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繁体

第一百三十二章 至今窥牧马,不敢过临洮下


    塔读^小说APP@更多优质免费小说,无广告在@线免<费阅<读!>^>

    夏侯玄的“浮华领袖”身份,出处极多,无可置疑。

    他与何晏、司马师等集团成员深相交接。

    何晏曾大谈玄远,品题人物,称自己为“神”,称夏侯玄为“深”,称司马师“成天下之务”,可见三人青年时代的亲密关系。

    兴起清谈之风的何晏,活该不得好死!

    (何)晏尝曰:“唯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夏侯泰初(夏侯玄)是也;唯几也,故能成天下之务,司马子元(司马师)是也;惟神也,不疾而速,不行而至,吾闻其语,未见其人(指何晏自己)。”--《魏氏春秋》

    浮华子弟中,另有知名而不知姓的“畴”、“备”二人,与上述诸人合计十二人。

    是时,当世俊士散骑常侍夏侯玄、尚书诸葛诞、邓飏之徒,共相显表,以(夏侯)玄、畴四人为四聪,(诸葛)诞、备八人为八达……(明)帝以构长浮华,皆免官废职。--《魏晋世语》

    接下来要重点谈谈司马师、司马昭与傅嘏。

    浮华案中的司马家族:

    浮华案中,至少有一个名字,曾被刻意隐去,即司马师。

    首发&:塔>-读小说

    司马兄弟是夏侯玄与何晏的“玄谈之友”,共同品题人物,标榜声名。

    从可见的史料记载来看,司马兄弟遭到的禁锢,其程度远甚于何晏与夏侯玄。晏、玄二人还能“颇为冗官”,司马兄弟是直接禁锢终身,不得出仕。

    至少可以从两方面看出司马师的浮华党人身份:

    其一是交际圈,其二是出仕时间。

    (1)交际圈

    《魏氏春秋》称何晏与夏侯玄结党营私,而司马师“亦预焉”。

    即司马师也曾深度参与了浮华活动。

    初,夏侯玄、何晏等名盛于时,司马景王亦预焉。--《魏氏春秋》

    《晋书景帝纪》也明确写道,司马师“少流美誉,与何晏、夏侯玄齐名”。

    (司马师)少流美誉,与夏侯玄、何晏齐名。--《晋书景帝纪》

    塔读^小说APP@更多优质免费小说,无广告在@线免<费阅<读!>^>

    大量史籍记载中,均可见到三人“奔走往来”的记载,考虑到何晏与夏侯玄的浮华领袖身份,司马师绝不可能独善其身。

    (2)出仕时间

    司马师出仕时间极晚,在景初三年(239)曹叡死后,曹芳未改元之前。

    彼时的司马师,已经整整三十有二。

    魏景初中,拜(司马师)散骑常侍。--《晋书景帝纪》

    及齐王即帝位,以(司马懿)世子(司马)师为散骑常侍,子弟三人为列侯,四人为骑都尉。--《晋书宣帝纪》

    考虑到明帝时代(227-239)的司马懿历仕三朝(武、文、明),贵为太尉,司马师却“年逾三旬、不得出仕”,这在中古时代(中古刚好肇始于门阀初兴的曹魏)是不可想象的事情。

    魏晋时代的官僚子弟,出仕年龄,基本集中在二十岁上下(即弱冠之年),如果父辈官儿做得够大,那子辈的出仕时间,还可以再提前一些。

    比如钟繇的儿子钟毓,仗着老子在朝廷做三公,十四岁就出道为散骑侍郎。

    (钟)毓字稚叔。年十四,为散骑侍郎,机捷谈笑,有父风。--《魏书钟毓传》

    本书~.首发:塔读*小@说-APP&——免<费无广告无弹窗,还能*@跟书友们一<起互动^。

    散骑侍郎、黄门侍郎、中书侍郎、散骑常侍等冗官,属于帝国的“高级储备干部”。

    魏晋时代,绝大多数官僚子弟出仕,都是以“黄、散官职”为跳板,这是曹丕钦定的制度(见《曹魏名臣奏》)。

    更令人震惊的是,司马师出道的同年(239),自己的七弟(司马懿第七子)司马骏也一并出仕。

    但彼时的司马骏,年仅八岁。

    司马骏,五六岁能书数,魏王(当作齐王)为帝,骏八岁为散骑常侍。--《晋诸公赞》

    换言之,三十二岁的司马师,与八岁的弟弟在同年“始为官”,令人瞠目结舌。

    唯一合理的解释,就司马师在明帝朝(227-239)被彻底禁锢,终身不仕。

    司马师大概是因为出道太晚,乃至自己都四十六岁了,还被吴将诸葛恪骂作“幼弱”。

    (诸葛恪曰)司马懿先诛王凌,续自陨毙,其子(指司马师)幼弱,而专彼大任。--《吴书诸葛恪传》

    恐怕诸葛恪所隐喻的,并不是司马师的年龄,而是司马师的“仕宦资望”,亦即职业履历。

    原文≈~更多.免费*好书请下载塔~读-小说APP。

    毕竟彼时一个三十多岁不得出仕的顶级官僚子弟,难免沦为魏蜀吴三国的政治笑料。

    司马师被废黜禁锢,与他“参与浮华”高度相关。

    按太和四年(230)浮华案发与司马师的生年(208)来看,东窗事发时,司马师二十三岁。

    其刑期之长、禁锢之深,恐怕司马师的罪行,比何晏、夏侯玄等人要严重得多。

    只不过魏晋嬗代,为了遮掩其丑,才把何晏、夏侯玄等人推上前台。

    目前有一种声音,认为浮华十五党人之中,司马师很可能位列“四聪”之中。

    应该说,这种看法很有见地。

    (3)司马昭

    司马昭与司马师相似,在明帝朝也不得发迹。

    在景初二年(238),即曹叡死亡的前一年,才出仕封侯,大抵可以视作司马懿嫡长子(司马师)被废黜之后的安抚行为。

    本小。说首--发^站>点&~为@:塔读小说APP

    魏景初二年,封(司马昭)新城乡侯。正始初(齐王时代),为洛阳典农中郎将。--《晋书文帝纪》乐文小说网

    在司马师诛杀夏侯玄时,司马昭又“涕泣屡请”,可见他与其兄一样,亦深度参与了浮华一案,与夏侯玄等人深相友善。

    (夏侯)玄之执也,卫将军司马文王(即司马昭)流涕请之。--《魏氏春秋》

    按司马兄弟三岁的年龄差异来看,浮华案发时(230),司马昭二十岁,亦被长期禁锢,八年之后(238)才出仕,很有可能也是浮华十五党徒之一。

    (4)傅嘏

    傅嘏是个善于见风使舵的政治混混,其人毫无政治立场可言。

    且其曾经深度与浮华党人交结。

    浮华案发时,傅嘏二十二岁,之后不见记载,曹叡死后始出仕。

    在曹马党争(240-249)时,傅嘏投靠了司马懿,事后还大骂何晏、夏侯玄,将自己的“浮华身份”撇了个干净。

    (何晏、夏侯玄)求交于(傅)嘏而不纳也……嘏答之曰:“泰初(夏侯玄)志大其量,能合虚声而无实才。何平叔(何晏)言远而情近,好辩而无诚,所谓利口覆邦国之人也。”--《傅子》

    站点:塔^读小说,欢迎下载-^

    《傅子》一书,是傅嘏的堂弟傅玄编撰,对于亲族的政治污点,自然是百般回护;

    历代史家,均怀疑这段记载(傅嘏未参与浮华)的真实性。

    近代学者余嘉锡先生,在《世说新语·笺疏·识鉴第七》中,写过发人深省的考辩文章,详细论证傅嘏与夏侯玄等人的亲善关系,可谓鞭辟入里。

    篇幅所限,便不再引用。

    由此可见,傅嘏无疑也是浮华案中核心成员之一。

    综上所述,“浮华十五党徒”的名单,便基本浮出水面。

    即何晏、丁谧、邓飏、毕轨、李胜、夏侯玄、诸葛诞、司马师、刘熙、孙密、卫烈、以及“畴”、“备”等十三人;

    另外两人,则很有可能是司马昭与傅嘏。

    关于浮华案的确切案发时间,存在一定争议。

    由于该案的发起者董昭,时为司徒,但其身份又曾历经“行司徒事”与“为真(司徒)”的始末变迁,因此关于浮华案的时间勘定,至今存疑。

    站点:塔^读小说,欢迎下载-^

    董昭,便是本书中的赵旻第一元老董公仁。

    其人虽被曹操猜忌甚至欲加害,但成功熬死了曹操和孝子丕,甚至险些熬死更孝子的曹叡…

    曹氏祖孙三代,真可谓哄堂大孝。

    太和四年,(董昭)行司徒事,六年,拜真(司徒)。--《魏书董昭传》

    比如王晓毅在《论曹魏太和浮华案》一文中勘定为“太和年间”,而柳春新在《青龙浮华案》一文中勘定为“青龙年间”。

    当然,无论是太和(227-232)还是青龙(233-236),均为魏明帝统治期间,只是关于具体案发时间有意见牴牾。

    浮华案是一个庞杂繁复的专题,延续时间长、波及范围广、涉案人员多,区区数千字,根本不可能面面俱到,着重论述十五党徒的具体名单。

    从可见的史料来看,有十三人是基本可以确定的;

    另外两人(司马昭、傅嘏)则作为推测目标,诸君可自行去粗取精。

    当然,由于正始年间(240-249)的曹马党争,导致后世学者,存在某些质疑,认为何晏、丁谧、邓飏等曹爽党徒,可能未必参与浮华,而是遭到司马氏的污蔑。

    原文≈~更多.免费*好书请下载塔~读-小说APP。

    当然,从可见的史料看,何晏等人党附曹爽是真、遭遇污蔑是真、但参与浮华也是真。

    从浮华十五党人的雅号,即所谓“四聪”(亦写作四窗)、“八达”、“三预”来看,与东汉名士“品题标榜”一脉相承。

    彼时所谓的“马氏五常”、“荀氏八龙”、“司马八达”、“颍川四长”、“神君”、“八顾”、“八及”、“八俊”、“八厨”等雅号,实际就是名流之间互相戴高帽、抬轿子,利用舆论力量来“左右朝局”的朋党行为。

    关于上述人物,在《后汉书党锢列传》、《世说新语德行篇》中有大量记载,不再赘述。

    客观来说,通俗来讲,就是互相吹!

    这就是所谓魏晋风骨,呵呵,一帮吃饱了撑的么得事干之人,站着说话不腰疼,甚至假模假样的伤春悲秋而已!

    有本事他们舍出去…不用多,百亩良田给无地流民啊!

    他们可舍得?

    言归正传。

    魏晋的“浮华之事”,与东汉的“清议交游”又有所不同。

    塔读@

    浮华子弟从身份上看,是曹魏勋臣的子侄或姻亲,从年龄上看,大抵都在二、三十岁上下,政治经验薄弱,而气血正旺,很有些“以社稷自任”的劲头儿。

    因此这群贵游子弟,在曹叡眼中,无疑十分可憎。

    按照曹叡“动辄以小过而致大辟(即死刑)”的刻薄心性,如果不是顾及“浮华子弟”背后的政治能量,恐怕早已将他们尽数夷灭;

    绝不可能出现这群青年政治犯,在服刑期满(实际是曹叡死亡)后,居然又再度参与齐王一朝党争的后续事件。

    明帝喜发举,数有以轻微而致大辟者。--《魏略》

    事实上,在曹叡死后(239),何晏、夏侯玄、邓飏、丁谧、李胜、司马师等“禁锢终身”的牛鬼蛇神,迅速粉墨登场。

    其众分别党附曹爽与司马懿,掀起了为期十年的正始党争(240-249),最终兵戎相见,酿成砍杀,将魏国朝政彻底败坏,贻害不浅。

    实际上,曹爽和夏侯玄这对表兄弟曾讨论过废除九品官人法,可惜…

    司马老贼羽翼太丰,而且,一群小辈儿,焉能斗过一群爹辈甚至爷爷辈的糟老头子们?

    历史就是如此,每一个苦难的拐点,都让人感到深深无力和无奈…

    原文来自于塔≈

    然后…忍不住破口大骂那群贼子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