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繁体

第一百三十一章 至今窥牧马,不敢过临洮上


    【作者题外话】:《古诗十九首》中的绝大多数诗篇,皆为建安中后期所作,这些诗篇也可代表建安风骨。

    因乱世之故,许多士人被迫背井离乡,漂泊流寓。

    站点:塔^读小说,欢迎下载-^

    所以,他们便无法通过察举制这一正途进入宦途。

    何况其时已是乱世,便是做官,又能如何?

    于是,《古诗十九首》便在如此背景之下诞生。

    魏晋风骨还不一样。

    因为曹魏时,曹操、曹丕、曹叡一代比一代更刻薄、猜忌,且随着九品中正制的推行,做官渐渐被新兴门阀若垄断,因此士人们便多了许多颓废,而少了许多进取。

    黄老等清谈,渐渐取代显学,到曹叡朝时,便有了浮华案。

    这里,咱们借此简单介绍一下这场震动曹魏朝野的著名政治巨案…

    这也属于魏晋风骨的一部分。

    对了,因为司马贼之故,这个影响极大的巨案貌似被轻描淡写处理了,以至于许多人都不知此事。

    便如曹操是袁绍手下一般。

    本小。说首--发^站>点&~为@:塔读小说APP

    “浮华案”是震动曹魏的政治巨案,波及范围广、延续时间长、涉案人员多。

    在该案中,至少有十五位名士子弟先后遭到禁锢,可以算是三国版的党锢之祸。

    所谓“浮华”,即朋党,是沿袭东汉时代“士人清谈交游,褒贬人物,议论朝政”的一种变态形式。

    从参与人员的身份来看,“清议”的发动者,往往是帝国名流或者地方耆老;

    而“浮华”则更多集中在青年贵戚身上。

    浮华的本质,是官僚权贵子弟组成的“政治交游网络”,意在利用舆论来干预朝政。

    因此,此事尤其受到统治者的痛恨。

    曹叡在世时,对浮华子弟深恶痛绝,屡次下诏申饬,最终将为首的十五名浮华头目彻底禁锢。

    耳熟能详的何晏、邓飏、夏侯玄、司马师等人,均在其中。

    因此,此事被司马家的狗腿子王沈做了春秋笔法处理。

    塔读^小说APP@更多优质免费小说,无广告在@线免<费阅<读!>^>

    浮华案的兴起,在太和四年(西历230)。

    而在太和六年(西历232)、青龙四年(西历236)乃至景初三年(西历239),其打击力度均有变化,可谓与曹叡的统治时期相始终。

    鉴于该案极为庞杂繁复,难以在一篇文章中面面俱到,因此咱们就“涉案人员”,来论述浮华案中的头面人物。

    由于史料的散逸、以及司马氏掌权之后的刻意销毁(司马师涉足其间),因此浮华党人的名单,已经颇为残缺,甚至可能有错进错出的现象。

    浮华案的本质,即曹魏中期的“贵游子弟结党营私”。

    从目前的史料看,这群青年贵戚,在案发时(230)年龄大抵在二十至三十岁,基本都是曹魏勋臣的子侄辈。

    领头者为何晏、夏侯玄、司马师三人。

    一个是曹操的女婿兼养子(其人老娘本为何进儿媳,被曹操纳之);

    一个是夏侯尚的儿子;

    一个是司马懿的儿子。

    塔读^小说APP@更多优质免费小说,无广告在@线免<费阅<读!>^>

    其父辈的政治能量巨大。

    至于党附其间的徒众,也无一例外,其父辈也均是曹魏高级官僚。

    浮华案的头目,按照学术名气与政治能量,被分为三个级别。

    分别被称作“四聪、八达、三预”,合计十五人。即郭颁所谓的“凡十五人”。

    是时,当世俊士散骑常侍夏侯玄、尚书诸葛诞、邓飏之徒,共相显表……凡十五人。--《魏晋世语》

    由于魏晋嬗代的原因,司马师因参与浮华而被废黜禁锢的政治污点,在司马家族得势之后,被刻意删改,因此浮华案的十五名头目,名单残缺不全。

    但通过对《曹爽传》、《董昭传》、《卢毓传》、《魏略》与《魏晋世语》的勾稽考核,大致可以还原出该案的涉案人员。

    能够基本确定的,有何晏、丁谧、邓飏、毕轨、李胜、夏侯玄、诸葛诞、司马师、刘熙、孙密、卫烈、还有“畴”、“备”等知名不知姓的二人,合计十三人。

    参考浮华案中的交游网络与后续的政治事件,颇疑剩下二人中,还有傅嘏与司马昭。

    对三国史有基础了解的诸君,通过这份名单,可以清楚看出,明帝时的“浮华案”,实际是齐王曹芳时“曹马党争”(240-249)的前奏。

    塔读@-读小说

    何晏是大将军何进(一作车骑将军何苗)的孙子,其母改嫁曹操,自己又娶了曹操之女,因此兼备了“继子”与“女婿”的双重身份。

    同时,何晏还是清谈的发起者之一。

    何晏因为与曹丕关系恶劣,在文、明二朝不得发迹。

    在曹魏史家鱼豢笔下,何晏是“颇为冗官”的失意形象。

    (何)晏尚主,又好色,故黄初时(曹丕时)无所事任。及明帝立,颇为冗官。--《魏略》

    现代学者关于何晏在明帝朝的身份地位,观点差异极大。

    比如上海“史学四老”方诗铭,通过《景福殿赋》考证,认为何晏在曹叡时代不仅“有较高的政治地位”,甚至都未曾参与浮华之事。

    而清华大学魏晋史专家王晓毅,认为何晏不仅深度参与了浮华之事,而且其身份还是“高级文化倡*”,连冗官都算不上。

    注意:详见方诗铭《浮华与何晏》,王晓毅《论曹魏太和浮华案》。

    按照《曹爽传》记载,何晏是浮华案的领军人物。

    塔读小说,无广>告^在线免。费阅&读!

    虽然考虑到《曹爽传》有“望风承旨”的秽史属性,但何晏在明帝朝碌碌无为,基本是可以确定的。

    搜求诸书,其所作所为,无外乎参与《论语集解》的编修撰写,以及随銮伴驾,替明帝歌功颂德,仍然没有脱离“御用文人”的性质。

    另一方面看,夏侯玄与司马师是浮华案的魁首,史有定论。

    二人与何晏私交匪浅,可知何晏作为“领袖”参与浮华之事,基本不存在疑问。

    (2)毕轨

    毕轨是曹魏姻亲,其子尚公主。

    毕轨又是典农校尉毕子礼(失其名)之子;考虑到毕氏的兖州同族、东平毕谌曾做过一任鲁国相,颇疑毕谌即毕子礼,至少也是同族。

    (毕轨)父字子礼,建安中为典农校尉。--《魏略》

    (曹)公为兖州(刺史),以东平毕谌为别驾。--《魏书武帝纪》

    不难看出,毕轨也出身官僚二代,而因为家族与曹魏的姻亲关系,在明帝死后,他最终与何晏一道投靠了曹爽。

    原文≈~更多.免费*好书请下载塔~读-小说APP。

    (3)丁谧

    丁谧是校尉丁斐之子,丁斐是曹操同乡,即曹氏原配丁夫人的族人,曾在关中大战(211)时“以牛饵贼”,助曹操脱险。

    丁斐贪财放纵,但曹操以“乡党故旧,辄原不问”。

    (曹)公自潼关北渡,未济,马超赴船急战。校尉丁斐因放牛马以饵贼,贼乱取牛马,(曹)公乃得渡。--《魏书武帝纪》

    太祖以(丁)斐乡里,特饶爱之。斐性好货,数请求犯法,辄得原宥。--《魏略》

    可以看出,谯沛出身的丁谧,与何晏、毕轨等魏氏姻亲相似,兼备了“年轻”与“二代”的双重身份。丁谧也不出意外地、在明帝死后投靠了曹爽。

    (4)邓飏

    邓飏的出身记载相对简略,他与何晏交游,主要是因为二人籍贯相同,均出身荆州南阳。

    邓飏字玄茂,邓禹后也。少得士名于京师。--《魏略》

    邓飏是东汉名将邓禹之后,南阳邓氏曾是汉和帝外戚(邓绥为皇后,邓骘为大将军),一度势倾天下。

    塔读小说,无广>告^在线免。费阅&读!

    因此,虽然书无明载,但邓飏绝非白丁,其父辈应该也在曹魏为官,只不过记载散佚而已。

    (5)李胜

    李胜是魏钜鹿太守李休之子,而李休本是张鲁麾下的高级幕僚,因劝降有功,被曹操重用。

    李胜参与浮华事件,原因与邓飏相似,即李氏出身南阳,与何晏同乡。

    南阳何晏、邓飏、李胜、沛国丁谧、东平毕轨咸有声名,进趣于时,明帝以其浮华,皆抑黜之。--《魏书曹爽传》

    上述五人,是明帝死后的曹爽心腹,他们因为出身、婚姻或籍贯因素,属于比较坚定的保皇党。

    6)(7)(8)刘熙、孙密、卫烈

    浮华案中的刘熙、孙密、卫烈三人(见《魏晋世语》),则分别是中书监刘放、中书令孙资、司空卫臻之子。

    注意:三国志魏书中,刘放与程昱、董昭、刘晔、郭嘉和蒋济同传,属于曹魏重臣。

    中书监刘放子(刘)熙、孙资子(孙)密、吏部尚书卫臻子(卫)烈三人,以父居势位,容之为三豫。(明)帝以构长浮华,皆免官废职。--《魏晋世语》

    本小。说首--发^站>点&~为@:塔读小说APP

    考虑到刘放、孙资“并为喉舌”;

    卫臻是曹魏元勋卫兹之子,势倾朝野;

    那这三位人物,论出身尊卑,与何晏等人不遑多让。

    但从孙资、刘放、卫臻的政治立场看,刘熙、孙密、卫烈很明显不属于日后的曹爽集团。

    时中书监刘放、令孙资见信于主,制断时政。--《魏书辛毗传》

    (刘)放曰:“宜为手诏。”(明)帝曰:“我困笃,不能。”放即上床,执帝手强作之。--《汉晋春秋》

    曹爽辅政,使夏侯玄宣指,欲引(卫)臻入守尚书令,及为弟求婚,皆不许。--《魏书卫臻传》乐文小说网

    注意:刘放、孙资篡改明帝遗诏,召司马懿辅政;卫臻曾拒绝曹爽拉拢。

    故,刘放,国贼之一。

    本章先到这里,下一章咱们继续说。

    塔读^小说APP@更多优质免费小说,无广告在@线免<费阅<读!>^>

    总之,魏晋风骨绝不可取;清谈之风误国误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