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繁体

第三十九章 一旬巴蜀定,复向武都行上

    “请诸君肃静!某要开讲!”

    这一次,在爆发出又一阵欢呼声后,此地渐渐变得安静下来。

    赵旻暗暗叹了口气,提着一个大水壶,施展身法后,飘逸至极地一跃而登上高台。

    然后,现场又爆发出一阵喝彩和尖叫声。

    “传言诚不我欺!卫将军果然允文允武!”

    “卫将军可愿纳妾?”

    女公子们的声音,让香妹子忍无可忍,美少妇同样一跃而上,立在自己夫君身后,默默地向那些发花痴的女公子们宣示自己主权。

    赵旻做了个下压的手势后,气沉丹田喝道。

    “诸君,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原始以要终,虽百世可知也。”

    这是刘勰在第四十五篇《时序》中所要表达的精髓。

    赵旻以此做为开课之句,显然是准备先讲历朝历代文风变迁,来阐述“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而明道,旁通而无滞,日用而不匮”这一至理。

    由此可见,苟哥虽然狗,但其人确实吃透了《文心雕龙》。

    原本略显嘈杂的现场,随着苟哥引经据典、触类旁通、深入浅出的生动讲解,以及刘勰对文道的精辟归纳,而渐渐变得安静下来。

    最后,现场虽只有苟哥气沉丹田的讲解之声,但在场所有人,皆津津有味、聚精会神地听着赵旻的讲解…

    至于那些女公子们到底是在听课还是在欣赏人,那就不得而知了。

    一整天时间,就这么匆匆而逝。

    除不得不如厕之外,无一人离场,甚至连如厕者都是速去速回,深恐自己错过了一个亿。

    中午自有卫府养卒为众人送来饭食。

    至暮色初至,赵旻站起身。

    “诸君,今日便暂且至此,明日辰时某等继续!”

    天可怜见,苟哥嗓子都有些哑了。

    然而士人们不干了。

    “请卫将军再多讲片刻!”

    赵旻笑着抱拳。

    “我为诸君作一篇成都赋如何?”

    【作者题外话】:卫广来先生在其人的著作中,提出东汉帝国本身孕育着三个分裂因素和三种未来争夺皇权的历史力量:

    三个因素即皇权世俗化、士大夫家族化、郡国本位化;三种历史力量即豪族、士族与胡族。

    皇权世俗化,始自于那些短命皇帝,其中汉质帝还被外戚权臣、跋扈将军梁冀鸩杀。

    这使东汉士民们认清,原来作为真命天子的皇帝,也特喵的是凡人啊!

    至刘协在关中险些被饿死时,皇权的威严更是荡然无存。

    士大夫家族化,是门阀演变的根基;

    郡国本位化,指的是当时士人以自己出身或者出仕的郡国,为自己的国家。

    陈登、臧霸二人,便是郡国本位化的典型例子。

    他们二人实际上也都是割据一方的诸侯,只不过实力远不及曹老板、被迫受其人压制而已。

    云某曾就陈登是诸侯之事与人辩论,并罗列出大量实证…

    结果…

    那厮连古文都读不懂,只会看百度百科…云某是在对牛弹琴。

    言归正传。

    有此三因素在,汉末不割据、天下不大乱才怪!

    东汉郡级学官,其职为郡文学。

    由于士大夫家族化严重之故,当然无人重视官学,各家族的私学才被重视。

    云某描写的场面一点儿都不夸张,因为汝南月旦评之时,场面便是如此热闹。

    月旦评,顾名思义,旦为初一,每月初一,许靖许文休,也就是这几章出场的东州汝南人,与其人从弟许邵许子将,开讲坛臧否人物。

    这是东汉清淡之风的典型活动。

    赵旻搬运韩文公的《原毁》,实则就是在痛斥这种扯犊子的“月旦评”。

    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原始以要终,虽百世可知也。

    这大意为,文章与时代结合为一,文反映时代,时代注定文风,只要明此理,那么即便历经百世,也清楚什么时代流行什么文体。

    这是典型的归纳法。

    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而明道,旁通而无滞,日用而不匮。

    意思是说,天地万物,大小道理,因圣人著作而成为华章,而圣人同样因著华章而使世人明晓道理和万物,并由此触类旁通、运用起来毫无阻滞,且即便每日使用也永不会匮乏,也就是永远不会言之无物…

    因为道无穷尽也。

    这是在说明文的重要性,以及归纳法、演绎法的结合使用方法。

    咱们华夏文化,是以归纳法为主,故而易学难精,上限…道无穷尽也;西方文化则以演绎法为主,故而易学易入门上限却有限。

    总而言之,赵旻是借此委婉劝诫士人:

    文章之原道,乃天地自然之道也,所以不论何时何地,哪个时代,都是文以载道,要说人话,而不要无病呻吟,大放狗屁!

    这一章,咱们从历史上刘帮主入川后,川地士人对刘帮主的态度说起,阐述一下刘帮主鸠占鹊巢引发的一系列连锁反应。

    《华阳国志》有云,刘备入川,荆州人便一步登天。

    昔豫州入蜀,荆楚人贵。--《华阳国志》

    既然高位被荆楚系把持,那川蜀人的权利无疑受到侵夺。

    刘备入蜀后、益州士人的态度大体可分为两种:

    以“才武仕宦”的干吏,大多倒向了刘备怀抱;

    而“伏膺儒教”的学者,则对刘备异常反感,几乎不见合作记载,反而恶毒地诅咒其灭亡。

    川蜀士人对刘备政权的诅咒谩骂,并非出自私怨。

    其背后所反映出的,是“荆楚新贵”对“川蜀豪强”的权力侵夺。

    天象变化和星辰位移,在古代极受重视。

    人们相信星象预示了国家兴衰与帝王生死。

    蜀地当然也不例外。

    巴西豪族黄权,章武二年(222)溃入魏国,以才智获宠于文、明二帝(孝子丕和曹叡)。

    古时有种星象称作“荧惑守心”,预示“帝王驾崩”。

    甚至出现过“荧惑守心”时皇帝逼迫丞相自杀,以“自领其咎”的故事。

    荧惑为勃乱,残贼、疾、丧、饥、兵。反道二舍以上,居之,三月有殃,五月受兵,七月半亡地,九月太半亡地。因与俱出入,国绝祀。--《史记天官书》

    注意:两汉时天象异常,水灾旱灾,需三公引咎自劾;

    魏文帝时废止此荒谬之事。

    有次魏明帝询问黄权,天下三分,何处为正朔?

    权凛然作答:

    “昔日荧惑守心而(魏)文帝驾崩,吴蜀二主平安。

    “文帝身死”合于天象,可知魏为正统。”

    魏明帝问权:“天下鼎立,当以何地为正?”

    权对曰:“当以天文为正。往者荧惑守心而文皇帝崩,吴、蜀二主平安,此其征也。--《蜀记》

    我呸!黄权拍得好大马屁!

    皇帝驾崩的恶事,经黄权的牵强附会,竟成了“强化曹魏统绪”的美事。

    此事的荒谬程度,与“蔡京谗徽宗”相类似。

    注意:徽宗铸鼎而鼎裂,蔡京谄媚,称辽国必有灾祸。

    黄公衡,快士也,卑屈若此,令人汗颜。

    宣王与诸葛亮书曰:“黄公衡,快士也,每坐起叹述足下,不去口实。”--《蜀书十三黄权传》

    以此可知,川地的“占星术”亦颇流行,精通此道的学者为数不少。

    其中以周群、张裕、杜琼三人为代表。

    本章先说到这里。

    云某虽有存稿,怎奈何作者的话费时费力…

    何况近日工作越来越忙,酒局也越来越多…

    故而今后削减作者的话篇幅。

    请诸君体谅一二,于云某而言,工作是恰饭的最主要来源,这万万不能耽误…

    当然了,码字是云某一大快事,也一定会竭心尽力,但作者的话,云某削减一千来字不过分吧?

    纵观塔读历史类小说,可曾有第二本如云某这般有良心?

    请诸君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