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繁体

雨过书信 第二章 微甜时光2

    数着日子算,我们俩靠书信联系的日子加起来约莫有半年多,也算是分开时间最漫长的一段日子了。上大学之前,仅仅也就是半年前,这种事情是断然没有想过的。一起上学放学的高中生活容易让人形成固定且良好的生活习惯。时间凝固在那个点上,甚至可能会以为生活本身就应该这个样子,有一种青春不朽的感觉。高中的同学生活容易被一些极为简单元素所串联起来,比如自行车、水壶和中午的一个便当盒。亦涵和我上学的路线是重合的,所以没有任何理由的就有了更多的交集。

    感觉的事情,终究是需要靠时间去“浪费”的。高中生活有着大把的时光,没有那么多所谓有价值的事情可以让你去思考去做,你可以把更多的时间花在惯性里,比如一起回家、骑自行车。

    亦涵只是单纯的车子骑不好,偶尔再来点小跌倒之类的。骑车慢,把整个不到15分钟的路程彻底拉长到了30分钟以上。自然平时在学校里面不会谈到的事情就可以很方便的在路上聊开来。那段重合的回家路本身也不喧闹,除了路边站着的不知道多少年的梧桐树以外,剩下的只有我们一起骑行后压过的路痕了。

    这几年,一起在这段路上我们说过多少话已经滑出了记忆的边界。她们就像路边的梧桐树一样只是飞速的倒退,愈发模糊。很多东西已经记不清楚了,沉淀下来的东西是不同的,是为数不多青春在这段时光的笔记本上画出的重点符号,让我们好好背下来以备在将来不知道哪一天的青春考试中顺利的背出答案。

    比如今天,7月7号,在微甜时光。

    转身拥抱好一会儿才有想坐下来想法。亦涵,即使我们更加喜欢用一种看起来有点老套的方式联系,但是每一次拿到漂洋过海来雨过的书信,依然可以感觉到对方身上所契合的温度与气质。我想这也是为何大家可以在大学分割如此遥远的距离还能保持一如既往感觉的原因吧。

    “分开这么久,不习惯。”亦涵眼巴巴的望着,眼角分明折射除了下午的阳光。欲言又止的状态让我第一次感觉到了举足无措。高中的记忆,是时光青色的注脚,迟钝的理解力在那时候还未能够解开试卷最后的那道大题。

    “说实话,同样的感觉,在每次给你写信的时候是感觉最强烈的。”我说。

    “成长有时候就是一种孤独”她整理了一下情绪慢慢坐下来。我也正好把自己从书信的半年中转换到现实中来。“谈一下过去半年的大学生活吧。和想象中有什么不同”我问。

    “啊?想来也是变化蛮大的。之前是完全没有可能料到这样的生活就是大学的日子。”她愣了一下,显得有点意外。

    “怎么说呢。有一些部分是完全一样的吧。”我从椅子里撑起来,顿了一下。“好像和理想中的大学是有一些不同,但是要说有什么很让人吃惊的事情倒也谈不上。”

    “哦,是吧。看来你的适应能力比我强”亦涵把小脸托在手上,心满意足的继续往下听。想想反应也真是够慢的,直到聊了好一阵才发现今天的她穿了一件与以往风格不同的背带牛仔裤。此时此刻,双手把微甜的脸庞就放在我的对面,白色的带有米奇花纹的T恤就顺着袖口一起呈现在眼前了。和半年前送别时还真是变化蛮大的,除了那一席长直的黑发以外。

    “也还好,不是适应能力强,是不太在意吧。”我说。

    “我就没有你那么快适应,刚开始的就是整夜整夜的失眠。怎么都睡不好,同学劝我吃点安眠药试试。怕苦,没吃。”亦涵露出一脸的苦样。

    我倒是很快笑起来“是吧,看来你是一点苦都吃不下的了。”

    “哪有自找苦吃的”

    “那倒也是,我也觉得还是不吃的好。”

    “果真这样想?我说嘛,还是不吃的好。”亦涵认同的表情还真是可爱。

    “那后来你怎么办”我很好奇这个问题的答案。

    “后来?跑步,上完自习之后就去学校的操场跑。晚上的人还真是挺多的。不只有同学,周边居住很多人晚上也都挺喜欢来学校跑步的。所以,经常晚上就是点着几个硕大的黄灯泡,一大群人围着跑道一圈一圈的跑。”

    “得,怪不得身材保持得挺好。”

    “胡说,本来一直都好。”

    “好,天生丽质”

    “本来就是”

    “恩,是的。之后呢?睡得着了么”

    “还是没有!”

    “那,不是徒劳的么”

    “还好,跑步之后回宿舍随便拿一本什么英文的书。什么《英美文学选读》,还有上一次你从查令街马克斯书店寄给我的那些书,保准不消10分钟就睡着了。”

    “哈哈”忍俊不禁这个时候用起来就很合适,“原来之前寄给你的原版书都干这勾当了,得!”

    “毕业生,”亦涵问道:“还记得么”

    “达斯丁霍夫曼!简直没有比这更加刻骨铭心的东西了。每天睡觉前就看这个了,还加上听。当初也不知道怎么就喜欢上这个了,就是没日没夜的较劲来着。”

    “呵呵,看来我们还是有很多共同之处的”

    “那不一样,我看这个可不是为了睡觉”我反驳道。

    “为了睡觉有什么问题,总比嗑药要好过一百倍,一百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