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繁体

第五章 问道

    可西方哲学与中国哲学的差异极大,如果听众是个儒者或者是个和尚,大概就不会听他瞎掰。因为无论是儒家还是释家,都有一套相当完备的理论体系,比如孔子的仁,和尚们的因果报应等等。

    道家却不同,道家的理论体系可以用一个词语来形容,那就是斑驳不清。有的地方甚至自相矛盾,比如道家最高典籍,老子的道德经第一句话就说了,道可道,非常道,意思就是说,能说得出来的道理,就不是真理。一句话就把所有的成文的理论,自己先否定了个干净彻底。这样一来,就只能寻求“无”的道,虚无飘渺得,半空中都看不到半个影子。

    也就是终极目标:道,大体还算清楚之外,别的理论大多都存在扭捏、拼凑难以自圆其说的缺点。在之后的发展中,又杂糅着方士、神仙道等等的杂七杂八的东西,怎么看都就像一锅大杂烩。

    也因如此,历代,当遇到道士与儒士争执或者道士与和尚争执时候,道士往往处于下风,道家理论体系的缺憾的硬伤,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而在唐代,道家的许多流派都还没出现,理论上的不完备之处更大。

    整个道家都这样了,这个入世尚浅的小道士,更是没有摸到如何论道、如何证道的门槛。

    当体系严密的西方哲学思想逐一地展现出来的时候,他顿时就被紧紧地吸引住了,对于追寻万事万物本源的“道”为己任的道士来说,由感性地反映物质世界,到知性地体会人与这个世界的更深层次的东西,再到理性地、辩证地认知世界的本源的学说。不正是一条可行的大道吗?

    继而,又说到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这却是王延兴认真地学了很多次的,无论是在学校课堂还是在毕业之后的历次党校学习。这再说开了,更是无边无际,什么认识论、矛盾论、辩证法等等,展开了说,铺开了说,说着说着,突然意识到,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一个基点是什么?是唯物!就是精神不可以脱离物质而存在。而自己竟然魂穿了,那本身就是最大的不唯物,这不把马克思主义的根基都挖掉了吗——滔滔不绝的演讲就像猛踩了刹车一样,截然而止。

    话题一转,又切到了康德,开始假设有上帝的存在,假设生命结束后并不是一切都结束了……

    就这时候,刘忠过来了。

    吕奇恋恋不舍地放了王延兴,心里却是无比的震撼。就好像,一个人,一直呆在屋子里,通过房顶的小明瓦看天空。突然,有一天,有人把门推开了,把他带了出去,让他看到满天繁星时的感觉。才发现,外面原来有一个全新的天空啊!

    当然了,王延兴究竟不是哲学专业的,他所读哲学其实很有限,他理解的也并不算通彻,而他选讲的黑格尔、马克思和康德的学说之间,本身就存在巨大的差异,甚至是激烈的矛盾,这在吕奇听来,却又是合理的:王延兴若是已经以不到弱冠,就能对大道的探索达到了天衣无缝的程度,那自己还怎么跟他一路同行?跟在后面吃灰还差不多!

    王延兴不知道吕奇是怎么评价自己的,现在也顾不上去知道了。因为他要面临的是一个自重生以来的第二个问题,也是最严肃的问题:怎么解释自己醒来之后的变化!一些变化是已经表现出来的:对父亲王潮和祖母徐氏的态度等等,更多地是还没显露的:与古人之间思想上的巨大差异。

    而这些差异迟早是会暴露的。

    回到唐末当皇帝章节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