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繁体

第556章 生财有大道

    《生财有大道》!

    题出《大学·传》十章: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

    能记住经书上的上下文,这没什么。

    徐鹤立刻回忆这段话在《四书章句集注》例的注解。

    吕氏曰:“国无游民,则生者众矣;朝无幸位,则食者寡矣;不夺农时,则为之者疾矣;量入为出,则用之舒矣。”

    甭管什么学,到了考试那就是朱圣人的主场。

    其他人统统闪开。

    人家的《四书章句集注》那就是考试的专用附加阅读。

    所有人都要围绕着朱圣人的点评来回答试卷。

    那么问题来了,朱圣人为什么会引用《吕氏春秋》这段话呢?

    因为虽然圣人之言,微言大义,但太过简单。

    吕氏虽不是儒生,但这段话用来解释和丰富《大学》里的这段话还是很有说服力的,也符合儒家的基本价值观。

    就比如食之者寡这四个字。

    《大学》中没有交待主语。

    到底是让谁吃的少些,或者说,攫取社会资源要少些。

    《吕氏春秋》给出了答案:“朝无幸位,则食者寡也!”

    朝廷里别特么是人是鬼都当官,留下干实事的官员,把那些幸进之徒统统扫地出门,那占用国家资源的人自然少了,贪墨的事情也会随之减少。

    从这点看出,用《吕氏》解释《大学》这一段,朱熹还是很了不起的,最少你不得不承认,人家读书是真多,引经据典,完美契合原文,这种水平99.99%的读书人都做不到。

    圣人就是圣人。

    虽然他也有时代的局限。

    想到这,徐鹤对于这篇文章应该怎么写,已经有了大概的思路。

    首先,《大学》的这段话有个前提,就是针对国家而言,而且是有土地有民众的国家而言。

    并不是解决普通老百姓摆个摊儿如何发财的问题。

    徐鹤在稿纸上写道:“此因有图有财而言,以明足国之道在乎务本而节用,非必外本内末而后财可聚也!”

    一句话,点名文章的骨架。

    什么意思呢?

    说白了,也很简单。

    首先,徐鹤是提醒自己,文章针对的问题是国家的财税问题,不是普通的经济问题,其次,想要让国家富足起来,就要务本而节用。

    什么意思,本是什么?

    本是一个国家富足的根本,在如今这个小农经济的时代,什么是本,无需多言。

    解释一下,这句话其实就是开源节流嘛!

    《吕氏春秋》已经给出了解释:“不夺农时,则为之疾矣!”

    最后一句就是徐鹤站在吴兴邦的角度看待一个国家的财税问题。

    阁臣都是管理大政方针的,一个县多了那俩三瓜两枣,不是阁臣该关心的问题。

    所以,朝廷的施政者不要【外本内末】,不重视根本问题,而关注细枝末节那可不行。

    经过大伯的点拨,一路上徐鹤都在思考这个问题。

    拿到卷子,想清楚了解题思路,那接下来无非是在骨架上添加血肉而已。

    以徐鹤一天刷文十篇的能力,这都是小意思啊。

    只见他将稿纸一铺,下笔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