帝合葬在宣陵。

    期间,皇太后的尸体更是被放置于城南市舍数日,这引起了许多人的不满。

    《荀子礼论》曰:“丧礼者,以生者饰死者也,大象其生,以送其死,事死如生,事亡如存。”意思是对待死者也应该像生前一样,这是世人都遵守的规则。

    时下,就是普通百姓死了,也不能遭受如此对待,何况还是一国太后。

    或许朝堂上的诸公碍于十常侍的权势,不敢出言抨击。但是洛阳太学院的那些热血青年,可不怕事!

    一天夜里,几个黑影从太学的宿舍中潜出来,向城北走去。巡查宵禁的骑兵,在京城的街道上纵横穿梭,居然没有发现他们。

    次日,北宫南门外的巍巍峙立的朱雀阙上,题着醒目的白字,书法疾劲:“天下大乱,曹节、王甫幽杀太后。公卿皆尸禄,无忠言者!”一行字触目惊心,用红漆描过,分外耀眼。

    洛阳南、北宫城均有四座同向同名的阙门,南为朱雀门,东为苍龙门,北为玄武门,西为白虎门,南宫的玄武门与北宫的朱雀门经复道相连。

    由于是帝王经过的路,朱雀门最为尊贵,门楼的建筑也格外巍峨壮观,离洛阳四十三里的偃师城,都望见德阳殿及朱雀阙郁郁与天相连。

    此时不要说百官了,就是城中的百姓闻讯赶来的也有七八千人,三五成群聚在一起,指指点点,议论纷纷。

    “世风日下,人心不古啊!”

    “我就说皇太后的尸身怎么一直不下葬,原来是有奸人从中作梗啊!”

    “他们真是无法无天,连死人都不尊重,我看离天下大乱不远了。”……袁绍曹操等人也混迹在人群中,如此重大的事情,他们不来看看热闹,就妄为世家子弟,谈资都没有了。

    这时,曹操悄声说:“那人要是不愿写字,而是行刺,将是什么结果?”袁绍闻言,不以为然地对身边的几人说:“十步贱血,只是布衣之怒,写字的人想的是引发天下人愤怒。不过我倒是有些佩服这人的魄力。”曹操想了想,点头道:“也是,朱雀门守卫森严,也不是行刺的地方,写字的人就是想引起波澜罢了。”曹操和袁绍说话没有回避任何人,说得清楚,四周的人也听得真切。

    曹节、王甫等人站在朱雀门上,看着这些字,又惊又怒。他们没想到有人敢如此胆大妄为,不仅抨击百官公卿,还将他俩推到风口浪尖上。

    同时他们又有些后悔,早知窦太后死后,就不闹这么一出了,什么便宜没占到,还惹来一身骚。

    不过愤恨的同时,心中更是憋了一肚子的火气,势必抓到此人,将他好好炮制。

    不多时,就有好事的人把下方议论的话传上门楼,王甫立即大怒道:“来人,去将这些敢妄议朝廷的人抓起来。”曹节却是摆摆手,

    “算了,此时不可节外生枝!眼下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抓住写字之人。”

    “说是这样说,可是这人只写了这几个人,如何才能抓到?”王甫有些丧气道。

    一旁的吕强却开口道:“字如其人,这人字写的不错,很熟练,既有篆隶的平铺直叙,运笔过程中又注意点画线条的迟涩感,灵动变化,纵横交错,左向右背的弧线用得较多,整体上没有停滞的感觉。说明这人写字的时候并不急迫。”曹节若有所思地说:“吕常侍,果然博览群书,智慧过人。本候推论,写字的是官场中人,或者是宫中的人,经常书写章草体,并且写得很从容,巡逻官兵没有发现,是因为此人的出入身份正常。”章草体论欣赏程度远不如隶书等任何一种字体,但是有个好处,就是书写方便,是官府公文中通用的字体,能够写得好看有力,不外乎就是熟练的缘故。

    曹节的推论没有任何错误,吕强暗暗心惊,没想到自己的随口之言,却点醒了曹节。

    其实他对曹节王甫的做法也是厌恶,但形势不如人,也只能默默忍受。

    如今有人敢仗义执言,他和其他几位中常侍也乐得看到曹节和王甫倒霉。

    因此,吕强故作深思道:“曹侯所言有理,不过精通章草体的在洛阳有万人之多,范围太广,可不好寻找。”曹节赞许道:“吕常侍写的人就是这么考虑的,但是换个角度,范围就小多了。依本候看,主要从三方面追查:一是昨晚出入宫中的官员和羽林军,二是昨晚到这一带的太监和宫娥,三是在洛阳游学读书的太学生。”高台上的官员越听心越惊,曹节的意思并不准备真的寻找这个书写的人,而是通过三类怀疑对象,清除官场、宫廷、洛阳的异己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