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繁体

第十二章 展现高情商的“实用话术”:话,就得这么说才好听


        哈佛大学的一位教授曾说过:“当遇到危机的时候,情商高的人会让血液进入大脑,能够帮助他们镇静地思考问题;情商低的人则会让血液流向四肢,容易冲动。”可见,相比低情商的人而言,高情商的人的确更能随机应变,懂得用灵活变通的方式摆脱自己的窘境。

        富兰克林·罗斯福曾这样说过:“幽默是人际沟通的洗涤剂。幽默能使激化的矛盾变得缓和,从而避免出现令人难堪的场面,化解双方的对立情绪,使问题更好地解决。”而事实上,罗斯福也的确是这样一个幽默而又有急智的人。

        1943年的时候,第二次世界大战已经进入尾声,同年11月,中国、英国和美国等三国的政府首脑一同在埃及开罗举行的讨论制定联合对日作战计划和解决远东问题的国际会议。

        一天白天,时任美国总统的罗斯福因为有急事想找丘吉尔商量,就急匆匆地冲着丘吉尔住的房间去了。虽然已经是11月,但开罗却依旧是酷热难当,尤其是在白天,气温经常都超过了40摄氏度。为了让自己舒适一些,丘吉尔常常会把自己泡到浴缸里。

        罗斯福赶到丘吉尔房间的时候,他正好在泡澡。或许是因为事情真的非常着急,所以当听到浴室传来丘吉尔哼歌的声音时,罗斯福也没多想,抬脚就往浴室去了,并且见到了正躺在浴缸里身上一丝不挂的丘吉尔。

        两个大国的元首在这种情形下相见,这其中的尴尬不言而喻。但只稍微愣怔了一下,罗斯福就赶紧开口打破了僵局:“是这样的,我有很着急的事情要和你商量。不过这下正好,看来我们终于是可以坦诚相见了啊!”

        听了罗斯福诙谐有趣的调侃,丘吉尔也笑了起来,泰然自若地说道:“在这样的情形之下,即便我不说,相信总统先生你也能看到,我对你的确是毫无隐瞒的!”

        说完,两位大人物相视一笑,尴尬的气氛也变得放松下来。

        陷入尴尬的情境中时,想要化解这种尴尬的气氛,可以针对实际情况进行一些灵活的变通,比如利用幽默诙谐的语言进行调侃,让彼此之间的尴尬一笑而过;或者通过层层剥茧的方式去找到造成尴尬的源头,再想方设法地根除;也可以故意扭曲一下对方的某些意思,从而营造出一种荒谬又松快的气氛。罗斯福在撞破丘吉尔泡澡的尴尬境况时,所运用的就是第一种方式,灵活变通地对当下的情形进行了一番诙谐幽默的调侃,并顺势将话题引到关键的地方,为正式的商谈做好铺垫。

        在生活中,当我们不慎发生一些冲撞、矛盾或尴尬的时候,先不要着急,灵活应变才是最重要的。其实,在这种情况下,只要想办法转移尴尬的话题,或者偏离造成尴尬的正面问题,就能暂且脱离尴尬的困境,维持和谐的人际关系。

        玩笑的话——为的是让人开心而不是生气

        在人际交往中,适当地开个玩笑可以让彼此之间的关系更加亲密,但既然是玩笑,那么就意味着这个玩笑应该是能让双方都笑出来的,如果只有一方觉得好笑,另一方却感到尴尬或是愤怒,那么玩笑也就不能称之为玩笑了。

        开玩笑最重要的是得把握好一个“度”,适度的玩笑往往能为彼此的交流带来意想不到的好效果,但过分的玩笑却可能让一段原本友好的关系急转直下,甚至让对方因你而心生怨怼。玩笑是生活充满乐趣的一种点缀,但开玩笑也是要分时间、地点、场合的,只顾着自己开心,却全然不体谅对方心情的玩笑,最终只会成为朋友之间的隔阂。

        张林和常笑是同一间公司的同事,也是一起合租的室友,两人关系非常好。

        一次,在参加公司组织的露营活动时,大家围坐在一块边吃边聊,气氛非常好。张林突然笑嘻嘻地说道:“嘿,你们知道吗?常笑有个秘密,你们肯定猜不到!”

        张林平时就是个特别喜欢开玩笑的人,在这种热闹的场合自然就更活跃了。听了他这话,大家都好奇地打量着常笑,实在不知道他能藏着什么秘密。常笑自己也觉得很奇怪,莫名其妙地看着张林说道:“什么秘密?我怎么不知道我有秘密啊?”

        吊足了胃口之后,张林这才神秘兮兮地笑道:“你以为我没发现啊——你腋下有狐臭,一出汗简直能熏死人!”

        听到这话,常笑不由得脸色一变:“胡说什么呢!我哪里有狐臭?”

        张林却没察觉到常笑的不高兴,继续笑嘻嘻地说道:“得了吧,别以为你老喷古龙水就能盖住味儿。别人不清楚,咱俩一块住我还能不知道?你呀,简直堪称生化武器!”

        话音刚落,大家都哈哈大笑起来,还有几个同事调笑地冲着常笑喊“生化笑”之类的绰号。直到大伙发现常笑抿着嘴不说话,满脸铁青的神色,这才纷纷闭上了嘴巴,赶紧转移话题。

        最后,碍于是在公共场合,常笑并没有当众翻脸,但露营结束之后没多久,常笑就从合租房里搬走了,只留下张林一个人为自己之前那个过分的玩笑后悔不已。

        开玩笑的目的是为了让人开心,而不是惹人生气的。张林的玩笑显然伤害到了常笑的自尊心,让常笑觉得自己受到了侮辱和嘲笑,结果,这段珍贵的友谊也就此画上了句点。真是令人无限唏嘘啊!

        在开玩笑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几个关键点,以免不小心踩过界,把玩笑开成了讥讽或嘲笑。

        1.玩笑应该是善意的

        开玩笑是为了增进彼此的感情,而不是给对方找难堪,所以玩笑的初衷应该是充满善意的,如果你以开玩笑为借口,却借机对他人冷嘲热讽,那么必然会招致他人的反感,甚至得罪于人。我们开玩笑,主要就是为了活跃气氛,所以,如果玩笑说出来之后不能让人感到轻松,反而让气氛陷入尴尬,那么这个玩笑显然就是失败的。

        2.玩笑的内容应该高雅而轻松

        能让人会心一笑的玩笑,其内容必然是健康积极、格调高雅的。而那种低级下流的玩笑,往往只会拉低档次,让人心生反感。所以,开玩笑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内容的选择,有修养的人即便是开玩笑,也该懂得控制好分寸,避免触及对方的“雷区”。

        3.别在对方情绪不好时开玩笑

        开玩笑一定要看对象,不同的人对玩笑的接受程度也是有所不同的,比如性格外向的人,往往就能接受尺度比较大的玩笑,而性格内向的人则比较敏感,过分的玩笑很可能会让对方感到不舒服。此外,玩笑对方当下的情绪状态也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正巧碰上对方情绪不佳的时候,那么就赶紧打住,千万别在对方情绪不好的时候开玩笑。

        4.把握彼此的亲疏关系

        玩笑的尺度通常和交情的深浅是成正比的。越是熟识的人之间,能够接受的玩笑尺度自然就越大,而如果彼此之间的关系还比较浅,那么最好还是用中规中矩的方式交流比较好,毕竟一旦玩笑尺度把握不好,对双方未来的交际也是会产生不良影响的。

        拒绝的话——谢绝永远比回绝更礼貌

        一位教授曾感叹:“央求人固然是一件难事,而当别人央求你,你又不得不拒绝的时候,亦是叫人头痛万分的。原因是每一个人都有自尊心,都想得到别人的重视,同时我们也不想要别人不愉快,所以也就难以说出拒绝别人的话了。”

        拒绝是一件需要勇气的事情,因为我们每一个人都深知被人拒绝的痛苦和失望。但在生活中,拒绝却也是我们必须学会的一门课程,只要是和人打交道,就免不了会需要拒绝一些事情。毕竟我们不可能去迁就所有人,满足所有人的愿望。

        一位美国女士非常欣赏钱钟书先生的作品《围城》,并通过各种渠道联系上了钱钟书先生本人,表示希望能和他见上一面。

        钱先生是个淡泊名利的人,在听了这位女士的诉求之后,笑着在电话里拒绝了她,钱先生说:“假如你吃了一个鸡蛋,觉得味道非常不错,又何必非得去见下了那颗鸡蛋的母鸡呢!”

        虽然是拒绝,但钱钟书先生却将他的幽默与智慧发挥到了极致,用一种生动而形象的比喻,委婉又诙谐地谢绝了这位女士提出的诉求,既没有直接伤害或冒犯到这位女士,又避免了许多不必要的麻烦。而面对这样有趣的拒绝,想必这位女士心中也不至于太过难受,虽然见不到自己心心念念的偶像的确是一种遗憾。

        在生活中,我们总会不可避免地要和许多人打交道,这其中包括自愿的,也包括不自愿的。而在与人打交道的过程中,我们每天都会面对许多来自他人的不同诉求,这些诉求有我们乐于接受的,但也有让我们感到为难的。乐于接受的不必说,自然愿意去完成,而碰到让我们感到为难的,即便再不好意思,恐怕也只能硬着头皮去拒绝了。

        虽然同样是拒绝,但不同的表达方式带给别人的感受却是千差万别的。通常来说,直接的回绝是最伤人的拒绝方式,不仅损害对方的面子,同时也会伤害对方的感情。如果你不希望自己的拒绝让对方感到太过痛苦或反感,那么不妨试着用一种委婉的方式,巧妙地传达拒绝,不管怎么说,委婉的谢绝永远比直接的回绝要更礼貌。

        在一次采访中,记者问基辛格说:“美国究竟有多少潜艇和民兵在配置分导式多弹头?”

        这个问题很难回答,因为它可能设置到一些需要保密的东西。但如果直接说“不知道”,那很显然是没有诚意的。可若是回答“无可奉告”,那么记者肯定还得穷追不舍。这可怎么办呢?

        当然,这个问题并没有难倒基辛格,他从容不迫地笑着回答道:“虽然我的确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但我不知道这是不是应该保密的?”

        记者们一听,想着可能有戏,于是赶紧兴高采烈地叫嚷着:“不是保密的,绝对不是保密的,可以回答!”

        听到记者这么说,基辛格笑了起来,反问道:“既然不是保密的,那么不如你们来说说,到底是多少呢?”

        巧妙的反问成功堵住了记者们的追问,并委婉地避开了与记者的直接冲突和对抗,简直堪称完美拒绝的典范之一。

        拒绝这件事从来都不会是愉快的,但我们完全可以运用一些技巧和方法,把拒绝的伤害降至最低,在断绝别人念头的同时,尽可能不要引起对方的过分反感。而通常来说,比起直截了当的回绝,委婉的谢绝显然要更礼貌得多。但需要注意的是,即便是用委婉的方式谢绝别人的请求,态度上也是必须坚决果断的,拖泥带水只会让事情越来越糟。

        赞扬的话——恰到好处,还要适可而止

        人人都喜欢听赞扬的话,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的赞扬都能打动人心。赞扬不等于溜须拍马,只有发自内心的赞扬,才能真正打动人心,让对方意识到你对他发自内心的欣赏和崇拜。而那些抱有功利性目的的恭维,反而只会让人觉得虚伪和讽刺,甚至引起别人的反感。

        为了下半年的签单,业务员小王在朋友的介绍下去拜访了一位厂长,一开始两人勉强算是相谈甚欢,但毕竟才刚接触,要想马上建立起什么交情也不现实。为了让气氛变得热络一些,小王便打算恭维厂长几句,于是就对他说道:“王厂长,虽然今天我们才刚认识,但从刚才短暂的交谈中,我就发现,您真的是一位很有智慧的人,要是有机会跟在您身边学习,哪怕不要钱我都肯干啊!”

        本来这话也就是这么随口一说,只要对方听得高兴就行了。可没想到的是,小王话一说完,这王厂长马上拍着大腿笑道:“是吗?可以的啊,小王,我现在正缺一个助理呢,你回去马上辞职,明天就能来我这里上班。虽然你不要工资,但放心,包吃包住是绝对没问题的!”

        听到这话,小王顿时傻了,根本不知道要怎么接下去,只好尴尬地抓抓头,勉强笑了几声。原本就不甚热络的气氛更是降至冰点。

        赞扬的话要是过了头,那就显出虚伪来了。作为一个在商场摸爬滚打多年的“老油条”,王厂长又怎么会听不出小王对他的恭维里究竟有几分真心呢?而从王厂长丝毫不给面子的表现来看,很显然小王虚伪的恭维不仅没能取悦他,反而引起了他的反感,所以才会以这样的方式让这场谈话走向落幕。

        赞美是个技术活儿,要想真正打动人心,你的赞美必须恰到好处,真诚得体,还得找准赞美的点,才能真正把话说到对方心里,让对方感到由衷的高兴。

        著名作家毕淑敏就讲过这么一个故事:

        一位女士出国做学术访问,周末的时候受邀去了当地一位教授家做客。

        教授有个五岁的女儿,满头金发,长得十分漂亮。女士一见到小姑娘就特别喜欢,蹲下身子和她说话,并送了她一件从中国带来的礼物。小姑娘非常开心,礼貌地微笑着向女士道谢,女士情不自禁地摸了摸小姑娘的头,并赞叹道:“你长得真是漂亮极了,大家一定都非常喜欢你吧!”

        等小姑娘离开之后,那位教授突然严肃地对女士说:“你刚才伤害了我的女儿,我希望你能向她道歉。”

        听到这话,女士感到非常莫名其妙,她不仅送了小姑娘礼物,还真诚地赞美了她,怎么就成了伤害了?

        见女士似乎不明白,教授解释道:“你刚才夸奖我女儿漂亮,还说大家会因此而喜欢她,这是非常不对的。她是否漂亮并非是她自己的功劳,可你的夸赞和恭维会让她以为,漂亮是她的优势,甚至可能会让她开始瞧不起那些长得不漂亮的孩子。而且,你在没有经过她允许的情况下擅自摸了她的头,这会让她以为,每一个陌生人都可以不经过同意就擅自触碰她,这是一种不良引导。”

        教授一条条的分析让女士深感震惊,她可从没想过,一句赞美可以引出这么多的问题来。教授顿了顿又接着说道:“其实,你可以夸奖她的微笑和礼貌,这确实是她自己通过努力得来的。”

        对于这位女士来说,摸摸孩子的头,夸奖她长得漂亮可爱,或许只是一种简单的交际手段,或者说是一种约定俗成的礼貌。但对于教授来说则不然,他更关注的,是夸奖和赞美背后可能对孩子成长所造成的影响。因此,比起不负责任的随口赞美而言,教授更希望得到的,是别人对女儿发自内心的肯定和夸奖。

        所以说,赞扬一定得把握好火候,火候不够难以打动人心,火候太过则又显得虚伪做作。恰到好处,适可而止,这样的赞美才能真正打动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