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繁体

第124章 精兵简政(第一更)

    自从密奏制度颁布后,朝堂上的官员私下是明显有所收敛。

    至少不会向以前那样台面上收钱了。

    当然,收钱是一门学问,中华文化博大精深,送钱送礼的套路很深,也绝不是密奏制度就能完全杜绝的。

    不过,确实激起了一些浪花。

    就例如崇祯手中这份密奏。

    刚才还其乐融融,现在气氛一下子就变了。

    死一样的静,一根针落在地上的声音都能听见。

    崇祯扫视一眼,突然笑道:“诸位不必紧张,也不必担心,诸位都是朝廷栋梁,朝廷是相信诸位才将诸位派遣到地方总理军政,朕对诸位也一定是相信的。”

    “诸位都在配合朝廷的新军政,朕是知道的,不过力度还要加大,速度还要加快!”

    呵呵,如果你真的相信崇祯的话,恐怕在崇祯的剧本里活不过三章。

    这话应该这么来听:现在已经是崇祯三年九月了!新军法已经推行下来!朝廷的决心不允许任何人挑战!这份密奏就是有人揭发了军队的贪污腐败!朕信不过你们某些人!朕把丑话说在前头,接下来谁敢阻挠宪兵司整顿军政,朕就要谁的脑袋!

    在场的总督,可都不过没有读过书的武夫啊!

    总督都是文臣,都是北京的京官,派到地方去代朝廷统管地方军政的。

    一般都是侍郎级别的大官,要么也是副都御史!

    都是正儿八经的副部级大员!

    这话要是还听不出来,干脆趁早递交辞呈。

    诸位总督道:“陛下圣明。”

    崇祯又从桌上拿起大同府的军政汇总,道:“张宗衡。”

    “臣在!”

    大同现在有10万兵,今年年底之前,裁撤到2万,没有问题吧?”

    大家一听皇帝不是念那封密奏,气氛顿时一缓,看来皇帝是不准备公开这份密奏了。

    面子还是都给足了。

    张宗衡顿了顿,道:“陛下,大同府的兵力恐怕要再缓一缓。”

    “为何?”

    “其一、草原的蒙古人未必就是真心臣服大明,一旦蒙古鞑子有异动,兵力骤然减少,臣担心恐有防御不及,边关有破关之险。”

    “其二、突然裁汰如此多人,这些人流落到民间,恐生事端,若是落草为寇,恐怕祸患无穷。”

    崇祯微微蹙眉,张宗衡这完全是胡扯。

    且不说他大同府明面上的10万大军,真实的人到底有多少,就说裁汰几万兵额,就能惹出无穷祸患,这怎么可能!

    正统历史上的明末之所以爆发出如此大的农民起义,真的是裁汰驿站或者军队惹出来的?

    当然不是!

    那只是直接原因。

    根本原因是贪官吸人血,赋税要人命,老百姓活不下去了才造反。

    如果裁汰驿站的驿卒或者军队,就能惹出大规模的造反,那特么朱棣那会儿充足整个明军,也裁汰了不少人,谁造反了?

    后世那位为伟人早就告诉我们,分析问题,要搞清楚主次,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

    抓问题要抓根本问题。

    现在大明朝军政的根本问题是什么?

    是军政的腐败!

    具体体现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