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繁体

第八十二章 谯县访故友,征讨或难休中


    虽然贾诩和贾逵没有直接关系。

    塔读小说,无广>告^在线免。费阅&读!

    云某就纳闷,两晋南北朝那种恶世,为何颇受女频一众写手们青睐?搞不懂。

    本章重点聊一聊,在史书之中消失的记录。

    也就是建安初年,曹操脱离自己主公袁绍自立门户后,诸曹、诸夏侯的情况。

    为了掩盖曹操曾为袁绍臣属的历史,曹魏、西晋一众史官们,以及那些姓司马的,可谓挖空心思。

    当然,他们的付出不是没有回报,因为某人在某某讲坛讲课时,便从未提及此事。

    是他不懂?还是他祖上姓司马?还是姓贾?贾南风跟他有何干系?

    这是道德的沦丧还是人性的扭曲,欢迎收看…啊呸!

    言归正传。

    陈寿对“草蛇灰线”笔法的运用,精熟到令人惊叹。

    《三国志曹仁传》中有一条特殊记载,即建安元年(196)天子都许,拜曹仁为广阳太守。

    塔读小说,无广>告^在线免。费阅&读!

    而曹操滞留不遣,改拜仁为议郎。

    (操)迎天子都许,仁数有功,拜广阳太守。太祖器其勇略,不使之郡,以议郎督骑。--《魏书九曹仁传》

    太守秩二千石,议郎秩六百石。

    很明显,曹仁的官阶不升反降,双方却皆持默认态度。

    可知其中必有隐情。

    广阳郡在幽州,彼时处在袁绍与公孙瓒的争夺之中。

    换言之,建安初年(196)的广阳太守,是故意使曹仁“脱离兖州、改入河北”。

    这与刘表系的韩嵩、刘璋系的张肃、孙权系的华歆,被“征召入朝、另仕新主”是相似道理。

    从曹仁“广阳太守→议郎”的履历变迁,可以发现“诸夏侯曹氏”在建安初年(196)的职官记录,几乎都有问题。

    或授“议郎”滞留许县,或干脆失载。夏侯惇、夏侯渊、曹仁、曹洪、曹纯等宗室姻亲,无一例外。

    本书~.首发:塔读*小@说-APP&——免<费无广告无弹窗,还能*@跟书友们一<起互动^。

    曹营宿将的“阵营变迁”,必有隐情。

    考虑到天子迁都未久,自顾不暇;故幕后黑手,大概率是曹操彼时的“盟友兼主公”,即袁绍。

    广阳太守,是破译真相的钥匙。

    曹仁非文吏,而是“好弓马弋猎”的侠客。

    其青年时避难他乡,纠结千余部曲,在淮、泗一带(九江一带)落草抄掠。后从曹操征伐,为别部司马。

    豪杰并起,仁亦阴结少年,得千馀人,周旋淮、泗之间。遂从太祖为别部司马,行厉锋校尉。--《魏书九曹仁传》

    “别部司马”即军阀麾下“半独立的小头目”,特点是“自带部曲”。

    如张修曾为刘焉的别部司马、刘备曾为公孙瓒的别部司马,关张曾为刘备的别部司马云云。

    曹仁被假授的名号、亦属军职系统,如“厉锋校尉”、“骑督”等等。

    一言蔽之,“游侠出身”的曹仁,本不以治民见称,其人骤然擢为太守,其中必有内情。

    原文≈~更多.免费*好书请下载塔~读-小说APP。

    更值得探讨的则是“广阳太守”的隐喻。

    广阳郡属幽州(今廊坊、通州一带),是两汉北部边境。

    曹仁彼时(196)在豫州颍川许县(今河南许昌),相去千里。

    仁若赴任,必一去不返。

    且广阳处在公孙瓒与袁绍的争夺下,屡易其主。

    从各方材料中可推知,彼时的广阳郡、刚刚脱离公孙阵营,正与袁绍合纵。

    虞从事渔阳鲜于辅、齐周、骑都尉鲜于银等,率州兵欲报瓒。--《魏书八公孙瓒传》

    兴平至建安初年(194-196),因公孙瓒矫诏杀(幽)州牧刘虞(193),刘虞旧部遂集体叛乱。

    田畴、齐周、鲜于辅等地方豪强,煽动州郡,代郡、广阳郡、上谷郡、右北平郡遂驱逐公孙瓒所署官吏,与叛军合流。

    代郡、广阳、上谷、右北平各杀瓒所置长吏,复与(鲜于)辅、(刘)和兵合。--《后汉书公孙瓒传》

    本小。说首--发^站>点&~为@:塔读小说APP

    刘虞之子刘和,亦在叛军之中。按《后汉书刘虞传》记载,虞死,和为报父仇,遂与(公孙瓒死敌)袁绍合纵。

    (刘)和后从袁绍报瓒云。--《后汉书刘虞传》

    因此,彼时权力真空的幽州诸郡(包括广阳在内),政治立场无疑倾向袁绍。

    换言之,建安初年(196)天子拜曹仁为广阳太守,应出自袁绍授意。

    即“征调联军悍将、协助平定河北”。

    这也能解释,为何“疏于治民、长于征伐”的骑督曹仁,被一眼相中。

    因为“太守”本就是幌子,广阳则是处在暴乱倾覆中的险地。

    此时(196)袁绍恰恰需要曹仁这种轻悍武夫,将“摇摆中”的幽州郡县,纳入麾下。

    袁绍征发曹操部曲很好理解,前文已揭示真相。

    其一是“袁曹方睦”,本属一家的上下级。

    原文≈~更多.免费*好书请下载塔~读-小说APP。

    其二是兴平年间(194-195)兖州之乱,曹操一败涂地、百城皆叛;是在袁绍的“重兵支援”下,才陆续收复失地。

    因此,曹操欠袁绍的人情,不得不还。

    (曹操)躬破于徐方,地夺于吕布,彷徨东裔,蹈据无所。幕府(袁绍)唯强干弱枝之义……拯其死亡之患,复其方伯之任,是则幕府无德于兖土之民,而有大造于操也。--《为袁绍檄豫州》

    注:关于“袁绍协助曹操收复兖州”,见《为袁绍檄豫州》与《徐晃传》(朱灵的记载附在徐晃传后,为掩盖真相,曹魏、西晋连脸都不要了)、《臧洪传》引注。

    曹魏史书对此讳言,但依然不能彻底抹杀。

    但曹操根本不愿遣曹仁赴前线助战。

    其人遂违绍意,改授仁为议郎,使留身边。

    有趣之处,是曹仁彼时的官衔是“以议郎督骑”。

    换言之,其依然是骑督,只不过挂个“议郎”(即京官儿)的虚衔儿,掩人耳目。

    重点来了!

    塔读^小说APP@更多优质免费小说,无广告在@线免<费阅<读!>^>

    咱们看看彼时,曹氏、夏侯氏的履历变迁。

    嘿嘿,当然先从曹纯说起。

    曹纯是曹仁同母弟,曾在洛阳为官(黄门侍郎)。

    曹操起兵,遂从征伐。

    《纯传》极短,开篇第一句竟是“以议郎参司空军事”。

    仁弟纯,初以议郎参司空军事。--《魏书九曹纯传》

    这句话信息量大到爆炸。陈寿先生高人也!

    “司空”是曹操在建安初年(196)的官职。

    操最初自领大将军,在袁绍的干涉下,退为司空(即御史大夫),将“大将军”转授于绍。

    以此可知,曹纯为“议郎”,与其兄曹仁一样,亦在建安元年(196)。

    塔读@

    而曹纯的“以议郎参司空(府)军事”,直译即“议郎、兼司空幕府参军”。

    其本质与曹仁的“以议郎督骑”一样,曹纯的真正职位其实是“司空参军”。

    “议郎”则是掩人耳目的虚名。

    曹纯又是首任“虎豹骑督”,于白狼山督斩蹋顿(207)、又在当阳大破刘备(208);

    其人无疑是知名悍将。

    北征三郡,纯部骑获单于蹹顿。以前后功封高陵亭侯,邑三百户。从征荆州,追刘备于长坂,获其二女辎重。--《魏书九曹纯传》

    曹纯“以议郎参司空军事”的古怪头衔,无疑是因其受到(袁绍)征召,借此得免。

    从曹仁的记载,不难推测,曹纯被授予的职位、大约亦在幽州战区。

    陈寿对曹纯的记载颇为隐讳。

    开篇陈寿说纯为“司空参军”(196),第二句竟是“督虎豹骑从围南皮”。

    原文≈~更多.免费*好书请下载塔~读-小说APP。

    (纯)初以议郎参司空军事,督虎豹骑从围南皮。--《魏书九曹纯传》

    须知“围攻南皮”在建安十年(205),与曹纯为司空参军,相隔九年之久。

    而从《英雄记》可知,曹纯曾随太祖赴襄邑募兵(190或193),是从龙元勋。

    (纯)年十八,为黄门侍郎。二十,从太祖到襄邑募兵,遂常从征战。

    注意:襄邑在陈留,“募兵”当指酸枣联盟(190)或封丘之战(193)。

    曹纯本传的记载,时间跨度极大,对其早期故事“语焉不详”。

    我们有理由高度怀疑,曹纯可能有过被袁绍征调的经历,故言辞闪烁、缺载颇多。

    彼时军阀联盟内部,“子公司之间相互借调”是常见现象。

    朱灵、荀彧、荀悦、郭嘉等人,皆是曹操从袁绍内部“有借无还”的将领。

    虽然诸人本传皆称“自愿投曹”,实际隐情颇多,不再展开。

    本书~.首发:塔读*小@说-APP&——免<费无广告无弹窗,还能*@跟书友们一<起互动^。

    反正信者恒信,不信者总不信。

    绍使灵督三营助太祖,战有功。绍所遣诸将各罢归,(朱)灵曰:“灵观人多矣,无若曹公者,此乃真明主也。今已遇,复何之?”遂留不去。--《魏书十七徐晃传-附传》

    以上这段,就是一派胡言!

    另有张飞,在“孙刘联盟”时期、亦曾替周瑜征战(江陵之战)。

    备谓瑜云:“仁守江陵城,城中粮多,足为疾害。使张益德将千人随卿,卿分二千人追我,相为从夏水人截仁后,仁闻吾入必走。”瑜以二千人益之。--《吴录》

    周瑜遗计,亦是“分隔关张、各置一方”,前后呼应。

    本章先说到这里,云某既对某教授摒之,便不再多阐述其人。

    一言以赠之:你收了资本的钱,骂自己家老祖宗,我就问你良心亏不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