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繁体

第一百六十章 谁能救大汉?

    手下文官严重缺乏的刘备甚至让张飞和关羽也客串起了文职。童军对于这样的安排很是无奈,同时也想看看张三爷放下长矛以后,那只手是怎样拿毛笔的。

    让童军吃惊的是,张三爷居然能写出一手好字,丝毫不逊色于简雍。童老大手下的军士也放下了训练,从早到晚搭建窝棚。有帐篷搭帐篷,没帐篷砍树木来搭,实在不行就用泥土和茅草搭起来,让那些赶到洛阳的难民,或者即将赶来的难民有个遮风避雨的场所。

    童军准备等到秋收之后,再慢慢搭建民居。作为看惯解放军抢险救灾场面的童老大对这些感到很是平常,既然想让人家来,就要给人家一个睡觉的地方。

    但那些难民却是感动异常,一双双望向童老大的眼睛里都盛满泪水,他们根本不知道,如果不是眼前这个看上去很和蔼的人联络那些黄巾,他们根本不用流离失所。

    他们只知道,官兵为他们这些人搭建住所,这是前所未有的事情。不光这些人不习惯,就连刘备这样在演义中爱民如子的人也颇有埋怨,说:“如果你有时间,就来帮帮我。”

    童老大却坚持让军士们搭建窝棚,为了做足表面工作,童老大甚至自己也住在临时搭建的帐篷里面,周围全是他的佃户。

    现在应该说这些人不算是佃户了,童军告诉他们,你们自己种地吧,只要土地上是你们自己撒的种子,那片地就是你们自己的。

    李平等人对这样的事情深信不疑,因为他们从没有怀疑过童军。

    还有一些外来的流民,因为家中劳力的丧失,生活很是困难。胡奶奶带着年幼的孙子和孙女,也在耕种着土地。没有壮劳力的家庭干这样的活是很吃力的,对于连一个成年人也没有的家庭来说,这更是一项艰难的工作。

    而且,她们以前也算是大户人家,只是家中被黄巾抢了,她的两个儿子都死在了来洛阳的路上。所以从没有干过这粗重的农活的老奶奶,带着两个孩子也在耕种土地。

    童军见他们的样子,想让他们放弃。胡奶奶却是不答应,她说,她年纪大了,孙女过些年也要嫁人的,趁着还能帮上忙,给年幼的孙子留些田产,将来也有个依靠。

    童军把自己的马留了下来给犁田,还找了两个军士专门帮他们耕种。

    老奶奶非常感激,跪在地上给童军磕头。童老大忽然想到,如果自己不让张燕下山,她们一家人就不用生离死别,不用背井离乡了。

    尽管有那点点良心忽然发现了,但是童军马上用自己的理想掩盖了良心。

    人,还是少了,必须让张燕再闹下去。

    又是一批难民赶到洛阳,这是童军进入洛阳以来人数最多的一批人,足有两万之多。刘备放下手中的一切工作,赶过来和童军一起安置这些人。

    茅草屋加上木架房也不能一次容留这么多人,即便十十几平米的房间挤上二十多人,依然有很多人要住在外面。

    对于这些赶到洛阳的难民,童老大首先是将他们集中在一起,然后挨个的登记造册。登记过后,才能领到食物,才能安排住所。

    刘备对童军这个方法很是赞同,由于没有足够的文职人员,为了快速安置好这两万多难民,凡是会写字的军士都被拉过来负责登记。

    一共三十多张负责登记的桌案,虽然数字不少,速度却不敢恭维。

    “你叫什么名字?”行中拿着手中笔,抬头看了眼前这个比较清瘦的男人一眼。

    那男人说道:“华歆。”

    然后看着行中拿笔的手,皱起了眉头。行中也皱起了眉头,把笔咬在嘴里思考了一下,马上写下:“华新。”

    华歆看着,出声提醒道:“军爷,您写错了。”

    行中一挥手,不耐烦说道:“都一样,都一样。”然后又巡例问:“哪里来的?”

    华歆说道:“长安。”

    行中笑了:“长安?我们这几天都是从东边接人,你是第一个从西边来的。”

    华歆说道:“我听说有人来重建洛阳,想看看到底是什么样的人,所以特意从长安赶回来。”

    行中却不关心他为什么回来,接着问道:“认识字么?”

    华歆回道:“自幼四书五经便可背诵,孔子百篇均有研习。”

    行中点点头,在那册子上写下两字:“识字。”

    然后手指粥棚,递给华歆一块木牌:“去后面先领碗粥,排队在那等着,会有人安排给你住宿的。”

    华歆愕然。

    盛粥的碗大多是破的,但这并不影响华歆喝粥的心情。轻轻吹了口气,华歆发现这粥还不算太稀,居然有几粒米从碗底飘来上来,心中有些惊喜。一口下肚之后,感觉肚子舒服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