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繁体

第54章 过冬储备忙起来(1)

    带着自家二哥友情赞助的农学博士两枚,如梦和陈文渊开始试验种蘑菇了。

    场地倒是好找,如今武陵也起了许多吊脚楼,只须找会编织的匠人,拿秋收的麦秸秆编织些挡风的围挡,将竹楼下面的架空层用这些麦草隔起来,再在外面糊上一层黄泥巴,等干透了便可挡住寒风了。

    冬天在里面烧个火塘,模仿森林里春秋季节蘑菇疯长时节的气候条件,便能达到菌种萌发的温度和湿度了。因为是在架空层,湿度也是足够的,只须在连续干燥的时候洒些水就行。

    让如梦最头疼的只有两个问题:菌种的来源和木桩的消毒。

    木桩消毒其实不算难,有陈文渊这个擅长研究各种病毒和解毒方法的大神,基本上只要跟他说希望去除哪些病菌,这位大神自然会根据菌菇的感染情况研究出对策来。

    对此,如梦简直想对无所不能的陈文渊施以膜拜!(大神,请收下鄙人的膝盖吧!!!)

    至于菌种的培养,在和两位农学专家反复研究讨论之后,三人一致决定,先采用最原始的移栽和引种模式。

    具体方法是:对于香菇、木耳这类菌菇,先将从野外生长这类菌菇的枯树上采集来菌种,然后在准备好的橡木、椴木等废弃木头上面打孔,把菌种装入,再用木头楔子把孔封上,放在架空层里,控制好湿度和温度,等着出菇就行了。

    对于平菇和松蘑这样的菌菇,则采用引种模式。

    因为这两种菌菇,如梦是打算拿来大规模种植的,所以,采用木桩做栽培基质就不太合适了,一是成本太高,二来,如梦也担心山民们为了采集木桩滥砍滥伐,造成水土流失。

    所以,如梦还是决定和专家们尝试一下混合基质。

    具体做法,就是将农家最常见的稻草、麦秸秆、牛粪、锯末等打碎混合均匀,再拿生石灰消毒,然后加水浸湿,堆成高1米、宽1.2米,长度不限的料堆。

    待料堆发酵成功后,将成熟的平菇和松蘑切片,一段一段放在料堆上,然后用稻草盖住,放在适宜的温度下,保持好稻草的湿度,然后等待菌丝长出来。

    听完如梦对于人工种植菌菇的理论讲解后,一直认为自己是被崔将军派来陪小娘子玩耍的两位农学博士——杨培春和齐裕民简直惊呆了!

    这几乎颠覆了他们以往对世家贵女的所有印象:怎么这个看起来柔弱可爱的小娘子,说起种田来简直比积年的老农还有经验?而且,有些想法真的是很新奇啊,又完全不是空想,听上去就很有动手试验一下的冲动啊!

    如梦没想到的是,本来种蘑菇是为了满足口腹之欲,却无意中给自己绑定了两个脑残粉,最终为自己的种田大业收揽了两大得力干将。

    此刻,她正盯着人,小心翼翼地掀开放置了半个多月的湿稻草。潮湿高温的竹楼底层有些闷热,气味也十分难闻,但是,对于吃货们来说,任何困难都打不倒他们追求美食的决心!为了能在冬天吃到新鲜的菌菇,如梦觉得,这些气味忍一忍也是可以的!

    “哎呀!有蘑菇了!”看到稻草下面冒出的一个个仿佛婴儿乳牙般的小白点子,几个人都高兴坏了。

    在隔壁的竹楼架空层里,一排排打孔栽种的香菇、木耳也逐渐开始长出菌丝来,在靠近火塘的几根木桩上,如梦甚至还发现了一些小香菇!

    哎呀呀~我的香菇肉片、酿香菇、香菇青菜、香菇烧鸡块……快到姐姐碗里来吧!

    试验竹楼架空层种植菌菇取得初步成功后,懒癌发作的如梦不想再操心接下来的事情了,转身就将全程参与了菌菇栽培的两位农学博士,以及几个实验用的竹楼里的菌菇样本,统统打包给自家二哥。

    这种大规模、需要大量精力和人力财力的事情,还是留给专业人士去做吧!

    至于接下来如何安排农户参与菌菇种植、如何统一收购统一销售、如何储存运输……自家二哥手下还有那么多幕僚呢,不干活难道闲着吃空饷吗?

    现在,如梦正带着一帮人去大河里抓鱼呢!

    这里我们要说说横贯三郡的陵江了。

    根据如梦在老娘嫁妆里的老祖宗游记里读到的内容来猜测,这个陵江的发源地,应该是在南诏国的玉龙大雪山,沿途接纳了无数崇山峻岭的支流后,进入两湖地区,水流逐渐平缓,形成了两湖地区纵横交错的河道,以及无数沼泽湿地。

    这条大江里有一种奇异的大鱼,当地人唤作椿鱼,这种鱼春季从陵江沿河而下到沿海去,等到秋冬季节,便又回到大河里等待产卵,当地土著最喜欢在椿鱼洄游的时候抓一些大鱼来,这种椿鱼肉质紧密,最适合做成鱼干了。如梦曾经在一个老乡家里买过几条椿鱼干,什么材料都不用加,就放在炭火上烤熟了就非常好吃,嚼劲十足,特别像前世吃的那种鱿鱼丝,却又比鱿鱼丝多了一份儿鲜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