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繁体

第一百六十一章 胡笳催肠断,泛雾弄弓弦上

    而说起太史慈,便不能不提及刘繇和孙策…

    算了,咱们干脆从孙策向袁术借兵之时说起。

    所以,本章作者的话,主角有三,男一号孙策、男二号太史慈和男三号刘繇;反派有一,袁术;配角为淮泗士族。

    兴平二年(西历195年)孙策渡江,数年间,“转斗千里,尽有江东之地”。

    塔读小说,无广>告^在线免。费阅&读!

    孙策东渡(195),是替袁术攻伐刘繇。

    彼时袁术杀刺史陈温,自领扬州牧;

    而刘繇是东汉政府(虽然是关中李傕政府)任免的正牌扬州牧,换言之,即“假牧”攻杀“真牧”。

    关于孙策东渡的具体时间,诸书记载差异极大;

    《魏书武帝纪》、《后汉书献帝纪》、《吴书孙讨逆传》与袁宏《后汉纪》记载均不相同,从初平四年(193)到兴平二年(195)均有。

    通过勾稽对比,不难确定,孙策东渡的具体时间,是在兴平二年(195)。

    这一点,《通鉴考异》与《三国志集解》也有清晰论述,便不费笔墨。

    这里重点谈一谈刘繇、袁术与孙策三家的关系。

    先来看刘繇。

    刘繇虽然是正牌扬州牧,实际在丧乱之初,不过是个赋闲在家的乡绅;

    原文来自于塔≈

    在兴平二年(194)才得到汉廷的隔空任免,出任扬州牧。

    (刘繇)避乱淮浦(属徐州下邳),诏书以为扬州刺史。--《吴书刘繇传》

    更需要注意的是,彼时的汉廷远在长安,发号施令的实际是李傕、郭汜为首的关中诸将。

    他们之所以使刘繇牧扬州,是为了应对前一年(193)袁术进攻淮南(即扬州刺史部治所所在的九江郡),杀害扬州刺史陈温的突发事件。

    初平四年(193)袁术在中原大战中,被袁绍、曹操、刘表三家联军围剿,“迸走流离,几至死亡”,乃至多年之后在给吕布的书信中,谈及此事仍然心有余悸。

    (袁术)为曹操逆所拒破,流离迸走,几至灭亡。--《英雄记》

    既然争霸中原的野心受阻,袁术便东下淮南,杀刺史陈温,自领扬州牧(193)。

    因此才有刘繇这个赋闲乡绅,“赶鸭子上架”般出任扬州刺史(194)的后续事件。

    (袁术)引军入陈留。太祖与(袁)绍合击,大破术军。术以馀众奔九江,杀扬州刺史陈温,领其州。--《魏书袁术传》乐文小说网

    换言之,孙策东渡时(195),刘繇牧扬州不过一年而已,在地方上根基薄弱,无力抵抗。

    塔读小~。>说—*.—免费*无广>告无*>弹窗,还>-.*能跟书~友们一起互>@动。

    刘繇在扬州的尴尬境遇,可以从太史慈的“地位问题”上略窥一二。

    太史慈是刘繇的同乡,二人都出身青州东莱。

    刘繇字正礼,东莱牟平人也。--《吴书刘繇传》

    太史慈字子义,东莱黄人也。--《吴书太史慈传》

    由于汉末“三互法”的限制,任官需要避籍,因此州郡的牧守,均由外州人担任。

    这也导致了“外来和尚”为了“好念经”,会贴身携带一批老乡,作为自己的左右手。

    比如扬州丹阳人陶谦,出任徐州牧时,麾下大将许耽、章诳、笮融等人,便是丹阳人。

    陶谦字恭祖,丹杨人。--《魏书陶谦传》

    笮融者,丹杨人。初聚众数百,往依徐州牧陶谦。--《吴书刘繇传》

    (刘)备中郎将丹杨许耽,夜遣司马章诳来诣(吕)布。--《英雄记》

    塔读^小说APP@更多优质免费小说,无广告在@线免<费阅<读!>^>

    太史慈作为刘繇的“乡里心腹”,自然被委以重任。

    甚至在故主死后,太史慈依旧率领刘繇部曲,保山为寇,实际可以视作刘繇的继承人。

    《吴书》也把太史慈放入了“群雄列传”(即《卷四》),实际是变相承认了太史慈的“诸侯地位”。

    然而,太史慈虽然有二把手之实,却无二把手之名。

    在有人提议任免太史慈为大将军的时候,刘繇不得不假意喝阻,称太史慈“名望不足”,还托言“许邵当讥笑之”以为遮掩。

    孙策至(江东)。或劝(刘)繇可以(太史)慈为大将军,繇曰:“我若用子义,许子将(许邵)不当笑我邪?”--《吴书太史慈传》

    许邵许子将是汝南名士,以清谈为务,即臧否人伦,品评人物,有点儿类似魏晋“中正”的雏形。

    许邵与太史慈毫无联系。

    太史慈之所以不被扶正,实际是刘繇顾及扬州大姓的感受,不敢彻底“用人唯亲”。

    刘繇在扬州,大抵推行“你好、我好、大家好”的绥靖政策,与江东豪族搞妥协,这一点与袁绍、刘璋如出一辙。

    塔读@^>

    刘繇割据丹阳郡与吴郡,从他派遣笮融助战朱皓的记载(见《献帝春秋》)来看,他还试图将手伸往豫章郡;

    注意:三郡均在长江以南。

    一言蔽之,一个扬州两个牧,袁术牧江北,刘繇牧江南。

    彼时的江北也写作江西,江南也写作江东,所谓“孙策东渡”,即江北的袁术,攻伐江南的刘繇。

    从刘繇死后的宗族部曲待遇来看,孙氏兄弟与刘繇关系还算不错。

    刘繇的继承人太史慈,被孙策收编,委以重任;

    刘繇的儿子刘基,在吴国官至大司农,颇受孙权信重。

    (孙)权为骠骑将军,辟(刘基)东曹掾,拜辅义校尉、建忠中郎将。权为吴王,迁(刘)基大农(即大司农)。--《吴书刘基传》

    刘繇死后,孙策还曾假惺惺地对太史慈说:“昔日刘繇指责我替袁术攻打庐江,可谓不识大体。”

    (孙)策谓(太史)慈曰:“刘牧(指刘繇)往责吾为袁氏(指袁术)攻庐江(指陆康),其意颇猥,理恕不足。”--《江表传》

    本书~.首发:塔读*小@说-APP&——免<费无广告无弹窗,还能*@跟书友们一<起互动^。

    此话固然是孙策在杀害陆康之后的“自我狡辩”,但也不难看出,刘繇所奉行的,实际是与江东大姓妥协的绥靖政策。

    顾、陆、朱、张为吴郡四姓,因此陆康之死,使得刘繇甚为不悦。

    当然,侧面说来,本来在扬州江北只有淮南一地的袁术,在吞并庐江之后,占据了长江上游地区,自然使得下游的刘繇更加惊惧,加速了与袁术和孙策的反目。

    孙策的部曲构成也极有意思。

    孙策出身扬州吴郡富春县,东渡即返乡。

    如果从地缘环境上看,孙策自北而南,应该是“众人夹道庆贺,欢迎少年英雄归来”的史诗剧本。实际情况却恰恰相反。

    孙策所过之地,多所屠戮,扬州大姓被诛杀殆尽,人尽寒心。

    这与孙策的“部曲构成”有关。

    孙策部曲,来自其父孙坚的旧部。

    孙坚虽然出身扬州,但实际是在徐州发迹,之后又转战凉州,最终在荆州、豫州达到人生巅峰。

    本书~.首发:塔读*小@说-APP&——免<费无广告无弹窗,还能*@跟书友们一<起互动^。

    (扬州)刺史臧旻列上功状,诏书除(孙)坚盐渎丞,数岁徙盱眙丞,又徙下邳丞。--《吴书孙破虏传》

    换言之,孙坚虽然是江东人,其发迹路径却与江东毫无干系,甚至因为自己的卑贱出身(瓜农子弟),颇受欺侮,因此怀恨在心。

    这点与公孙瓒何其相似!

    孙坚麾下将领,多数都是外州人,扬州人比例不高。

    程普是幽州右北平人,黄盖是荆州零陵人,韩当是幽州辽西人,祖茂出身未详,但应该不是扬州人。只有身边舅子吴景(吴郡)、从事朱治(丹阳)等人出身江南地区。

    至于孙策在袁术麾下收拢的将吏,诸如吕范、邓当(豫州汝南);蒋钦、周泰(扬州九江、即淮南);周瑜(扬州庐江)、鲁肃(徐州临淮)、张昭(徐州彭城)、张纮(徐州广陵)等人,也无一例外都是江北人。这批将领,实际构成了“淮泗集团”的领导核心。

    除了将领之外,孙策父子的兵员构成,也主要是淮泗流民。

    所谓淮泗,即淮水与泗水,泛指徐州及扬州江北地区。

    中平元年(184)黄巾之乱爆发,孙坚在(徐州)下邳县丞任上,招募淮泗商旅及无赖剑客,组建了一支以徐州人为主体的武装力量。这批老兵跟随孙坚转斗千里,最终在孙坚死后归于袁术(191)。

    (孙)坚又募诸商旅及淮、泗精兵,合千许人,与(朱)儁并力奋击,所向无前。--《吴书孙破虏传》wwω.xしéWêи.cóm

    原文≈~更多.免费*好书请下载塔~读-小说APP。

    从孙吴的“授兵制度”来看,淮泗兵将的军户身份,大抵是世袭的。

    这支孙坚留下的徐州兵,最终由孙坚侄子孙贲继承,又被孙策讨还,成为征伐江东的主要力量。

    按照《吴书宗室传》的记载,孙静(孙坚弟)子孙瑜领兵时,“诸将宾客多江西人”。

    (孙)瑜字仲异,以恭义校尉始领兵众。是时宾客诸将多江西人。--《吴书孙瑜传》

    前文已述,所谓江西,即江北,说的就是淮南与庐江两郡。

    可见孙策麾下,除了亡父孙坚留下的徐州兵,还有一支由“扬州江北人”构成的武装力量。

    因此,这两股兵马,便成为名副其实的淮泗兵。

    孙氏父子虽然出身江东,但父子二人长期不在扬州;

    孙策麾下的将领与兵士,也几乎没有江东子弟。

    不难看出,孙策率领的这支部队,名为返乡,实系侵略,因此引起了江东士人的极端提防与仇视。

    塔读@

    孙策在江东“诛戮名豪,威行邻国”。名豪即吴郡、会稽大姓,邻国即交州与中原地区。

    (孙策)转斗千里,尽有江南之地,诛其名豪,威行邻国。--《傅子》

    孙策平定吴(郡)、会(稽),诛其英豪。--《会稽典录》

    这种记载,与《魏书卷八》的辽东太守公孙度、《蜀书卷一》的益州牧刘焉几乎一模一样,是标准的武装殖民。

    关于孙策如何血洗江东大姓,田余庆在《孙吴建国的道路》一文中有着极为详尽的论述,题无剩义,不再赘述。

    三国末期,陆机(陆逊之孙)在论述“孙策东渡”事件时,曾经不无揶揄地提到,东吴立国肇始,“桓王基之以武,太祖成之以德”。

    吴桓王(指孙策)基之以武,太祖(指孙权)成之以德,聪明睿达,懿度深远矣。--《辨亡论》

    “桓王”即长沙桓王孙策。可见他“以杀戮奠基”的凶暴行径,在江东子弟心中留下了多么可怕的阴影,三代过去,记忆犹新。

    本章先到这里,下章继续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