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繁体

第七十一章 诡谲难揣度,豪壮终得获5


    比如凉州陇西的董卓,便是以“六郡良家子”身份从军。

    六郡即凉州的汉阳(天水)、安定、北地、陇西四郡,与并州的上郡、西河二郡。

    良家子这个出身…举个栗子,刘备、孙坚虽算小地主,但他们不够格做良家子。

    曹操?呵呵。

    “臣本布衣”的诸葛亮,是妥妥的良家子。

    在汉末,良家子这个出身,绝大多数人都搭不上边,说句千里挑一绝不为过!

    有本书居然说董卓是平民出身…

    也没毛病,在汉末魏晋语境,平民指的还真就是良家子;

    因为地方大豪强在汉末,也是平民。

    首发&:塔>-读小说

    汉桓帝末,(董卓)以六郡良家子为羽林郎。--《魏书董卓传》

    后世所谓的“关东出相,关西出将”,其实也是此现象的客观反映。

    并州五原的吕布,大约不具备“良家子”的要求,以“剑客”(亡命奸臧)身份仕宦丁原。

    至于幽州涿郡的刘备,因为从事商贾活动(织席贩履),丧失了“良家子”的身份;但其发迹路径,依然是通过组织流民武装,即所谓“在乡里合徒众”。

    注:良家子,即除去巫医、商贾、百工之外的子弟。大抵是士、农、兵之列。

    可见身处帝国边缘的“边地人”,由于地缘环境以及教育程度的限制,普遍困厄无知,他们无法通过“通经学”等文化途径发迹(比如曹操便以“明古学”征拜议郎),因此便将希望寄托在军功之上。

    出于上述原因,边地人(凉州、并州、幽州)实际形成了独特的文化认同。

    比如吕布便对刘备讲“我与你同是边地之人”。

    (吕)布见(刘)备,甚敬之,谓备曰:“我与卿同边地人也。”--《英雄记》

    更重要的是,在儒风浸染不到的边地,人民普遍缺乏忠孝之心。这并不是因为边地人“性本恶”,而是现实条件使然。

    本小。说首--发^站>点&~为@:塔读小说APP

    在贫瘠苦寒的环境下,生存已然不易,遑论忠孝节义。

    没有经济基础,便不能妄谈上层建筑。

    人家连饭都吃不上,小命朝不保夕,谁有闲工夫跟你扯仁义道德?

    先活下来再扯这没用的吧!

    所以,诸如董卓、吕布、张辽、刘备、马超(包括马腾)等人的“武勇”且“反复”,其实都是“边地文化”在“边地武人”身上的直观反映。

    再来看羌胡血统与异族文化浸染

    马超具备至少四分之一的羌胡血统,因为其父马腾是个胡汉混血儿。

    按记载,马腾之父“家贫无妻、遂娶羌女”。

    (马子硕)失官,因留陇西,与羌错居。家贫无妻,遂娶羌女,生(马)腾。--《典略》

    雍凉之地,接壤西域,是欧亚混血人种的聚居地。

    原文≈~更多.免费*好书请下载塔~读-小说APP。

    大月氏,也就是雄据中亚及高加索地区的贵霜帝国,已经入侵西域。

    魏晋时代,关中盘踞了大量的羌胡、氐胡与西域胡,从记载来看,他们普遍具备高加索人种的特征。

    比如马腾之母是羌胡,马腾成年之后,便“身长八尺,面鼻雄异”。

    (马)腾为人,长八尺余,身体洪大,面鼻雄异。--《典略》

    面鼻雄异,其实就是“高鼻深目”的另一种写法。

    马腾的相貌,大约与羯胡相似,具备典型的欧亚混血特征。祸乱东魏、南梁的宇宙大将军侯景,便是羯胡。

    (冉)闵躬率赵人诛诸胡羯,无贵贱男女少长皆斩之,死者二十余万,于时高鼻多须至有滥死者半。--《晋书石季龙载记》

    马超是马腾庶子,考虑到地域因素,其生母可能为汉、也可能为胡。

    按马超“甚得羌胡之心”的记载来看,他应深染胡风。

    首发&:塔>-读小说

    在马超入蜀之后,刘备也利用马超的影响力,镇抚并招募凉州氐羌。

    (马)超有信、布之勇,甚得羌、胡心。--《蜀书马超传》

    类似马超这种胡汉混血儿,因为成长过程中异族文明的浸染,行事风格与中原文化普遍相左。

    比如另一位著名混血儿董卓,其生母亦为羌胡,乃至被称作“羌胡之种”(见《后汉书列女传》)。

    董卓成年后“粗猛有才武”,筵席上对战俘“凿眼剖心,死者狼藉,观者失色,而卓谈笑自若”。

    (董)卓豫施帐幔饮,诱降北地反者数百人,于坐中先断其舌,或斩手足,或凿眼,或镬煮之,未死,偃转杯案间,会者皆战栗亡失匕箸,而卓饮食自若。--《魏书董卓传》

    李傕这种“习于夷风”的边鄙之人,也在豫州颍川大搞“点天灯”的酷刑。

    (李)傕,边鄙之人,习于夷风。--《献帝起居注》

    (董)卓获山东兵,以猪膏涂布十馀匹,用缠其身,然后烧之,先从足起。--华峤《后汉书》

    如果用汉文化来看待,董卓、李傕明显不正常;但如果用胡人的文化习俗来看,他们对待战俘,大概一贯如此。

    塔读小~。>说—*.—免费*无广>告无*>弹窗,还>-.*能跟书~友们一起互>@动。

    胡汉文化普遍相异。

    比如拓跋鲜卑,“俗重母而轻父”,乃至经常“弑父自立”(见田余庆《拓跋史探》)。

    纵观北魏史,没杀过老爹的,还真不是好皇帝。

    孝文帝拓跋宏大概就是因为没杀老爹,所以被出轨的老婆活活气死了。

    由此可见对直系父系亲属,胡人未必有如汉人般重视。

    马超弃马腾不顾,乃至认贼作父(韩遂),很有可能便出自其羌胡文化的另一面。

    总而言之。

    马超的凶暴反复,与吕布、刘备、张辽等边地武人“既相同又不同”。

    大概是因为血统与文化的作用,马超的轻狡嬗变、残暴无情,表现得更加酷烈。

    最终其人“宗族二百余口,阖门尽死”,自己也绝嗣而终。

    原文来自于塔≈

    其人“勇而无信、强而无义”,与吕布的描述如出一辙。

    不过马超能做到的事情,吕布恐怕是干不出来的。

    比如马超认韩遂作父,性质便比吕布恶劣许多。

    当然,不能因此断定马超丧尽天良。

    因为彼时胡、汉存在着不同的价值取向。

    马超在“弃父从贼”时,身上的羌胡文化,其实压倒了中原文化。

    其实马腾当年也干过类似的事情。

    凉州刺史耿鄙(马腾上司)被乱兵杀害后,马腾不思为故主报仇,反而率部哗变,投靠贼军。

    凉州刺史耿鄙,率六郡兵讨(韩)遂。行至狄道,州别驾反应贼,害鄙。鄙司马扶风马腾,亦拥兵反,与韩遂合。--《资治通鉴》

    马腾如此,马超可知。

    站点:塔^读小说,欢迎下载-^

    既然父亲不能以身作则,也不怪儿子有样学样。

    在蜀中的晚年,马超依然在不断地出卖身边故人。

    比如当年替刘备游说汉中的彭羕,是马超为数不多的好友,结果在彭羕借酒使性,骂辱刘备时,马超立即将其出卖,导致彭羕被杀。

    (马超)闻(彭)羕言,大惊,默然不答。羕退,具表羕辞,于是收羕付有司。--《蜀书彭羕传》

    即使依靠出卖好友表忠心,马超依然被刘备集团所猜忌,乃至“羁旅归国,常怀危惧”。

    实际上,马超是惧怕被刘备清算。

    毕竟刘先主“起于微贱,有识人之明”,且同为边地武人,对马超的心态可谓洞悉于胸。

    (马)超羁旅归国,常怀危惧。--《蜀书彭羕传》

    按马超卒年仅仅四十七岁(按今四十六),且恰好死在刘备病逝永安前夕;

    从年龄与时间背景的角度来看,实在过于诡异,甚至细思极恐。

    塔读^小说APP@更多优质免费小说,无广告在@线免<费阅<读!>^>

    帝王心术啊!

    虽然书无明载,但马超确实存在很大可能,是遭到刘备的隐诛。

    长江东逝,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

    未知马超死亡前夜,回顾自己凶暴反覆的一生,是否会有些许悔恨?

    平生莫作皱眉事,世上应无切齿人。

    云某深以为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