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繁体

第19课 缩小自我便得安宁

    130.你所抵抗的,会持续存在

    你对班上有一个同学的印象不好,具体原因并不重要,至少你看到他的时候,会在心里说:“这个人看着真不舒服,我不想看到他。”但通常的情况是,有一天你在公交上听到有人叫你的名字,是那个你不喜欢的人;你在书店买书,竟然也能偶遇他;老师发试卷的时候,偏偏把你的卷子错放到了他的位置上。

    这种现象在生活中经常会出现,为什么是这样的?现在心理学鼻祖之一、瑞士心理学家荣格说:whatyouresist

    persists——你所抵抗的,会持续存在。

    这个观念可以用荣格本人的经历来证实。荣格1875年出生于瑞士一个对宗教相当热衷的家族,他家里有8个神职人员,父亲是一位把信仰当成他生命全部的虔诚牧师。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他应该也会受到熏陶而成为上帝忠实的儿子,但事实上他是个奇怪而忧郁的小孩,喜欢独自玩耍,常以一些幻想游戏自娱自乐。6岁后,他从父亲那里开始学拉丁语,也开始上学。荣格回想自己上学之后的情况,他将自己分成了两个人格:一号和二号。一号是表现在每天的日常生活中,如同一般的小孩,上学念书、专心、认真学习;二号人格犹如大人,多疑、不轻易相信别人,远离人群,靠近自然。

    12岁的一个初夏的中午,荣格等待同学时,一个男孩猛然推倒了他,导致他的脑部受到了重击。接下来的几个月内,每当荣格必须回到学校或者面对功课时,便陷入了昏厥的状态。当时有人认为这是一种癫痫,医生也无计可施。荣格开始自我调整:一开始,在认真十分钟后,眩晕的感觉袭上心头,但荣格强迫自己继续看父亲的拉丁文书,几个星期后,一切又回复了原状,仿佛一切都没有发生过。荣格后来将这件事情视为一个可耻的秘密。想到它便会觉得很羞愧,但它却诱发了荣格开始探索人类的意识。

    在学校勤奋的学习使荣格越来越认同自己的一号人格,容易让他感到沮丧的二号人格的世界则慢慢地消逝。他开始接触西方哲学史,深深为柏拉图、毕达哥拉斯、恩培多克勒所吸引。最令荣格感兴趣的莫过于叔本华的著作,荣格似乎在其中找到了自己的知音。

    荣格脑部受到重击后产生的那种癫痫(姑且称为癫痫)症状,在他自我的治疗下痊愈了。其实说明这并不是生理上的疾病,而是一种心理上的、意识中的抵抗。如果荣格一直对自己说:“我不要这样的症状,我讨厌口吐白沫的样子。”这样的症状并不能消失,甚至可能越来越强烈,这一点从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和他本人的经历都可以证明;而荣格从分析和探究的角度来面对这种症状,不排斥也不兴奋,反而可以最终消解它。我们还可以大胆假设,如果荣格在自己的双重人格中,重点不是激发第一种人格,而是消极地对待第二种人格,他后来的人生也有可能被改写。

    当你排斥某事物的时候,你在说:“不!我不想要这件事物,因为它现在给我的感觉总是不好。”这样做实际上是在发泄一种强烈的情感:“啊!我真的不喜欢这种感觉!”而这种感觉就在那里,它向你奔来。也许你遇到别的同学的概率也一样大,只是你格外注意到自己与那个不喜欢的同学偶遇这件事情,它给你的印象会最深刻,也就令你觉得自己一直这么“倒霉”。

    为什么你不应该关注那些不好的事实?因为有人太关注于他们不希望的事,以至于这件事变成了现实。

    特蕾莎修女曾说:“我不参加反战的游行,但如果你们要举行和平的游行,请通知我。”我们看看特蕾莎修女的人生,就能明白她说这句话的用意。

    特蕾莎修女于1910年生于南斯拉夫,37岁正式成为修女,1948年远赴印度加尔各答,1950年正式成立仁爱传教修女会,竭力为贫困中的最穷苦者服务。

    特蕾莎只是一位满面皱纹、瘦弱文静的修女。但是1997年9月,当她去世时,印度政府为她举行国葬,全国哀悼两天。成千上万的人冒着倾盆大雨走上街头,为她的离去流下了哀伤的眼泪。

    她曾于1979年获得诺贝尔和平奖,并被人尊称为“贫民窟的圣人”,世人亲切地称她为“特蕾莎嬷嬷”。这不仅是因为她曾经放弃在修道院的优越生活,走出修道院的高墙,来到世界上以贫民窟多且脏而闻名、被印度总理尼赫鲁称为“噩梦之城”的加尔各答,走进那些不避风雨的贫民窟,置身在贫困者中间。她在那里开办学校,到患病者的家中去医治他们,并给他们带去温暖。还因为她曾无数次地握住那些在街头将要死去的穷人的手,给了他们临终前最后的一丝温暖,让他们微笑着离开了这个残酷而又冷漠的世界;她亲吻那些艾滋病患者的脸庞,为他们筹集医疗资金;她给柬埔寨的难民送去轮椅;她细心地从难民溃烂的伤口中拣出蛆虫;她亲切地抚摸麻风病人的残肢……更因为她在加尔各答的街头遍寻垂死者,她与仁爱传教修女会的修女们将爱心和慰藉分别带给400万被舍弃街头的人。有过半数的人,在特蕾莎修女等人的悉心照料下,日渐康复。

    看看特蕾莎修女在这个世界上的作为,你就知道她是一个智慧的人。如果你想反对战争,那就支持和平;如果你反对饥饿,那就支持“大家都能丰衣足食”;如果你对内心的隐秘感到羞耻,就去研究心理学。总之,去做消灭你所不喜欢的对象的事情,而不是加强你的厌恶感。

    131.争吵,都是因为把自己看得太重要

    为什么家人之间明明彼此关心,却还是不能避免争吵?几乎争吵的双方都有同样的感觉:对方不了解我的感受,也没有为我考虑过。父母觉得一切都是为了孩子好,是孩子不懂事;而孩子常常觉得父母自作主张,没有征求自己的意见。

    在历史上还曾发生过这样的事情。1654年,瑞典与波兰发生大规模战争,仅仅是因为在一份官方文书中,瑞典国王的名誉头衔比波兰国王少了一个;一个小男孩向格鲁伊斯公爵扔了一块石子,于是引起了瓦西大屠杀,23万多人在屠杀中丧生,之后更是发生了长达30年的法国第一次宗教战争……

    很多的争吵、冲突,都是因为当事人把自己看得太重要了。林语堂有一句很形象的话:“自己萎弱,恶人健全;自己恶动,忌人活泼;自己饮水,嫉人喝茶;自己呻吟,恨人笑声,总是心地欠宽大所致。”把自己看得太重要,反过来就会轻视别人的感觉。如果对方有什么地方不合自己的心意,就会心生愤懑,让自己痛苦但对方却觉得莫名其妙。

    生活中,有人听到师长的几句批评就无法接受,回家后发脾气,关在房间里痛哭;只爱交与自己的品位喜好一致的朋友,看到异己总是想办法诋毁,也容不下比自己优秀或质疑自己的人;遇到一些得失、委屈便耿耿于怀,寝食难安……这无非也是因为把“我”看得太重,心胸里只装得下自己,世界也就变得狭隘了。

    前面提到过的心理学家荣格还有一句名言:性格决定命运。一个人太看重自己,他的世界也会狭小;如果一个人的心中能把自己看做一个小小的分子,那更多的空间就可以留给世界,发挥更大的影响力。

    南非第一位黑人总统曼德拉,曾经因为自己反对种族歧视的主张而被捕入狱27年,当他出狱并赢得总统一职后,还是有歧视黑人的事件发生,并且还有人明目张胆地将矛头指向曼德拉本人的黑人身份。

    2000年,在南非政府总部大楼的一间办公室里,工作人员像往常一样开机办公,出现的开机画面让人们惊呆了:曼德拉总统的头像逐渐变成了一只黑猩猩。整个政府部门和南非的黑人民众都为之愤怒,社会掀起一股不平静的反对歧视思潮。

    当曼德拉听闻了自己的“黑猩猩形象”之后,他反而没有像同事们那样愤怒,非常平静地说:“我的尊严并不会因此而受到损害。”几天后,在参加南非地方选举投票时,当投票站的工作人员例行公事地对照他身份证上的照片与其本人时,曼德拉慈祥地一笑:“你看我像大猩猩吗?”逗得在场的人开怀大笑。之后,在一所农村学校的竣工典礼上,曼德拉幽默地对孩子们说:“黑猩猩看到你们有这样的好学校,也会十分高兴呢!”话音刚落,数百名孩子都幸福地笑了。

    面对别人的恶意嘲讽,曼德拉只是坦然一笑,他的尊严不仅没有受到伤害,而且赢得了人们的称赞和敬重,那些生活在歧视当中的黑人,也看到了前途的光明和面对不公平时的最好回答。试想,如果曼德拉因为针对自己的侮辱而大搞政治运动,整个国家的发展又将如何呢?

    把自己看得太重的人,不能容忍任何人对自己的小小挑衅,常常将自己受到的伤害放大,自己也因此更加感到痛苦;而心中有大局的人,却可以把自己置身事外,忽略别人对自己的伤害,不仅让事情朝着最优的方向发展,也很好地保护了自己的情感。能够开创一番事业的人,一定是一个心胸开阔的人。而心胸开阔的第一步,就是要放下自己,敞开心扉。

    世界上有种种癖好、种种烦恼,都是因为大家把“我”看得太重。前人曾经说过:“如果连我都在意,又怎会在意外物的贵贱?”还说:“不把我的身体当成我,烦恼也就无从侵入了。”这真是一语中的,说到要害了。

    我们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缩小自我、拥抱世界呢?

    一个正确的人生大方向可以帮我们。没有目标的旅途,总是会伴有各种各样阴沉消极的情绪,但一个光明的目标则能去除很多灰色的想法。“我想让周围的人成为感到快乐的人”,只要心中藏着这样的梦想,为人处世就会明朗很多、温暖很多。目标犹如心灵的安稳归宿,远大的目标让心灵充满力量,看到自身的渺小,自然也就更加开阔,不会过于看重眼前的得失。

    此外,我们也要开始学习处理人际关系的技巧。好心办坏事的事情经常发生,与人相处,肯定会发生一些不愉快的事,因为人们在表达的时候常常发生偏差,所言并非所想。如果太看重自己,缺乏气量,斤斤计较,就很难交到朋友;相反,如果胸怀宽阔,让不愉快的事随风而逝,就会有更多的心情去感受快乐。谦逊、忍让、宽容都是年轻人在交往当中很难做到又必须做到的品质,如果你不能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这些品德也就失去了价值和意义。

    另外,我们还要有意识地开阔自己的视野。以自我为中心的人,总是生活在一个狭窄的圈子里,时时刻刻提防伤害,也就很难看到远处的美景。爬到山顶的人才知道“一览众山小”的妙境,为了体会这种感觉,跋山涉水又何妨呢?多参加一些社会活动,阅读优秀的作品,看到那些优秀的人经历过的苦难,自己眼前的困境也就会变得不再那么重要了。

    132.宇宙一切与你和谐的东西,也与我和谐

    当我们缩小了自我,又如何来认识宇宙呢?

    宇宙是一个秩序井然、运行有序的宇宙,世界是一个浑然一体、和谐共荣的世界。和谐即伦理,而且是伦理的至高境界。和谐不仅是善的,具有至高无上的伦理学意义,而且是美的,极具美学价值。大自然处处充满了美,而自然之美美在和谐。

    生态系统充满了无形的秩序,展示着她的和谐之美。从太空中遥望地球,她恰似一颗生机勃勃的宇宙蛋,而“地球之美主要体现在和谐之美和发展之美:和谐之美是静态美的最高境界,而发展之美则是动态美的极致”。自然界内置着一个十分可爱的程序,一个与她的复杂性匹配的程序。一样的生命,同样的存在,理应共享地球和谐之美。草原、鸟儿、溪流、鱼儿、花儿等悠游自在,共同在大地的怀抱里体验神奇的生机,享受奇妙的和谐,那是何等的美丽!

    和谐是鸟儿那坚硬的翅膀,没有了它,人类再也无法飞翔;和谐是汽车那提供动力的发动机,没有了它,人类再也无法奔驰;和谐是帆船那伸展的白帆,没有了它,人类再也无法冲浪。人是宇宙体系的一部分,人的本性是与万物的本性同一的,所以,人应该同宇宙的目的相协调而行动,力图在神圣的目的中实现自己的目的,以求达到最大限度的完善。

    在“二战”期间,德军包围了彼得格勒,企图用轰炸机摧毁其军事目标和其他防御设施。一位名叫施万维奇的昆虫学家也被困在彼得格勒城中。

    由于战火纷飞,军营附近的生物都惨遭伤害,作为昆虫学家的施万维奇很是痛心。这天,他看到不远处的树枝上停着一只美丽的花蝴蝶。施万维奇向蝴蝶挥了挥手,希望它远离这个危险的环境。但是蝴蝶反复试了几次还是飞不起来。经验丰富的施万维奇看出了其中的隐情:它一定是受伤了。

    施万维奇小心翼翼地将蝴蝶带回军营。施万维奇给蝴蝶受伤的翅膀上了药,两天后蝴蝶渐渐地康复了。施万维奇依依不舍地将它放回了大自然。

    第二天一早,奇迹出现了,施万维奇和他的战友们发现,一夜之间,门前停满了蝴蝶,花花绿绿的,在阳光下扑闪着美丽的翅膀,分外耀眼。施万维奇激动极了,研究昆虫多年,他还没有见过如此壮观的场面。施万维奇突然灵机一动,如果用这些蝴蝶将军事基地伪装起来,那么德军的飞机不就发现不了吗?但是,对于整个军事基地来说,这些蝴蝶还是不够呀。

    最后,施万维奇想出了用黄、红、绿三种颜色涂在军事基地上的方法,将军事基地装扮成了一件大大的迷彩服。因此,德军在飞机上看到的只是一片花草蝴蝶的海洋。尽管德军费尽心机,彼得格勒的军事基地仍安然无恙,为赢得最后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事后,施万维奇对那次蝴蝶集会的唯一解释是:那只蝴蝶为了报恩,号召同伴利用自己天生伪装的特长来启发施万维奇萌生掩护军事基地的灵感。

    当读到这个故事的时候,你一定也惊讶蝴蝶的智慧。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一花一木都是宇宙的组成,它们都蕴涵着这个宇宙的信息。如果你能读懂它们,你便读懂了生命和宇宙。

    所有的事物都是相互关联的,几乎没有一个事物与任一别的事物没有关系。理性动物是彼此为了对方而存在的,所以,在人的结构中首要的原则就是友爱的原则,每个人都要对自己的同类友好,意识到他们是来自同一根源,趋向同一目标,都要作出有益社会的行为。

    同时,自然环境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的重要物质基础,走人与自然和谐之路,保护和改善环境,尽其所能提高自然资源利用效率,也是促进人与宇宙之间和谐的理性选择。

    与人和谐相处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表现得太过谦卑、随和,可能被人看不起,表现得太过强势、霸道又难以赢得他人的认同,赞美容易被误解为奉承,自尊也会被混淆于虚荣,只有做得恰到好处,方能称得上“和谐”。

    与人和谐相处,首先要避免挑剔和苛责,对于那些以言辞冒犯我们,或者做了错事的人,一旦他们表现出和解的意愿,就乐意地与他们和解。凭借自身的道德品格使人警醒,不要对他人说教,通过自身的行为为他人做好品质方面的榜样,同时又以尊重和柔情使人感到愉悦,让他人明确自身的义务,又能享受生命的喜悦。

    人生最大的和谐,就是你放弃要改变整个世界成为你希望的样子的想法,而创造一个理想的小世界在你的周围,同时也允许其他人选择的世界模式与之并存。

    133.要做的是让自己进步,而不是和别人竞争

    假如有一天,和你一直处于竞争状态的人向你求助,希望得到一份对你战胜他起关键作用的文件,你愿意分享吗?或者当你知道了眼下的这个秘密,也发现它对你有很大的帮助作用,你愿意将它公之于众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