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繁体

第二十五章 中原诸业盛,卫府复出征15


    小乔正志得意满地欣赏着自己这十余日的劳动成果…

    尽管小乔并未动手,只是动口。

    这处大宅院,在小乔动嘴、匠人们用心及动手劳作十余日后,可谓焕然一新…

    当然了,放在后世,这种行为通常被称作装修。

    一言蔽之,小乔留在许都,正是为了装修赵旻为太史慈、周瑜二人分别置办的两处大宅院。

    如今忙碌完毕,小乔便兴冲冲地跑去找与自己同岁的张凝,分享自己成功的喜悦。

    张凝如今正在坐月子,家中几个姊妹又都已赶赴河北,是以,在经过数日相处之后,小乔就这么成了张凝的闺蜜。

    如今虽是腊月,但张凝的月子房内温暖如…好吧,已接近夏天的温度。

    赵旻这个宠妻狂魔绝不可能让爱妻、亲儿子受寒。

    本书~.首发:塔读*小@说-APP&——免<费无广告无弹窗,还能*@跟书友们一<起互动^。

    是以小乔也脱掉厚重的冬衣,仅着单衫与张凝热络地闲话家常。

    二女皆有一定才学,兼且皆算是走南闯北见多识广,是以共同话题极多。

    与大乔不同,小乔那张小嘴儿闲不住。

    二女天南海北聊了半晌后,终于提到了周瑜。

    张凝嫣然一笑:“阿荔,公瑾可否愿暂住许都?”

    张凝当然清楚,自家夫君始终对太史慈、周瑜二人念念不忘。

    小乔掩口轻笑:“阿姊勿忧,江东远不及许都,吴侯府亦远不如卫府。

    公瑾虽夙兴夜寐、鞠躬尽瘁,于仲谋心中亦比不得朱义封、吕子明,公瑾郁郁不得志,必将至许都暂住。子义将军亦然。”

    朱然、吕蒙二人,相当于是孙权的发小、玩伴,他们在孙权心中的地位,当然要高于太史慈和周瑜。

    更何况此二人乃孙策重臣,孙权心中不对二人加以提防才怪。

    塔读@^>

    《周瑜传》对二人的亲密关系有大量描写。

    在惜墨如金的陈寿笔下,这种情况是颇为罕见的。

    论交情,二人登堂拜母、互通有无;

    论亲疏,二人同纳二乔,结为连襟;

    论勋业,孙策克定江东,周瑜居功至伟。

    策与瑜同年,独相友善,瑜推道南大宅以舍策,升堂拜母,有无通共。得桥公两女,皆国色也。策自纳大桥,瑜纳小桥。--《吴书周瑜传》

    从孙策死后的辅政大臣,即可看到周瑜的地位。彼时孙策新亡,在孙权年纪尚轻的情况下,长史张昭,中护军周瑜,实际一文一武、充当了江东政权的掌舵人。

    (孙)策薨,(孙)权统事。(周)瑜将兵赴丧,遂留吴,以中护军与长史张昭共掌众事。--《吴书周瑜传》

    然而专制君权是不容侵犯的,何况孙策本非雅量之人。孙策能与周瑜推心置腹,离不开几个外在条件。

    其一是二人年龄相若,有旧日故交。且吴夫人(孙策母)尚在,可充当调剂。

    原文来自于塔≈

    其二是彼时基业草创,君臣必须推诚置信,容不得猜忌嫌隙。狠毒如曹操者,在官渡之战前也不得不摆出一副“宽大为怀”的嘴脸,对叛将(诸如魏种、毕谌)既往不咎。

    其三是孙策的早逝。江东平定未久(199)孙策便遇刺身亡(200),年仅二十六岁。

    即使君臣关系存在隐患,也绝来不及爆发。

    因此周瑜与孙策可以全君臣佳话;但与孙权便很难延续旧日的恩义。

    因为昔日的外在条件已经发生了变化。

    再来看孙权对周瑜的矛盾态度。

    孙权对周瑜的态度十分矛盾,既严密提防、又施恩笼络。

    周瑜对待孙权,可谓尽足本分。孙策初亡时,群臣轻慢孙权,唯有周瑜带头履行臣礼,稳固了孙权的地位。

    是时(孙)权位为将军,诸将宾客为礼尚简,而(周)瑜独先尽敬,便执臣节。--《吴书周瑜传》

    因此,周瑜之于孙权,类似王导之于晋元帝司马睿;

    原文≈~更多.免费*好书请下载塔~读-小说APP。

    但周瑜又不仅是王导般舞文弄墨的儒士,更是王敦般雄心勃勃的悍将。

    在南朝政权中,如果有人集王导、王敦兄弟为一体,那无疑既是“定海神针”、又是“定时炸弹”。

    注意:王敦骄悍难御,最终走上叛乱道路,导致晋元帝司马睿惊惧而死。

    周瑜文武兼备,志大心雄,因此便“幸也不幸”地充当了这个角色。

    孙权对周瑜的提防:

    孙权周瑜的信任,远逊其兄。

    这是因为孙权的军事素养远不及孙策,所以不可能真正驾驭周瑜;当然,他因此也离不开周瑜。

    孙权对周瑜的用法,永远是“既用之且防之”。

    典型例证就是“左右督制度”。

    与演义小说不同,周瑜在孙权麾下,从来没做过什么“大都督”。

    塔读小~。>说—*.—免费*无广>告无*>弹窗,还>-.*能跟书~友们一起互>@动。

    因为孙权始终在搞制衡,设置左右两督,共掌军权,相互牵制。

    注意:按胡三省《资治通鉴注》记载,东吴首任“大都督”为陆逊。

    建安十三年(208)周瑜讨黄祖,为“前部大督”;

    那么问题来了。

    后部督是谁呢?

    书无明载,但他无疑在后方牵制着周瑜的粮饷补给,随时扼住前线的咽喉,避免周瑜失去控制。

    十三年春,(孙)权讨江夏,(周)瑜为前部大督。--《吴书周瑜传》

    同年(208)赤壁之战时,孙权故技重施,使程普、周瑜分为左右督,在前线相互牵制。

    (程普)代太史慈备海昬(海昏),与周瑜为左、右督,破曹公于乌林。--《吴书程普传》

    孙权自己则镇守豫章柴桑,躲在后方控制粮草,美其名曰“孤当续发兵众,多载辎粮,为卿后援”。

    塔读@告^在线免。费阅&读!

    (周)瑜疾困,与(孙)权笺曰:“曹公在北,疆埸未静,刘备寄寓,有似养虎。”--《江表传》

    以上,便是孙权对周瑜的提防。

    下一章,咱们继续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