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繁体

第一百五十二章 谁能绝人命,以作时世贤终


    然而话说回来,除了良田万顷的名门望族,谁家里能仅靠耕种良田供饱暖?

    反正,因赵大娘多年经商,赵旻显然不是良家子,尽管他家极富有。

    曹孙刘三人,无一是良家子。

    两汉时的良家子,门槛何其高也。

    荀彧再次长叹:“卫将军,此事非三五年之功也,兼且各州歧之已久矣。”

    塔读@说—*.—免费*无广>告无*>弹窗,还>-.*能跟书~友们一起互>@动。

    如果这么说,那么董卓老贼简直是大汉好相国!

    呵呵。

    都怪这个世界太浮躁,能静下心看书的人越来越少。

    不说此事,咱们聊一聊董卓和徐荣。

    公孙度起于微贱,发迹契机是被玄菟太守公孙琙收养。

    关于收养的始末因由,《魏书八公孙度传》有详细记载,不再赘述。

    如果说公孙琙给了公孙度入仕的途径,那徐荣则给了他一步登天的机会。

    同郡徐荣为董卓中郎将,荐度为辽东太守。--《魏书公孙度传》

    徐荣是董卓麾下中郎将,极受宠待。

    董卓上洛之始(西历189年)。

    本小。说首--发^站>点&~为@:塔读小说APP

    其人“矫情忍性、擢拔群贤”,因此自己人不得不“官止将校”。

    (董卓)虽行无道,而犹忍性矫情,擢用群士。卓所亲爱,并不处显职,但将校而已。--《后汉书董卓传传》

    徐荣是董卓阵营里为数不多的“中郎将”之一。

    其余诸如李傕、郭汜、樊稠、张济、贾诩等辈,彼时不过校尉而已。

    注意:凉州集团的中郎将,另有段煨、牛辅(董卓女婿)等人。

    陈寿称徐荣与公孙度“同郡”,但公孙度曾有过籍贯改易(辽东→玄菟),因此不知徐荣究竟出于辽东还是玄菟。

    这不是重点,重点是,因为徐荣的保举,公孙度才得以平步青云,这才发生之前提到的“鞭杀襄平县令于市”的一幕。

    公孙度的官爵既然是董卓所任免,其立场无疑亲善董氏。

    公孙度出镇辽东在中平六年(189),翌年初平元年(190)正月又恰好是“关东义兵”兴起之初。

    初平元年春正月,后将军袁术、冀州牧韩馥、豫州刺史孔伷、兖州刺史刘岱、河内太守王匡、勃海太守袁绍、陈留太守张邈、东郡太守桥瑁、山阳太守袁遗、济北相鲍信同时俱起兵。--《魏书武帝纪》

    原文≈~更多.免费*好书请下载塔~读-小说APP。

    因此,公孙度可以被视作董卓集团安插在关东的棋子。

    其人与孔融(青州北海)、刘表(荆州)、壶寿(冀州)、金尚(兖州)诸人一样,用来牵制关东义军。

    然而随着初平三年(192)董卓与徐荣先后死去,公孙度失去了效忠对象。

    虽然诸书皆言公孙度出镇之始(190)便“阴怀奸计、狼子野心”,但举主(徐荣)与故主(董卓)之死,对公孙氏的割据行为,也无疑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初平元年,(公孙)度知中国扰攘,语所亲吏柳毅、阳仪等曰:“汉祚将绝,当与诸卿图王耳。”--《魏书公孙度传》

    因此公孙度正式独立,当自初平三年(192)而始。

    公孙度不仅割据幽州(今辽东半岛与朝鲜北部),还把势力拓展到了青州。

    青州东莱即山东半岛东北部,囊括今烟台、威海、即墨等地。

    辽东、胶东,乘船走海路极近。

    公孙度割据辽东后,“越海收东莱诸县”,并在此新设“营州刺史”(不在十三州之内);

    首发&:塔>-读小说

    其人僭越不轨,乃至郊祀天地,俨然一副天子派头。

    注意:这一点,士燮与公孙度如出一辙!

    (公孙度)越海收东莱诸县,置营州刺史。自立为辽东侯、平州牧,追封父延为建义侯。立汉二祖庙,承制设坛墠于襄平城南,郊祀天地。--《魏书公孙度传》

    公孙度能割据东莱,离不开孔融的支持。

    与东莱接壤的州郡,只有青州北海与青州城阳。

    城阳郡被泰山诸将控制。

    从建安四年(199)吕布败死、曹操承认泰山兵的既得利益,并任免孙康(臧霸铁杆小弟、泰山贼诸将之一)为城阳太守即可知。

    太祖以(臧)霸为琅邪相,(吴)敦利城、(尹)礼东莞、(孙)观北海、(孙)康城阳太守。--《魏书臧霸传》

    北海郡则被孔融控制。

    且孔融官职,也来自董卓任免(189),且与公孙度出任辽东太守同时(189)。

    本小。说首--发^站>点&~为@:塔读小说APP

    时黄巾寇数州,而北海最为贼冲,(董)卓乃讽三府同举(孔)融为北海相。--《后汉书孔融传》

    按《续汉书》作者司马彪另一著作《战略》记载,孔融在北海郡“举军曜甲、于海岱结殖根本”。

    所谓“交结英豪于海岱”,除东莱豪族太史慈之外,恐怕主要指渡海而至的公孙度。

    (孔融)自许大志,且欲举军曜甲,与群贤要功,自于海岱结殖根本。--《九州春秋》

    公孙度与孔融,一东一西、一南一北两相呼应,无疑是同气相闻的盟军。

    但随着初平四年(193)与建安元年(196)孔融先后被管亥、袁谭击破,公孙度在青州的盟军也便不复存在。

    然而孔融虽然谢幕,公孙氏对青州东莱的控制,却得到延续。

    太史慈、邴原、刘政等豪强或儒生,先后经青州渡海远赴辽东,在中原稍定之后又原路返回。

    可知公孙家族在辽东与山东之间,已经开辟了固定航路。

    这就好比后世威海、青岛到大连一般…

    首发&:塔>-读小说

    邴原字根矩,(青州)北海朱虚人也。黄巾起,原将家属入海……遂至辽东,与同郡刘政俱有勇略雄气。辽东太守公孙度畏恶欲杀之……政窘急,往投原,原匿之月馀,时东莱太史慈当归,(邴)原因以(刘)政付之。--《魏书邴原传》

    建安十一年(206)被李典、乐进击破的“海贼管承”,从地点(北海、东莱)来看,恐怕也与公孙度有瓜葛。

    太祖征管承(东莱人),军淳于(属北海),遣(乐)进与李典击之。承破走,逃入海岛,海滨平。--《魏书乐进传》

    且翌年(207)公孙康(公孙度之子)斩杀袁氏兄弟,可能就是因为自己在东莱的据点被曹军击破(206),因此不敢收留二袁,以免激怒曹操。

    (袁)尚、(袁)熙与乌丸逆军战,败走奔辽东,公孙康诱斩之,送其首。--《魏书袁绍传》

    魏太和七年(233)公孙渊(公孙度之孙)给孙权上书,称“被幽州刺史与东莱太守诬告,因此获罪魏朝”。

    …此事前文刚刚提及。

    今魏家不能采录忠善,褒功臣之后,乃令谗谄得行其志,听幽州刺史、东莱太守诳误之言,猥兴州兵,图害臣(公孙渊)郡。--韦曜《吴书》

    从此事不难看出,半个世纪之后,公孙家族的影响,依然可以越海直达东莱。

    考虑到曹魏中期,辽东公孙氏与江东孙氏的军事同盟关系,以及双方屡遣使者的记载(见《吴书二》);

    首发&:塔>-读小说

    可知袭扰青州,对公孙氏而言易如反掌。

    辽东问题困扰曹魏许久,直到曹叡死亡前夕(238)才被司马懿平定。

    如果结合曹叡去世十年后(249)即“鼎移司马”(正始之变),那么辽东问题,大抵可以看作与曹魏相始终。

    公孙家族在辽东的始末变迁,是个相对冷僻的话题。

    士燮…好吧,比公孙氏更冷僻。

    现代学者对辽东问题分析比较精辟者,有王永平的《公孙氏对待流寓士人之态度极其遭遇》。

    不过其着眼点,在于流寓士人对辽东学术风气的影响。

    咱们着手于公孙度“官不避籍”的怪异现象。

    遂借此切入,结合董卓、徐荣、孔融、太史慈等人的履历,围绕幽州(平州)与青州(营州)的势力变迁,加以勾稽串联。

    虽然董卓(公孙度故主)与徐荣(公孙度举主)都属于帝国文化的边缘人物,但公孙度的仕宦问题(官不避籍)明显过于刺眼,不能用简单的“不守礼法”来解释。

    本小。说首--发^站>点&~为@:塔读小说APP

    或许另有深意。

    (皇甫规)妻知不免,乃立骂(董)卓曰:“君羌胡之种,毒害天下!”--《后汉书列女传》

    如果从统治方式看,公孙延“避吏玄菟”,那么其家族衰败显而易见。

    因此公孙度发迹后,自然而然地走上了法家道路。

    对青州东莱的武装殖民,也可看作其武力扩张的具体反映,孔融则是牵涉其中的早期同盟。

    然而随着管亥与袁谭的蹂躏,孔融迅速谢幕。

    到了曹操征讨东莱、北海时,史籍留下的记载,便只剩下“海贼管承”了。

    假设管承确实与公孙家族存在某种联系,那管承之败(206)无疑是二袁之死(207)的导火索。

    因为此事使公孙康清楚认识到,对抗曹操的下场。

    公孙氏与始终当土皇帝的士燮有一点不同:

    站点:塔^读小说,欢迎下载-^

    不是吸纳流寓士人,这一点是士燮与公孙度父子另一个高度重合点;

    而是公孙氏借渤海,打通了辽东和胶东通道。

    换言之,公孙氏存有觊觎青州、乃至中原的野心。

    虽然事实证明,他们只能想想而已。

    而士燮则比公孙氏高明许多。

    士家就是想长期割据交州、做土皇帝而已。

    明日、后日事情太多,因此只有每日一更;

    五月一日恢复两更,请诸君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