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繁体

第三十五章 公私账目


    毕竟,这可是董昌多年来,在两浙之地辛辛苦苦地,搜刮到的财富作为基础,再加上钱镠自己的家底,以及江西钟传的存货的总和啊!

    整个大唐天下,兜里还有这么多钱的,怕是只有寥寥几家了吧。

    看着这个有些咋舌的数字,王延兴叹了一口气道:“想想,就觉得董昌搜刮得辛苦!”

    “可惜啊!有这多银钱,放在个愚蠢之人手中,确是只能招祸,别的,有什么用也没有……”

    王延路却笑着附和道:“他们可没大兄那么多手段!”

    听到手段二字,王延兴突然回过头对曲爱娇道:“之前让你做的结算和预算,怎么样了?”

    曲爱娇撇撇嘴道:“奴还以为阿郎不要了呢!”说着,心不甘情不愿地从一旁的书架上,抽出一卷案卷,交给王延兴,“某可只管泉州和海檀山,明州、翁山和济州的你问孟咸去要!”

    王延兴点了点头,接过来,笑着答道:“某知道!某知道,爱娇辛苦!”

    说着,将案卷打开,见上面正是按照王延兴所吩咐的,依次写了泉州、海檀山两地,景福二年结算明晰,和来年的预算清单。

    如果说,前面王延路所说的,都是直接记在王延兴名下的私产,那么这部分,便是王延兴作为泉州刺史,所代表的官产了。

    官府的收入,自然主要是赋税。

    按照传统的大唐自宰相杨炎改税后的制度,赋税的主要内容是两税,分夏秋两季收缴。

    作为大唐的一个行政区,泉州自然也是这般收税的。

    只是,泉州的田亩地税从来就不高,现在虽然比以前番了两三倍,也不过万余贯而已。

    倒是市税,在别处都是小税种的税收,在泉州是大头。

    虽然王延兴在泉州制定的市税税率是百分之五……古代可没有增值税的概念,后世的这个大税种,在唐代自然不存在,而这个市税,大概跟后世的营业税差不多,是按销售额来计税的。

    而纳税大户,主要是各工坊、商铺还有码头的货栈,其中的主力,自然就是王延兴和合作社名下的工坊、商铺;

    这两项之和,达到了十二万贯……

    想想王潮在泉州的时候,每年的收入,也就是扣扣索索的几千贯,当真是没法比啊!

    不过,泉州官府的收入中,赋税还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泉州官府还有另外两项大额的收入。

    紧随赋税之后的,则是各地官庄上缴的收成。

    若是按照外人的理解,庄园的收成,自然就是粮食。

    可在王延兴经营之下的官庄,主要产出,反倒不是粮食,而是豆子、豆油、茶油、茶叶、鸡蛋、鸡肉、猪肉、牛、羊毛、麻料、皮革等等。

    当然,这也是没办法的是,泉州的荒地都是坡地丘陵,肯出来的地,绝大部分都是旱地,将旱地种植,和山地养殖业当作官庄的主业也是必然了。

    至于粮食,有不断从占城运来的大米,泉州还用得着担心粮食吗?

    而现在,又在大力推广棉花的种植。官庄的经济效益,应该会再上一步。

    这种综合种植的效益,自然是远远优于种粮食。

    从官庄上缴的收益高,也就理所当然了。

    可在官庄之外,竟然还有一项收入,却又要超出常人的想象了……

    回到唐末当皇帝章节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