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繁体

《同窗的你》之【跋】

    在电脑上杜撰《同窗的你》,从开头到边写边修改,以至于全篇结束。起来坐下的总共不过四回,总计花费时间也不过五天吧。贴出来后,我打开网页,叫过来妻子,一句一句地念给她听。

    事后,她说道:“你小说不如短文写得好,和流水账一样,太白了!再说文不对题,你究竟想说明什么意思啊?”

    以往每次写罢注明“小说”的文字,她一般也会如此评价一番。但随后会指出:XXX是谁,XXX又是谁。但这一次她只问了一句:“夏蕾是谁?”

    面对妻子的问询,我皱着眉头,苦笑地摇了摇头,没有作答。

    喜褒恶贬,如同贪生怕死一样,都是人之常性,我也依然。似乎在表白自己写东西快,并不是暗示我有写作天赋,或者刻意显示自我格外的聪明;而是旨在强调,通过长期的磨练,任何人都不难达到这样的结果,特别是对于挤压心脑许久的东西,书写起来可以格外的神速。

    除了初中开始坚持写日记外,十年内科医生的经历,是我写作成型的根本因由。

    当临床大夫时,尤其在我服务的医院里,病员出出进进是十分频繁的事情。加之,身处改革时代,仅病历书写制度中要求“规范化”这一点上,有时每天要书写三四个病人的入院纪录和首次病程等等。

    询问病史、观察病情、诊断病症……这是医生的基本工作内容。而把所做工作能够再现出来的东西,也就是文字记录了。依此,作为治疗依据、传达医疗信息、化解医患分歧或传承职能技艺。

    写《同窗的你》源于年初二时,同学已约好了初六聚会,但等我从外地赶回来时,却惊闻好友的父亲突然去世了。

    人到中年,除了眼见着孩子一天一天长大,再者就是父辈的老弱病逝。尽管从身体到精力,尤其和从小长大的朋友们凑在一起时,我们依旧像孩子样的打闹嬉戏和胡言乱语。但是,直面死亡和光阴不再的那一刻,中年人之心情,相较青少年而言,确实有着截然不同的滋味和惶恐。

    小说中的聂浩是地方方言“你好”的谐音,他浓缩了我四五个朋友的影子。其中出国的那一位,在回国时,我们曾如小说中一模一样的相聚过。不过,究竟他在国外的事业进展如何?对此,我今天依然不想直说,用他自己的话讲:“人活着很简单,但活得有心气、尊严和价值,在哪儿都不容易。”

    的确,多少人在外面时想着回来,但回来后却又想着再出去。这是为什么?我想其中一个很主要原因,就是我们现今工作和生活的周围环境中,有许多非一人努力就能转变的无可奈何。那么,这些无可奈何的内容和形式又是些什么呢?对此,我自己至今也尚且没有弄得明明白白、清清楚楚!另外,不同的人,源于各自理想和要求的东西不同,在感觉和认识上也一定会有千差万别。

    因学医出身,对于医疗行当的内幕,总是更加心知肚明些。在“非典”以前,各种医疗纠纷几乎成了新闻传媒的重头戏,不但医护工作的神圣性受到了公众的非难和质疑,而且医疗服务的大环境也变得纠结和纷扰。但在“非典”中间,尤其是之后,一时间媒体像是“翻了个筋斗”,仿佛过去的问题也一下子全解决了,“白衣天使”圣洁如初,医疗战线一片光明。事实又是如何呢?“非典”是否有如此神奇的魅力和功德?这种宣传形式的转变依据何来?这一切究竟合情合理还是合理合情?

    一个中年人如果始终保持着青春年少时的活力和激情。这的确是件极其难能可贵的事象。但若社会生活中,一个中年人始终像低龄化的人儿一模一样的,在做人做事上“老不着调”“冒冒失失”。那么,视其为有个性,则是特宽容的态度;视其为“长不大的孩子”,没文化素养,或说弱智。类似这样的一些说法,也不无道理。同样的,一个社会或直言一个国家,如果总是“风”一阵“雨”一阵,或像老百姓的说法“狗”一会儿“猫”一会儿的;再加上某些举动与作为,总像天气预报一样的没个“准劲”。毋庸讳言,面对如此现象和问题,也确实就有人在想:“如此诸多滑稽、奇葩的洋洋大观,这里面究竟单纯只是智商方面的因素呢?抑或大政方针或制度策略上出了什么问题吧?”

    《同窗的你》只是叙述、叙述、叙述,还是叙述而已。事实如此与否,真实再现也罢,都见仁见智去吧!我所努力要做得,就是尽可能去叙述明白。其实,仅就“叙述明白”这一点上,我至今仍感觉十分吃力,远非当初想象得那么简单和容易。

    (2004/2/17草,2006年11月修,2014年9月整于济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