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繁体

第一百七十八章 年贴

    长安邹国公府,百无聊赖正在调戏小绿裳的张拯突然打了两个喷嚏。

    “奇怪,难道有人在念我?”

    张拯揉了揉鼻子,浑然不知嫂子柳氏还未回到长安,却已经在准备为他挑选未来的媳妇儿了。

    调戏了一会儿小绿裳,张拯也觉得没什么意思。

    这妮子随口说两句荤话脸就红了,一点儿成就感都没有。

    所以张拯决定去看看两位兄长在干嘛。

    穿过几个回廊,张拯来到了二哥张大素的院子,却发现二哥不在。

    拉来府中下人一问,原来二哥三哥都被老娘拉去做苦力去了。

    问清楚地方,张拯信步来到后院的一个房间。

    却是老娘将二哥三哥都拉过来写拜年贴了。

    所谓百节岁为首,唐人对于一年当中最为浓重的一个节日:“元正”。

    比之端午中秋之类的传统节日要重视得多。

    比如元正的时候,长安的夜晚是不宵禁的,不仅不宵禁,民间还会自发组织庙会,灯会,傩戏等活动,夜晚的长安热闹至极。

    而官员不仅放假七天,还会有丰厚的赏赐发下。

    这七天内,除了元日与人日的大朝会之外,官员亦会参与到民间与民同乐。

    大唐的元正除了放爆竹,贴彩纸之外,亦如后世一般有守夜,压岁等活动。

    而其中比较重要的一环就是拜年,唐人更加重视家族血亲。

    元日早上,大家族里老人们的子孙后裔们早早的就给家中的长辈们行礼拜年。

    而关于拜年的礼仪,大唐还有专门的规定,男性以双膝跪倒叩头为主,女性则不需跪地,站着往前弯腰一拱手就行。

    这也是唐朝的一个特色,女性们大方自然,透露着唐朝开放包容的气概。

    而元氏将张大素张大安拉来写年贴,这个年贴就是用来拜年的。

    按照唐朝的习俗,拜年时一定要带上“拜年帖”。

    拜年贴的发明者,正是当今皇帝陛下李世民。

    李世民用赤金箔做成贺卡,御书“普天同庆”,赐予大臣。

    这一形式迅速在民间普及,人

    们不可能都用金箔,便以梅花笺纸替代,这种“拜年帖”当时也被称为“飞帖”。

    大唐的百姓,连过年的方式都显得慷慨大方。

    在元日这天,长安城里家家户户都设有酒席,客人们走到哪里,就在哪里用餐。

    主人家一般都不会吝啬。所以,当时的唐人不管拜年拜到谁家,都有美食可以享用。

    而享用美食的凭证,就是这“拜年贴”。

    可以说,大唐的繁荣开放与包容,上到朝堂,下到百姓,就体现在唐人的方方面面。

    而写拜年贴也是很有讲究的,有写给相熟的亲族的金贴,有写给四邻的飞贴。

    比如过了元日,张拯需要去舅舅元德操家拜年,就要先递上金贴。

    这就是唐人浪漫的地方,不论做什么事情,都非常的有仪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