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繁体

正文 第一百九十章 华山一夜

    前世。

    太祖曾经说过,团结所有能团结的力量,打击那些不可能团结在身边的敌人。

    华山玄真观的这些道人,大部分姓杜,都是皇族出身,其中有一位甚至是杜睿的亲叔叔,皇帝杜臻的同母兄弟,最小的弟弟。

    十几年前,宫变那一夜,这一位也受到了宫变的波及。

    他并非皇帝的打击对象,只是,他的身份太过尴尬,难免会受到皇帝的猜忌,所以,那一夜之后,当皇帝杜臻登上了皇位,父亲宣宗杜怀不得不变成太上皇退居深宫,他出了长安城,进入万年县的玄真观,在那里正式宣布出家,三个月后,他便成了华山玄真观的一份子,人称青叶道人。

    也有人称呼他,杜青叶。

    杜睿在人群中见了这青叶道人,对方对他的态度很疏离,比起其他道人来说,更和他保持距离。

    其实,他是不知道这位小叔的,聂远在一旁小声提醒了他。

    聂远也是玄真观出身的弟子,他的师傅未出家前也姓杜,所以,他对玄真观内的那些杜家人的来历一清二楚,随同杜睿上山的时候,也有小心翼翼地做着介绍。

    这些人,远离长安城的政治中心,然而,这种远离却并非真正出家四大皆空一般的远离,而是有着藕断丝连般的联系,他们依旧向长安城伸出了触角。

    万年县那座玄真观便是证据。

    若非对长安还抱着某种期待,又怎会在长安城外修建这么一座下院。

    大明宫的那一位对华山玄真观的态度非常清楚,一方面是需要,一方面却是提防。

    首先,杜氏皇族是一体,这江山必须姓杜,这一点,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双方都达成了共识,所以,当初天后临朝,河北叛乱,华山派也都站在了杜氏皇族这一边。

    同样的,朝廷对华山的态度和其他武林宗派又不同。

    不管是泰山玉皇顶还是武当,衡山派之类的宗门,朝廷采取的都是压制为主,唯有对华山派,采取的扶持态度,在华山方圆千里的地界,并无任何一个大的世家门阀存在,都是一些不入流的家族,而这些家族也都和华山派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华山县的县令虽然来自长安城,采取的却是无为而值得态度,一切政务和民事都交给了身为县丞的副手,而这位县丞出自本地,出身华山。

    之所以提防,这是因为那些道人并非真正的世外高人。

    这其中,有些道人是野心家,他们不甘被驱逐出权力中心,不甘于就这样再山上渡过一生,他们有着自己的政治述求,最重要的是,他们为此做了一些什么。

    这些行为有一些对大明宫的当权者是有害的。

    历史上,曾经有华山玄真观的道人和某些世家门阀勾连,通过一些世家门阀和江湖帮派的联盟,在他们的支持下想要反动政变,返回大明宫。

    那还是高宗朝的事情。

    那一位道人是高宗的兄长,曾经的魏王杜泰,当初被太宗称之为最像自己的皇子。

    这位皇子不知道因为什么得罪了太宗,被太宗勒令出家,不得不在壮年的时候批发入山,进入华山玄真观当了道人,太宗在圣旨中明白无误地要让他静思己过,清心寡欲。

    在太宗驾崩之前,这一位一直呆在莲花峰上,不出玄真观半步。

    太宗驾崩后没多久,已经成为宗师级武者的他也就下了华山,云游天下,三年后,来到了长安城外,成为了玄真下院的院主。

    对于这个兄长,高宗的态度很微妙。

    小时候,他经常跟在这个兄长的背后玩闹,当初,他性格孱弱,身体也不算好,经常会被其他那些兄弟无视或者欺负,唯有这位兄长从未那样做,而是站在他这一边,每一次都会替他出头。

    对此,高宗记在心中。

    他是一个多情多义的人,若不然,天后也不会有着出头的机会。

    天后真正确定了自己的地位,便是因为这件事。

    当时,她和伪装后进入朝堂的杜唐一起,在最关键的时刻,阻止了杜泰的叛乱,保住了高宗的皇位。

    这件事在史书上只是寥寥几笔,看上去很是平常,实际上,那场政变非常惊险,只差一步便能成功。

    有着这些前尘往事,大明宫对华山派的态度变成这样也就不足为奇。

    杜睿自己心里清楚,他其实是被排斥在皇权继承人之外的,不怕他现在被封王,如果真的有意让他继承皇位,也就不会让他在这个年龄出镇邯郸,担任什么靖边军节度使。

    看上去,能够出镇一方,掌握军权。

    退可以割据一方,进可以逐鹿天下!

    只是,这不过是看上去很美的海市唇楼……如果,他真的是那个才摆脱痴呆状况的小皇子的话,此去河北,要想让那一群骄兵悍将听从自己的号令,不过是痴人说梦。

    此行,绝对不平安!

    哪怕身为皇子,也有可能会丢了老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