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繁体

第二百三十五章 乱军

    “那刘宇品级被削,人应该仍旧在大同。”张彩沉声说道,“如果能与那刘宇取得联系,说不定大同局势将有一丝转机。”

    “刘宇?”曹元面露为难之色,“就算此人还在大同,想必此刻也是深陷险境,任何能与刘宇取得联系?”

    “明着来,用圣旨传唤即可。”张彩说道。

    “那只会得到一个傻子。”焦芳出声打断道,“云中伯心狠手辣,诸位想必是轻瞧了他,此子将是大明最大的祸患。”

    此刻,焦芳再次想起了被秦墨支配的恐惧。

    在这天子脚下,他竟是能随意的对自己的性命造成威胁,似乎并不在意自己的死活。还有那等手段,明明就是火器。

    不用装火药的小巧枪支?还能连发?

    倘若秦墨已经能批量化制造那样的火器,将来又会成长到一种何其恐怖的模样?

    焦芳仍旧记得张彩说过的一个数字,六万。

    这是大同兵马的人数,也是秦墨眼下能控制的人数。六万兵马,无论放在哪里都算是一支不容小觑的军队了。

    更何况还有秦墨那身造枪械的本事,一旦全体都装备上如此精良的火器。

    想到这,焦芳倒吸了一口凉气,根本不敢想以后会怎么样。但很快他又为自己这个可笑的念头而感到荒唐至极,怎么可能批量生产?

    如果能批量生产,他秦墨为何不早些动手?想必秦墨手中的火器只是少量的精品,问世有着一定的难度。

    因为数量有限的缘故,而只能优先提供给身为掌权者的秦墨把玩使用。

    言语不过数息,焦芳已经在脑海里完整推理了事情的来龙去脉与利害关系,更加发觉自己那个念头话不切实际。

    “心狠手辣?”张彩面露不悦之色,“说到底,他云中伯不过是个臣子,在大同那等地方他如何能造反成功?”

    “前有鞑靼后有宣府、雁门关。他是困在大同的王八,只能守着那城池。什么造反?天时地利人和他哪一样都不占,造反就是笑话。”

    “等到朝廷各地平乱之后,自是会抽出手来收拾这个云中伯。”

    闻言,饶是焦芳也是默然,并没有什么话可以再说了。

    京城,东城。

    前朝首辅李东阳府上显得冷清,以往门庭若市的景象早已成为了过去。这位内阁的前首辅,成为了天下士大夫的笑话。

    内阁集体请辞,只有李东阳被留下了。

    谢迁与刘健面对着处事圆滑的老友也是忍不住出言讥讽,直言李东阳是刘瑾的狗,宁愿苟且偷生也不愿意放弃手中的官位。

    贪图名利,不惜名节。

    也正是因为李东阳身为内阁首辅,却在如此大的动荡中独善其身,让当初一起弹劾刘瑾的文官痛恨至极。

    而刘瑾也不喜欢李东阳,只是觉得李东阳是个做实事的,加上其处事不争做事圆滑且喜欢留有余地,从而并没有将其赶走。

    在内阁三人提交辞呈的时候,刘瑾单独将其留下了。

    人是留下了,但是名声也臭了。攀附刘瑾的文官不可能去巴结坐冷板凳的李东阳,而那批丢官的文官更不能和李东阳有任何交集。

    如此一来,李府就变成了如今这副门可罗雀的景象。

    原本当朝为首辅之时,李东阳就是低调之人,为人幽默好笑话。如今落了个天下骂名,倒是显得沉默了许多。

    每日上朝如同凋塑,到点回府,丝毫也不耽误。面对刘瑾递过来的处理意见,一律是闭着眼睛批复。

    整个人像是麻木了似的,根本没有任何生气。

    只有回到了府上,走入了书房,坐在他那个每日上朝前都会独自待一会的座位上才能得到片刻的放松。

    天色微暗,回到书房里的李东阳长长的叹了一口气。

    昏暗的书房里,蓦的传来了一道年轻的声音,是个青年人。

    “父亲可为天下动乱而忧心?”

    说话的是李东阳的继子,他的两个儿子悉数过世,白发人送黑发人的痛楚也承受了两次,前后不过六年。

    而这个说话的青年正是他的继子,小阁老李兆蕃。

    只是这个小阁老早已风光不再,此一时彼一时,如今李东阳落入如此境地,李兆蕃的日子也不怎么好过。

    好在此人心性不错,也正是因为如此才被李东阳看中选为了继子。而李兆蕃的生父是李东阳的四弟,弘治十一年就死了。

    算起来,李家的灾祸似乎与这国运相连,总是走下坡路。

    “天下动乱,无需忧心。”李东阳又叹了一口气,声音低沉的说道,“如今权宦当道,那远在大同的云中伯才是天下大患。”

    “父亲此话何解?”李兆蕃又问道。

    “大同这个位置实在太特殊了,乃至大明边防重中之重。也正是因为如此,大同素养重兵,修筑高墙。”

    李东阳缓缓说道,目光看向坐在暗处的李兆蕃。

    “你可知朝廷为何屡屡派遣大将修筑大同?”

    “因为大同乃是九镇之首,若是大同失守,鞑靼将直入中原腹地?”李兆蕃试探性的问道,“父亲,孩儿所言可对?”

    “在理,却也没说全。”李东阳摇摇头,苍老的面颊微微鼓起,“这也不怪你,你没去过大明边城,对那里知之甚少。”

    “洪武年间,魏国公徐达修筑大同城墙,分别增建城楼,月楼、箭楼、望楼、角楼。景泰年间,巡抚于大同府城北面建了操场城,名曰北关。”

    “再后来,东小城与南小城也有了。此为北魏之都,代国留都,辽、金、元三朝陪都。”

    李东阳的声音很迟缓,语气也是不紧不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