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繁体

第275章 幽州刺史陶谦

    天下九塞,居庸其一也。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燕国就在扼控此口。

    汉朝时,居庸关城已颇具规模。东汉建武十五年(三九年),以匈奴犯塞,迁代郡、上谷郡民于居庸关以东。

    元初五年(一一八年),鲜卑犯塞,屡寇上谷郡。建光初年(一二一年),鲜卑复寇居庸关。

    近年来,鲜卑寇幽州,却经常止于居庸关。

    吴咏本打算过居庸关,去五原郡,不想正好遇到幽州刺史陶谦视察。

    “吴侍读途经幽州,不打声招呼,就此离去,莫不是看不起我陶谦?”

    “小子不敢!”吴咏急忙施礼道。

    陶谦闻言,哈哈一笑道:“既如此,吴侍读就随我回蓟县的刺史府一叙。”

    “不敢请耳,固所愿也。”

    于是吴咏的马车开始随着陶谦地队伍往蓟县方向赶。

    路上,吴咏看到许多地方都在修建箭塔,构筑城墙,不由疑惑问道:“敢问陶刺史,幽州境内发生了何事?为何百姓都在布置防御军事?”

    陶谦叹息说:“这些都是拜鲜卑人所赐,这几年,每到冬季,都来劫掠幽州,百姓辛苦一年地收成,都被他们抢去。”

    接下来,陶谦告诉吴咏,幽州不比并州,并州有句注关,可抵挡来自北边的鲜卑人,西边有匈奴人,也算是一道屏障。而幽州呢,从辽西到右北平,再到渔阳、代郡,北边的东部鲜卑就像是悬在头顶上的剑,时不时就会砍下来。

    吴咏闻言,若

    有所思起来。

    “幽州不是也有长城吗?不是还有居庸关卢龙塞这样地关隘吗?”

    “是啊,要是没有这些关隘,恐怕整个幽州都已经变成鲜卑人地牧场了。”陶谦点头道。

    然后又是摇头叹息说:“但区区几座关隘根本无济于事,就拿蓟县来说,卢龙塞和居庸关位列东西两侧,可北边的渔阳郡却无险可守,一旦渔阳失陷,鲜卑人不出一天就可兵临蓟县城下。是故蓟县虽是幽州腹地,其实很多时候也是前线。也是幽州人心理上的最后屏障,蓟县一旦有失,幽州就完了。”

    吴咏疑惑问道:“幽州突骑闻名天下,而且幽州好像比并州还要富裕,怎么连像样的军队都组织不起呢?”

    幽州突骑大概是在燕国兴起的。汉朝和匈奴进行了长期的战争,为了能和匈奴骑兵抗衡,汉朝也在辽河地区建立了强大的骑兵部队。在该背景下,处于北方边防地区的幽州,也在战争的锤炼当中,锻炼出了一支精锐的骑兵——突骑。是汉武帝建立的精锐部队之一(另外两个是凉州大马、并州兵骑)。也是帮助东汉光武帝取得天下的三支精锐部队(冀州强弩、并州兵骑)之一。

    陶谦再次叹息说:“吴侍读有所不知,幽州人口本来不少,但因为常年遭到鲜卑人掳掠,人口逃亡,田地荒芜,进而使边军兵员和粮草无法得到充足供应。粮饷不足,就无法征募足够的

    边军,边军少了,就没有足够的战斗力。战斗力不强便无法抵抗鲜卑人,鲜卑人就越来越肆无忌惮。这样恶性循环下来,幽州便越来越穷。”

    说完,他又无奈道:“幽州突骑虽然天下闻名,但是训练起来颇为不易,他们的主要任务是牵制鲜卑主力,像这些小股的侵袭势力,朝廷是不允许他们出动的。”

    吴咏闻言,若有所思。

    接下来,二人又聊起了近来朝廷上发生的一些大事。

    不知不觉,队伍就到了蓟县地界。

    蓟县(今部分北京城)在幽州人心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政治上,它是幽州刺史府所在,也是广阳郡郡治;经济上,蓟县地区盛产盐铁,是幽州最大的经济支柱;军事上,蓟县位于幽州中心,不仅是连接幽州东西部的重要战略据点,也是通往南边冀州的交通枢纽,当然,也是汉军抗击北方游牧民族的大本营。

    正因为如此,吴咏见到的蓟县县城高大的城墙,不禁发出感慨。

    “没想到这时的北京城已经如此壮观了,没有热兵器,想要攻下这座城估计很难办到吧。”

    这些城墙由青石砌成,高数丈,城楼上各种防御设施完备,城墙下有宽十几米的护城河。河外还有鹿砦、壕沟等防御设施。

    就在他愣神的工夫,队伍已经穿越城墙,来到刺史府中。

    陶谦亲自引吴咏进入家门,不想迎面便走来一群女子。

    走在众人中间的是一位穿

    着朴素的中年妇人,她看到陶谦,立刻停下脚步,笑问道:“夫君不是去视察居庸关吗?怎么这么快就回来了!”

    陶谦哈哈一笑道:“夫人,我今日可是遇到一位贵人!”

    “贵人?”妇人疑惑地看向吴咏。

    陶谦立即介绍说:“这位可是当今天子的侍读,南阳宛城吴咏。夫人不是常常说想见一见他吗?”

    “呀,你就是写出《白蛇传》的吴咏吗?果然如传闻一样,俊逸非凡!”

    妇人发出一阵惊叹,引得众人都目光炙热地看向吴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