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繁体

第八百一十七章:捉贼拿赃(2)


    “陛下,这些都是今年地方官考察的评语,按惯例,这都得报陛下审阅再定等次。”

    “地方官考察,不是交给地方巡察史了吗,朕,还要再看?”

    徐磊颔首微笑,端起窗台上一杯温水吞下,“每年的京察和地考,对于官员的绩效认定,需要您细察,当然了,您也可以委托三公代为审阅。往年先帝在,都是个个审察的。这样,显得客观公正。”

    “对官员的等级评定,虽然有360°考核办法,地方巡察的这些评语是主要的参考依据。”

    李治翻开一本文案,仔细一看,眉头顿时拧成一小撮,疑惑地问道,“这样的官员,也能获得‘优等’好评。”

    他把文案往王德面前一推,“王公公,您看看,这个评语,合适不合适。”

    王德接过文案,开始在灯下审阅。

    原来是河南道青州刺史夏明的个人绩效考核结论。

    奏折表述,夏明在任上正事没干多少,一不修路,二不架桥;三不兴办教育,四步改良土壤环境。但对上级经常派下来的督运贡品的任务必定亲力亲为,尽心尽力。

    也就是说,他善于督办朝廷贡物,从来都是第一时间运到长安。这自然令上级十分满意。于是给他写评语时,在“无课农兴学之绩”后面加了一句,特别强调他“长于督运”。

    将其作为这次京察重点推荐给吏部,吏部侍郎徐磊对这些“优等”的评语,又重点推荐给李治审批。

    李治看到评语后,当然疑惑。

    王德看完,面色一沉,“陛下的疑惑,是不是这个刺史抓工作,没有抓住重点?”

    李治猛地起身,不喜反怒,“王公公,您说呢。难道一个刺史平时就关注朝廷贡物督运,那些主流主责的事,不去过问?这不是不干正事吗。”

    “农桑乃衣食之本,学校是风化之源,放着分内的事不干却长于督运,不就是擅长送贡品投机取巧这点本事吗?”

    李治气呼呼的大笔一挥,“宜黜降之。”

    徐磊面色蜡黄,急忙将下一份批件,递给李治。

    没等王德坐下来,李治忽然狼毫一掷,骂道,“这样的官员,怎么能给予好评呢?朕实在弄不懂。”

    王德颤巍巍地捡起狼毫笔,放在砚台的一端,抬手拿过奏折,低头审阅。

    这一个是河东道祁县主薄马晨翔的绩效考评结论。

    马晨翔任期到后,州府对他的考核评价是“能恢办商税”,“恢办”就是“征收督办”的意思。说白了就是收商税在行,是个行家里手,把过去没收上来的税也收了,增加了国库的收入。

    “陛下,老奴看来,马晨翔善于征管,堵塞漏洞,难道您不喜欢这样的胥吏。”

    “轻徭薄赋。先帝不是一直这样说吗。”

    李治看完奏折,气不打一处来,对着王德和徐磊,吹胡子瞪眼的嚷道,“收税原本有定额,朕本来就要轻徭薄赋,这个主薄竟然还以多收来邀功。殊不知税收上去了,百姓却受苦了,这不是拆我的台吗?”

    “加重老百姓的负担,这样的官员,能给个好评,就是乱弹琴。您们吏部,是如何把关的。”

    “徐侍郎,你说话。”

    徐磊噗通一声跪在地上,“陛下,臣有过错,以前也有这样的案例,我没有仔细甄别。”

    “起来!动不动就跪地叩头,我这么年轻,也不想让你们整日的叩头膜拜。”

    李治放缓口气,“眼下,中原多处受灾,尤其是并州祁县、文水、交城、太谷、秦城等地受灾严重。”

    “大灾之年,老百姓食不果腹,哪来的谷物缴税。回去,广而告之,任何州县,不得搞拉网式清查欠税。更不得突击检查,要求农户补税。往年陈欠,既往不咎。”

    吏部侍郎徐磊头上冒汗,口里一直嘀咕,“臣,失察。失察啊。我回去就办。”

    “回去好好把此类问题梳理一下,举一反三,看看,谁在加重农户的负担。朕,刚刚上任,帝国百事待举,可不要闹出匪患来。”

    “不管涉及到谁,给我查清楚,按律问罪。绝不姑息养奸。”

    “吆喝,吆喝。你们还真会演戏。”

    李治正要下令吏部侍郎移文以讯,房门,呼啦一声,被人推开。

    王辩杰手拿菜刀,看见堂案上堆着文书,厉声喊道,“这几个贼人,还在演戏。演,接着演。”

    吏部侍郎徐磊一见有外人闯入禁地,猛地从腰间拔出腰刀,声嘶力竭地叫道,“退后,都给我退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