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繁体

第一百六十五章 群贤士毕至,少长臣咸集下

    中领军将军,魏官也。汉建安四年,魏武丞相府(误,建安四年当为司空府)自置。--《晋书职官志》

    在制度草创阶段,史涣被称作“中军校尉”,经过长期历练,得到了曹操的信赖,建安十二年(207)“转拜中领军”。

    太祖初起,(史涣)以客从,行中军校尉,从征伐,常监诸将,见亲信,转拜中领军。--王沈《魏书》

    建安十二年,改护军为中护军,领军为中领军,置长史、司马。--《宋书百官志》

    领军负责总统曹操禁卫,因此这一职务被牢牢掌握在谯县子弟手中,一般由诸夏侯、曹氏担任。

    由此可见,史涣之于曹操,是何等亲近。

    这一章,咱们聊一聊杜袭。

    然而,在说起杜袭之前,有一个人咱们绕不开。

    或者准确来说,此君自从中平四年(西历187年)登上历史舞台后,便一直保持活跃。

    汉末群雄的传记中,几乎处处都有此君身影。

    站点:塔^读小说,欢迎下载-^

    不卖关子了,此君当然是大耳朵刘帮主,大汉皇叔刘备刘玄德!

    在袁绍死亡的前一年(201),刘备奉袁绍之命,跑到豫州汝南(许县南侧)招诱黄巾大帅龚都,在曹操的后院放火。

    秋九月,曹操还许,大破刘备,备南奔荆州。

    (袁)绍之未破也,使刘备略汝南,汝南贼共都等应之。(曹)公南征备。备闻公自行,走奔刘表。--《魏书武帝纪》

    刘表虽然与袁绍联盟,但在官渡之战(199-200)的一年时间里,竟然按兵不动,前后观望,被曹操讥笑为“自守之贼”。

    原因咱们上一章已分析过,是桓阶挑起的张羡之乱!

    在刘备兵败来奔(201)后,刘表大约也察觉到曹操势大,危险将至,因此分割南阳新野县,令刘备驻军,严密提防北兵来袭。

    彼时袁绍尚在,刘备全力劝说刘表,令他配合北伐。

    刘表遂于翌年(202)遣刘备率偏师北上,一路打到了叶县。

    刘表使刘备北侵,至叶,太祖遣(李)典从夏侯惇拒之。--《魏书李典传》

    站点:塔^读小说,欢迎下载-^

    叶县在南阳郡最东北端,出了叶县就是豫州颖川的昆阳、许县。

    此地距离汉献帝,仅一步之遥。

    夏侯惇、于禁、李典率军至博望。

    刘备纵火烧营而走。夏侯惇看见漫天焰火,领兵追击,遭刘备伏兵围歼。

    前有伏兵、后有火海,盲夏侯被烧得全军覆没,狼狈溃走。

    刘备正要乘胜攻下叶县、进逼昆阳之时…

    袁绍死了!

    刘备同学,彼时的心声大抵如下:

    噫!绍死矣!

    刘备的北伐因此而后继无力,遂不了了之。

    塔读小~。>说—*.—免费*无广>告无*>弹窗,还>-.*能跟书~友们一起互>@动。

    北伐失败,固然有荆州士族(蔡瑁、蒯越、刘先)掣肘的因素,但袁绍之死,恐怕才是最重要的诱因。乐文小说网

    在袁绍死后(202),刘表再未发动过一次北伐。只有三年后(205)口头支援张晟作乱河东,刘表还与袁谭、袁尚决裂,“反曹联盟”遂不复存在。

    张晟寇殽、渑间,南通刘表。--《魏书杜畿传》

    (刘表)冀闻(袁谭、袁尚)和同之声。若其泰也,则袁族其与汉升降乎!如其否也,则同盟永无望矣。谭、尚尽不从。--《魏氏春秋》

    一代枭雄刘表,就这样无功而逝。

    心怀大志的刘备,自此也不得不蛰居荆州,六年间(202-208)蹉跎岁月,乃至“髀肉复生、言则流涕”。

    曹操命是真好啊!

    那么问题来了。

    这与杜袭有何关联?

    诸君请听云某细细说来。

    塔读小~。>说—*.—免费*无广>告无*>弹窗,还>-.*能跟书~友们一起互>@动。

    此事,再次证明一点,欲了解某人,那么读纪传体史书时,则万万不能只看其人本传!

    杜袭,便是最典型的例子!

    杜袭,历仕曹魏三祖,位至九卿,在《魏书》中与和洽、常林、杨俊、赵俨、裴潜等五人合传,即《魏书卷二十三•和常杨杜赵裴传》。

    陈寿先生于卷末赞语处,称此六人“皆一世之美士”。

    和洽清和干理,常林素业纯固,杨俊人伦行义,杜袭温粹识统,赵俨刚毅有度,裴潜平恒贞干,皆一世之美士也。--《魏书卷二十三》赞语

    历代修史,同卷人物皆“以事类相从”。

    据此,陈寿对杜袭的赞语性质略显模糊,因为“美士”是一个相对抽象的概念。

    览查史料,会发现杜袭所在的《卷二十三》中共有六位传主,其中四位(和洽、杜袭、裴潜、赵俨)均有流寓荆州的背景,即曾出仕刘表。可知所谓“美士”无疑包含了弃暗投明的政治隐喻。

    而《杜袭传》中关于传主在“长沙”及“西鄂”期间的事迹记载,则含有明显的曲笔,其背后应与“张羡之乱”及“刘备北伐”有关。

    站点:塔^读小说,欢迎下载-^

    注意:所谓曲笔,可以理解为,您去同学家做客。同学母亲问:崽,我家娃学习到底如何?

    即便其人学习实在不咋地,您大概也会极为违心但显得极懂事儿地说:阿姨,某某学习还行吧。

    这就是曲笔,也就是为传主遮羞之笔!

    张郃本传中,其人败给张飞,看上去是惜败对吧?

    不要妄下结论!您再看看张飞传去!其中记载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那分明是惨败!

    这就是曲笔。

    所以别急,咱们慢慢剖析。

    咱们先从杜袭“南適长沙”说起。

    杜袭在刘表麾下“南適长沙”的经历是非常重要的线索,其背后应与“张羡之乱”存在密切关联。

    《袭传》对传主的早年事迹,记述得极为简略,仅言其籍贯颍川,为杜安、杜根之后。

    塔读小~。>说—*.—免费*无广>告无*>弹窗,还>-.*能跟书~友们一起互>@动。

    杜安事迹见于《先贤行状》、杜根在《后汉书》中自有列传。

    陈寿称二人“著名前世”,可知杜袭为世家子弟。

    杜袭字子绪,颍川定陵人也。曾祖父安,祖父根,著名前世。--《魏书杜袭传》

    在草草介绍完杜袭的出身之后,陈寿笔锋一跳,称“(杜)袭避乱荆州,刘表待以宾礼”。

    且慢!

    杜袭的早年经历,竟全然不见记载耶!

    甚至其人离开颍川的时间与原因,于本传中亦无迹可寻耶!

    结合《荀彧传》所言“(董)卓遣李傕等出关东,所过虏略,至颍川、陈留而还,乡人留者多见杀略”来看,流亡事件约发生在初平二年(191),离乡原因是躲避董卓兵祸。

    按前文,杜袭离乡之后“避乱荆州”,为刘表所礼遇;

    而刘表南镇荆州在初平元年(190)。

    本书~.首发:塔读*小@说-APP&——免<费无广告无弹窗,还能*@跟书友们一<起互动^。

    是年,故荆州刺史王叡为长沙太守孙坚所杀,汉廷使北军中候刘表继王叡之任。

    初平元年,长沙太守孙坚杀荆州刺史王叡,诏书以(刘)表为荆州刺史。--《后汉书刘表传》

    刘表南下荆州,其实经历了一个相对曲折的过程。

    由于袁术与孙坚的阻挠,他一度“不能得至”江陵,被迫“单马入宜城”,最终将治所暂设于江北襄阳,可知其掌控荆州局面的时间应稍晚于初平元年。

    结合杜袭“避乱荆州”的时间节点(191),可知他在刘表集团中资历甚深,应为元从成员,因此被“待以宾礼”;乐文小说网

    他的同乡繁钦还“数见奇于(刘)表”,关系一度融洽。

    这与后文杜袭“逃还乡里”形成鲜明对比。

    (杜)袭避乱荆州,刘表待以宾礼。同郡繁钦,数见奇于表……建安初……(杜)袭逃还乡里。--《魏书杜袭传》

    (赵俨)避乱荆州,与杜袭、繁钦通财同计,合为一家。--《魏书赵俨传》

    换言之,杜袭在流寓荆州期间,必与刘表发生了严重冲突,最终导致他无法继续立足于此,被迫北上投曹。

    首发&:塔>-读小说

    《袭传》对传主的早年经历记载得虽然草率,却颇费笔墨地录入了他与繁钦的一段对话。

    在这段对话中,杜袭认为刘表不是“拨乱之主”,甚至因此要与同乡繁钦绝交(繁钦为刘表所厚待),而随之而来的便是杜袭“南適长沙”。

    (杜)袭喻之曰:“吾所以与子(繁钦)俱来者,徒欲龙蟠幽薮,待时凤翔。岂谓刘牧(指刘表)当为拨乱之主,而规长者委身哉?”……袭遂南適长沙。--《魏书杜袭传》

    更为离奇的是,杜袭在长沙期间的事迹,于本传之中全然无载,却于“建安初”这个特殊时期“逃还乡里”,还改换了门庭,在曹操的提携下“为西鄂长”。

    建安初,太祖迎天子都许。(杜)袭逃还乡里,太祖以为西鄂长。县滨南境,寇贼纵横。时长吏皆敛民保城郭,不得农业。--《魏书杜袭传》

    为了防止读者不理解,陈寿又刻意补充了西鄂县的特殊区位:“县滨南境,寇贼纵横”。

    西鄂县在南阳郡北部,毗邻博望县,建安七年(202)刘表使刘备北伐,便是一度兵临博望,进逼叶县。

    可知此处的“南境”即指荆州,而“寇贼”即指刘表。

    换言之,杜袭在长沙期间,必定卷入了特殊的政治事件,为此与刘表决裂,致使双方反目。

    长沙,是一个关键切入点。览查《后汉书》、《三国志》,可知刘表所署长沙太守张羡,在建安三年(198)“率零陵、桂阳三郡畔(叛)表”。

    站点:塔^读小说,欢迎下载-^

    张羡死后,“长沙复立其子(张)怿”,继续与刘表作对。

    按“(刘)表围之,连年不下”,可知此次叛乱声势浩大,持续数年之久,侧面导致刘表错过了参与官渡之战(200)的关键节点。

    按《桓阶传》中“(袁)绍与太祖连战,军未得南,而(刘)表急攻(张)羡”的记载来看,此次叛乱至少延续至建安五年(200)。

    而张羡集团覆灭后,叛军头目作鸟兽散(如桓阶便“自匿”),可知“逃还乡里”的杜袭,无疑应属其中一员。

    会(袁)绍与太祖连战(指官渡之战),军未得南。而表急攻羡,羡病死。城陷,(桓)阶遂自匿。--《魏书桓阶传》

    这也是为何杜袭初入曹营,立刻便被委以重任,分配到“县滨南境”的西鄂,抵御刘表的原因所在。

    因为杜袭既然参与过张羡集团的叛乱活动,与刘表结怨,那他便只能全心全意替曹操卖命。

    杜袭先仕刘表、后投张羡、又被曹操所亲待,可知其背后必有引荐之人。

    此人于《袭传》虽然无载,但《荀彧别传》却记载了传主曾经“引致当世知名……杜袭、辛毗、赵俨之俦”。

    由此可知杜袭的保举人便是荀彧。

    本小。说首--发^站>点&~为@:塔读小说APP

    理由也不难推测,此二子皆出身颍川,乡党之间相互提携,实属彼时通例。

    呵呵,行文至此,诸君想必已看出,为了给传主杜袭遮羞,陈寿可谓煞费苦心也!

    所以,如果不深扒这段历史,而仅看《杜袭传》,根本无从得知此事背后之隐情。

    然而…

    诸君以为所谓曲笔仅仅是这些吗?

    呵呵!

    相信云某,后面的内容,足以让诸君颠覆三观!

    下一章,咱们继续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