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繁体

第一百三十六章 初见修罗场,久别诉衷肠上


    路上,苟哥有些头疼。

    宠哥不在,许都又变成了细作们肆意玩耍的乐园。

    显而易见,实力雄厚、出身名门的袁绍,一定在暗中收买了朝中某些大臣、甚至是某些常侍。

    塔读^小说APP@更多优质免费小说,无广告在@线免<费阅<读!>^>

    否则以刘协的眼界和能力,其人定然想不出如此毒计。

    且慢!若真是常侍,那么此事…

    赵旻不再头疼,并且暗暗打定主意。

    当赵旻回到杨府自家小院时,两个小腹已显隆起的妙龄孕妇,便一前一后迎上赵旻。

    二人正欲行礼,赵旻便神色大变,眼疾手快地制止了二女。

    疼老婆的赵旻毕竟是现代人,没有古代那种男尊女卑的陋习。

    何况如今二女都有身孕,万万不可因此而动了胎气。

    已许久未登场…啊呸!

    已未见赵旻的张凝和杨樱月二女,眼神皆极为复杂。

    那由幽怨、思念、情意绵绵交织而成的目光,让做贼心虚的苟哥不敢正视。

    塔读小说,无广>告^在线免。费阅&读!

    一向腹黑却始终心安理得、问心无愧的苟哥,在面对这两个可怜妹子之时,终于忍不住有了些许愧疚。

    当然了,此时并非儿女情长之时。

    苟哥与二女见礼之后,便率二女慢悠悠进入正堂拜阿母…

    不慢悠悠不行,苟哥生怕二女动了胎气。

    赵大娘早已在正堂等候儿子多时。

    苟哥向自己老娘稽首行礼…这是两汉最正式、也是最高等级的大礼。

    刘协便从未受过苟哥如此大礼。

    于苟哥而言,赵大娘是他在这个时空中,唯二的至亲之人。

    另一至亲之人…当然是赵旻的亲老叔赵云。

    赵大娘本来怀了一肚子闷气,但其人一见亲儿子行如此大礼,登时便没了任何脾气。

    塔读小~。>说—*.—免费*无广>告无*>弹窗,还>-.*能跟书~友们一起互>@动。

    赵大娘忙不迭扶起儿子,口中嗔怪起来。

    “阿旻何必如此?”

    然后,赵大娘哪壶不开提哪壶…

    “阿旻,阿香而今可曾有身孕?”

    【作者题外话】:这一章和下一章,咱们继续聊孙家父子三人。

    下下一章开始,咱们聊一聊大乔小乔。

    (1)孙坚

    孙坚对汉室,存在一定的眷恋之情。陈寿称他“有忠壮之烈”,裴松之亦认为“孙坚有忠烈之称”。

    孙坚勇挚刚毅,孤微发迹,导温戮卓,山陵杜塞,有忠壮之烈。--《吴书孙破虏传》

    孙坚于兴义之中,最有忠烈之称。--裴松之

    原文来自于塔≈

    当然,孙坚的历史评价,与其个人际遇有关。由于孙坚死于初平二年(191),未能赶上群雄割据的盛况,因此以汉室忠臣的身份谢幕。

    其实按照孙坚北上时的凶暴行径来看,他已经表现出了相当程度的桀骜不驯。

    孙坚杀荆州刺史王叡,又杀南阳太守张咨。--《后汉书献帝纪》

    推而论之,如果孙坚的寿数够长,其政治立场恐怕也会出现变化。

    (2)孙策

    孙策不同于乃父,他一心谋求割据,甚至打算效法齐桓、晋文,做汉室的“外藩”。

    今君(指孙策)绍先侯(指孙坚)之轨……据长江,奋威德,诛除群秽,匡辅汉室,功业侔于桓、文,岂徒外藩而已哉?--《吴历》

    孙策成长于乱世,对汉廷并无太多眷恋。虽然袁术僭号时(197),孙策曾以“大义”为由进行谴责,但这不过是他割据独立的借口。

    时袁术僭号,(孙)策以书责而绝之。--《吴书孙讨逆传》

    因为早在兴平二年(195)袁术便大会群臣,图谋篡汉,但彼时的孙策并未与袁术翻脸。

    塔读^小说APP@更多优质免费小说,无广告在@线免<费阅<读!>^>

    兴平二年冬,天子播越,败于曹阳。(袁)术大会群下,因谓曰:“今海内鼎沸,刘氏微弱。吾家四世公辅,百姓所归,欲应天顺民,于诸君何如?”众莫敢对。--《后汉书袁术传》

    理由很简单。兴平二年(195)是孙策东渡之初,彼时其羽翼尚未丰满。建安二年(197)孙策已经在江东立稳脚跟,自然有底气与袁术唱反调。

    可知孙策的绝交书,不过是趁势而为的独立宣言罢了。

    孙策一方面打着“匡济汉室”的旗号大肆扩张;

    另一方面又“诛戮名豪,威行邻国”,把江东六郡视作个人禁脔。

    他对汉廷的真实态度,由此可见一斑。

    (孙)策说(袁)术云:“家有旧恩在东,愿助舅讨横江……以佐明使君匡济汉室。”--《江表传》

    (孙策)转斗千里,尽有江南之地,诛其名豪,威行邻国。--《傅子》

    吕思勉在谈到孙氏兄弟时,曾愤慨地表示:“东吴君臣,自始至终,所作所为,何曾有一件事有汉朝在心目之中?”(见《中国通史第三十二章》)

    可知自孙策开始,已经决心“自擅江表,成鼎峙之业”。

    原文≈~更多.免费*好书请下载塔~读-小说APP。

    所以说,孙策和苟哥之间,若无意外必有一战。

    (3)孙权

    孙权继位于建安五年(200),彼时天下已历经十余年的军阀混战,因此孙权的政治野心,比父兄更加旺盛。

    孙权谋求称帝,是人所共知的事情。吴黄龙元年(229),孙权登坛践祚,还通知蜀汉遣使道贺。

    诸葛亮虽然碍于时势,同意遣使,但也表示“孙权有僭逆之心久矣”。可见彼时的有识之士,早预料到孙权会僭号。

    孙权称尊号,其群臣以并尊二帝来告。议者咸以为交之无益,而名体弗顺,宜显明正义,绝其盟好。(诸葛)亮曰:“(孙)权有僭逆之心久矣!”--《汉晋春秋》

    孙权僭号时(229),曾夸奖“鲁肃明于世事”,因为他曾经预言孙权终将称帝。

    (孙)权称尊号,临坛,顾谓公卿曰:“昔鲁子敬尝道此,可谓明于事势矣。”--《吴书鲁肃传》

    按记载,鲁肃初见孙权,便进献《榻上策》,提出“竟长江所极,建号帝王”的构想。

    照此推断,孙权在提领江东之初(200),便已有了称帝的念头。

    本书~.首发:塔读*小@说-APP&——免<费无广告无弹窗,还能*@跟书友们一<起互动^。

    不过建安初年汉室尚未灭亡,因此孙权也不得不假惺惺地表示“尽力一方,冀以辅汉耳”。

    (鲁)肃对曰:“……竟长江所极,据而有之,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此高帝之业也。”(孙)权曰:“今尽力一方,冀以辅汉耳,此言(指僭号称帝)非所及也。”--《吴书鲁肃传》

    孙权以“辅汉”为托词,与孙策“匡济汉室”的说法一脉相承。

    但从他们的实际行动上,可以看出孙氏兄弟一心追求割据,图谋僭号。

    孙氏兄弟虽然有篡汉自立之心,但苦于没有刘氏血统,又不像曹魏一般占据“挟天子”的便利,因此对于政权的法统构建,便需要特别花费心思。

    曹氏父子挟持天子,自然可以轻易威逼汉献帝下诏禅位。从《文帝纪》与《献帝传》等史料,可以清楚看到,曹魏与东汉之间存在合法的继承关系。

    刘协表示“炎精之数既终,行运在乎曹氏”,群臣表示“汉以魏,魏以征”,曹丕亦表示“天命不可拒”。

    朕(指刘协)在位三十有二载,遭天下荡覆,幸赖祖宗之灵,危而复存。然仰瞻天文,俯察民心,炎精之数既终,行运在乎曹氏。--袁宏《汉纪》

    汉以魏,魏以征。--《春秋汉含孳》

    群公卿士诚以天命不可拒,民望不可违,孤(指曹丕)亦曷以辞焉?--《献帝传》

    塔读小说,无广>告^在线免。费阅&读!

    以上虽然都是假大空的屁话,但至少将表面功夫做到了极致。

    无论如何,曹家至少比吃相无比难看、做事毫无底线的司马家,强出了一亿倍。

    至于刘备,虽然没有“挟天子”的便利,但他本人具备稀薄的刘氏血脉,因此也能以汉室的“恢复者”自居。

    他甚至可以骄傲地说出“率土式望,在备一人”。

    血统的威力,足见一斑。

    佥曰“天命不可以不答,祖业不可以久替,四海不可以无主”。率土式望,在备一人。--《蜀书先主传》

    相较之下,孙权并不具备曹氏与刘氏的优势,因此在法理方面显得非常尴尬。

    曹魏与蜀汉,出于种种原因,能够以汉室的“继承者”或“恢复者”自居,孙权则做不到这点。

    作为一个既无刘氏血脉,又无“挟天子”优势的割据者,孙权确实不便在称帝之事上与汉室或魏室扯上关系。

    实际就历史记载看,孙权虽有称帝之心,却无称帝之胆。

    塔读^小说APP@更多优质免费小说,无广告在@线免<费阅<读!>^>

    从他长期不肯正式僭号,便可以看出他的矛盾心理。

    注意:孙权改元于魏黄初三年(222),称帝于魏太和三年(229),中间相隔整整七年。

    那么问题来了,孙权“乍前乍却”的心态,到底是为什么呢?

    下一章,咱们继续说。

    因存稿用罄,而云某又太忙之故,本月每日仅更一章三千字…

    云某竭尽全力保证稳定更新!

    还是那句话,工作是云某恰饭、养家糊口的唯一来源,望诸君多多体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