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繁体

第112章 后记

    写这部《古村振兴》,是有一定的原因。

    本人所在的县城,是“一座没有围墙的博物馆”,古村林立,文化底蕴深厚,这些古村,包含明朝古建筑1000栋,清朝古建筑10000栋。

    全县有1个中国传统村落和1个省级传统村落,数量居全省第一。

    全县有10处“国字号”文物单位,1个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

    到过这里的人,都会被古村散发的持久魅力所感染,所陶醉。

    自从加入县民俗文化挖掘保护协会以后,我的足迹开始踏遍脚下这片古老的土地。

    在参与全县宗祠调查的过程中,我第一次见到了部分散落在全县各地的古村:破败不堪,毫无生机,人气不足......

    历史与现实在那一刻,给了我更多的对比思考。

    翻开一本本家谱,我发现了更多的信息。

    几百年甚至千年前,这些古村人丁兴旺,人才辈出,因为古村这些气势恢宏的古建筑后面,必然是有人物诞生:进士、举人、高官、商人等。

    那些标有“大夫第”、“进士第”、“冬官第”、“司农第”、“总宪第”、“中宪第”的古建筑,一定不是白丁之家。

    还有那些高大耸立的门楼、贞洁牌坊、古巷、古街、古庙、古祠、古井、古书院等,无一不在昭示着古村曾经的辉煌。

    据县志介绍,历史以来,这些古村共培养了70多位进士,古村还走出了在全国各地开设“书肆”的书商,他们为传播人类文明做出了贡献,该县在明清时期曾经是全省刻书中心。

    但是,历经岁月风雨的洗礼,一些古村开始在衰败甚至消失。

    那些只剩不到十分之一的破墙,只有几根腐烂的木柱在支撑,摇摇欲坠。

    那些被破坏的门楣、石磉、门楼等,散乱一地。

    那些被风雨吹打跌落一地的明清石砖和瓦片,让人不禁痛心万分。

    ......

    有村民把“进士第”的匾额裁掉一半,当作窗户“玻璃”,挡风遮雨。

    有村民把“解元”的匾额取下来,当作猪圈门。

    有村民把那些旗杆石,搬进自家小院,当垫脚石。

    有村民把古代书院的题字石匾,扔进了村里池塘

    ......

    看到这些,只觉得古村在流泪,这些老祖宗曾经留下的宝贵财富,因为无知和贪婪,被无情地破坏了。

    部分古村,也曾经经历了革命年代,留下了众多的革命故事,红色资源丰富。

    忘记历史就等于背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