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繁体

第一百八十六章 将行闻惊变,涕泪染青衫上


    张仲景无暇还礼,一边为杨老头儿诊脉一边道。

    “主公放心,某必竭尽全力!然太尉之心病,还需主公尽力而为。”

    赵旻擦了擦眼泪,哽咽道:“大人放心,先生亦请放心,旻必尽力而为!”

    张仲景其实无需诊脉,因为杨彪病已极重。

    张仲景之所以诊脉,也只是为了确认杨彪有没有太阴、厥阴合病,以便其人施展急救。

    少顷,张仲景双眸微眯。

    “主公,此乃少阴、太阴合病也。主公速备烈酒温之!取干姜、人参、白术及炙甘草各二两,外加砂仁两枚,捣碎后以温烈酒拌成糊,热敷于太尉神阙。

    此外,某再开一剂加桂枝之四逆汤,即刻煎服!亥时再服一剂,太尉性命便无忧矣。”

    开山祖师爷就是开山祖师爷。

    其人先以理中汤加砂仁热敷治太阴病;再以桂枝法配合四逆汤治亡阳之少阴病,辩证开方及用药皆极准。

    塔读^小说APP@更多优质免费小说,无广告在@线免<费阅<读!>^>

    整个太尉府,瞬间便动员了起来。

    此时,得知此事的赵大娘、卫府众人及汉廷重臣,方才匆匆赶来。

    当然了,他们皆被赵旻拦在了外面。

    赵旻虽不懂医术,但懂得基本的常识。

    “大人、诸公,太尉已用药,目前需静养,请诸位随旻至前院。”

    【作者题外话】:东汉初平四年,便是西历193年,曹老板屠徐州,陶谦向同阵营的公孙瓒求援。

    此事不再赘述。

    不甘心的刘备,肯定要去荆州发展。

    因为刘表也同样不甘心。

    历史上,即便得知曹操灭了袁氏,刘表也仍不愿轻易投降。

    原文来自于塔≈

    刘表并没有诸君想象中那么软弱。

    历史上,刘备往投刘表之时,刘表如此对待刘备:

    (刘表)以上宾礼待之,益其兵,使屯新野。--《蜀书先主传》

    显而易见,“上宾之礼”只是初见面的客套,“使屯新野”才是刘表的真实目的。

    即欲借刘备的“武勇”,来抵御曹操的兵锋。

    据此可知刘表对刘备的真正定位,与昔日的张绣并无差异,即镇守荆州北部的外藩。

    从《李典传》、《杜袭传》的相关佐证来看,刘表对刘备“益其兵”确有其事。

    建安七年,“刘表使刘备北侵,至叶”,曹军与刘备连战,夏侯惇、于禁等人还一度失利(见《李典传》)。

    另按《杜袭传》,此次荆州方面出动的兵马规模达到“步骑万人”,一举攻破了沿途的西鄂,可知刘表对此次北伐颇为重视。

    会荆州出步骑万人来攻城,(杜)袭乃悉召县吏民任拒守者五十余人,与之要誓。--《魏书杜袭传》

    本书~.首发:塔读*小@说-APP&——免<费无广告无弹窗,还能*@跟书友们一<起互动^。

    叶县在哪?南阳郡最北端,距许都仅昆阳一县之隔!

    所以说,刘表真的软弱?刘备只会哭?

    呵呵。

    此外,李傕幕府,包括与李傕平级的郭汜,都绝非粗鄙武夫!

    或者准确来说,他们二人粗鄙不假,但别忘了,他们幕府中有何高人!

    有贾诩为二贼出谋划策,二贼对关东诸侯的外交、分化甚至策反策略,玩的是风生水起!

    祸国之毒士,名不虚传!

    国医术语咱们不多解释,三阳三阴的关系大抵如下:

    太阳是阳开,阳明是阳关,少阳是阳之门轴;太阴是阴开,厥阴是阴关,少阴是阴之门轴。

    少阳少阴,因为是作为门轴的枢机,故又被称为枢机病。

    塔读@

    神阙穴就是肚脐眼儿。

    枢机病讲究推陈致新,所以柴胡…咳咳,咱这是历史文,不说这些了。

    接着上一章,继续为您说。

    这一章,咱们结合董昭这种战战兢兢的心态,剖析一下其人的心路历程。

    如前所述,董昭通过长期的示忠之举,暂时洗脱了兖州乱党的敏感身份;

    其人遂再接再厉,向曹操进献篡汉之计,以为自保之术。

    诸君看懂了吧?

    这就叫投其所好也!

    董昭的劝进之辞用典精洽,富含政治隐喻。

    他一方面将自己的进谏比作“耿弇(yan三声,云台二十八将中最能打仗的,本书中耿纪老祖宗)床下之言”,另一方面将曹操的处境比作“朱英无妄之论”,可谓文采斐然,直击要害。

    原文≈~更多.免费*好书请下载塔~读-小说APP。

    (董)昭曰:“自古以来,人臣匡世,未有今日之功。有今日之功,未有久处人臣之势者也……明公忠节颖露,天威在颜,耿弇床下之言,朱英无妄之论,不得过耳。”--《魏书董昭传》

    (1)耿弇床下之言

    按《后汉书耿弇传》,传主曾向刘秀劝进,称“更始(指更始皇帝刘玄)失政,君臣yín乱”,因此“天下可传檄而定”。

    可知董昭乃是借更始帝类比刘协,借光武帝类比曹操,一方面攻讦汉廷失道,另一方面称赞曹操盛德,并借此劝说曹操应趁势而起,改朝换代。

    光武居邯郸宫,昼卧温明殿。(耿)弇入造床下请间,因说曰:“今更始失政,君臣yín乱……以义征伐,发号响应,天下可传檄而定。”--《后汉书耿弇传》

    (2)朱英无妄之论

    按《史记春申君传》,朱英曾向春申君进言:“世有毋望之福,又有毋望之祸。今君处毋望之世,事毋望之主,安可以无毋望之人?”

    朱英谓春申君曰:“世有毋望之福,又有毋望之祸。今君处毋望之世,事毋望之主,安可以无毋望之人乎!”--《史记春申君传》

    注意:春申君居处贵势,而思防不足以自卫。楚王薨后,春申君旋死于小人之手。黄歇像不像孙策?

    按此,董昭将刘协拟作“毋望之主”,将东汉末年拟作“毋望之世”,至于专擅权柄的曹操,则有“毋望之祸”。

    塔读@

    可知董昭乃是借古喻今,劝说曹操废汉自立,否则一旦身死,便有后嗣颠蹙之患。

    春申君曰:“何谓毋望之福?”(朱英)曰:“君相楚二十馀年矣,虽名相国,实楚王也(董昭借此典故,隐喻曹操地位)。”--《史记春申君传》

    结合《昭传》,可知董昭引经据典,乃是试图论证“(曹操)处大臣之势,使人以大事疑己,诚不可不重虑”的必要性,以及“(商)太甲、(周)成王未必可遭(指汉献帝可能清算曹氏)”的现实隐患。

    (曹操)德美过于伊(尹)、周(公),此至德之所极也。然太甲、成王未必可遭……处大臣之势,使人以大事疑己,诚不可不重虑也。--《魏书董昭传》

    概而论之,董昭对曹魏代汉的态度可谓积极,进言可谓犀利,堪称助纣为虐,为虎作伥,因此多遭时论所非。

    同时代中,心向汉室的魏臣苏则,便视董昭为“佞人”,甚为厌弃。

    (苏则)与董昭同寮。昭尝枕则膝卧,则推下之,曰:“苏则之膝,非佞人之枕也。”--《魏书苏则传》

    (苏)则在金城,闻汉帝禅位,以为崩也,乃发丧。--《魏略》

    有鉴于此,后世学者对董昭其人,亦多以“佞幸”视之。

    比如清代学者何焯认为董昭“首为谄邪,以媚于操”;

    本书~.首发:塔读*小@说-APP&——免<费无广告无弹窗,还能*@跟书友们一<起互动^。

    卢弼则语气更重,称“魏公、魏王之号,皆昭所创”,实乃“承祚诛心之笔”。

    其人轻蔑之意跃然纸上。

    (董)昭自顾才谋非荀(彧)、郭(嘉)之俦,遂首为谄邪,以媚于(曹)操。--《义门读书记》

    此为承祚(陈寿字承祚)诛心之笔。--《三国志集解》

    其实回顾董昭的一生,可以发现:

    董昭卑躬屈膝,谄媚曹操,乃至不顾士人尊严,鼓吹篡汉之说,其实并非纯粹的邪佞,反而更类似自保之计。

    作为昔日兖州之乱的叛党余孽,董昭兄弟在曹营之中天生具备原罪。

    他耗费了十数年,屡建殊勋,九死一生,终于进入曹氏幕府,这便注定他与汉臣身份的彻底决裂,也只能在此道路上愈走愈远,直至人生尽头。

    一言蔽之:在曹老板手下做事,高危啊!

    董昭代汉之论,为虎作伥;虽有苦衷,亦失德望。

    原文来自于塔≈

    若将时间回溯,可以发现董昭昔日曾致信魏郡太守袁春卿。

    书云:“若能翻然易节,奉帝养父,委身曹公,忠孝不坠,荣名彰矣。”

    此信虽系针对袁氏,但也未尝不是董昭的心迹自白。

    袁绍同族(袁)春卿为魏郡太守,在城中,其父(袁)元长在扬州,太祖遣人迎之。(董)昭书与春卿曰:“……若能翻然易节,奉帝养父,委身曹公,忠孝不坠,荣名彰矣。宜深留计,早决良图。”--《魏书董昭传》

    作为参与过兖州之乱的袁绍故吏,董昭能够从“性忌”的曹操手下平安生还,还在明帝之世一度位登三司,其传奇程度堪称罕见,可与贾诩比肩。

    太祖性忌,有所不堪者,鲁国孔融、南阳许攸、娄圭,皆以恃旧不虔见诛。--《魏书崔琰传》

    太和四年,(董昭)行司徒事,六年,拜真。--《魏书董昭传》

    大争之世,身名固难两全。

    作为一名浮沉于战乱之际,摇摆于袁曹之间的策士,董昭的人生虽难堪完美,但也实现了某种意义上的最优解。

    陈寿赞之为“才策谋略,世之奇士”,可谓公正客观。

    站点:塔^读小说,欢迎下载-^

    本书之中,赵旻让董昭完成了自我救赎。

    随后董昭便先后将同样处于困境中的刘晔、满宠救了出来。

    赵旻不管现在还是将来,其人麾下第一功臣,皆非董昭莫属。

    云某以为,让本有极大缺憾之历史人物获得新生,这恐怕才是最让人快意之事吧!

    董昭如此,刘晔、满宠亦然!

    当然,还有孙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