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繁体

106、106

    汝宁的变化并不是突然之间改变的。

    但在百姓眼中,似乎就是一夜之间改变了。

    最开始的时候,不过是进城的农户在与人闲谈时说起来当兵的帮他们干农活。

    这是个新鲜事,原先汝宁也是有兵的,朝廷的兵,他们都是大老爷,脾气暴躁,总是成群结队,没人敢招惹他们,他们去酒楼吃饭,掌柜的也不敢收他们的钱,世道越乱,他们就越是肆无忌惮。

    百姓们不懂其中的缘由,也不知道为什么当兵以前的老实人当兵以后会变成那副模样。

    但他们对兵的畏惧已经刻在了骨血里,父母告诉子女,慢慢的,他们虽然知道兵是在保护汝宁,可是比起敬畏,他们更多的是恐惧和嫌恶。

    但是农户嘴里的兵和他们知道的完全不同。

    他们乐而不疲的询问着关于那群兵的事,与其说是关心,不如说是见到少数事物的好奇。

    “还帮我们种了红薯和土豆。”这是农户们最得意的事了,“已经出苗了,种子还是他们带来的,到了秋收他们还来帮忙,说是走的时候还要把犁和锄头留给我们。”

    慢慢的,百姓对这些兵更加好奇,终于有一天,兵进城了。

    不过并不是整支军队,也没有大张旗鼓,兵们穿着统一的制服,却各自钻进到不同的摊贩和酒楼里面,他们谈话时的声音很大,并不避讳任何人。

    他们谈论着上一次战役,也谈论当兵以前的往事,叙述老家的惨状。

    旁边胆战心惊的百姓听着听着,觉得这些人似乎没有自己想象中的那么恐怖。

    等他们离开的时候,付清了自己的消费的钱。

    接下来的大半个月,都有少数的兵进城,人们从一开始的惊讶好奇,慢慢习以为常。

    终于,有人敢跟当兵的搭话了。

    商户们也对这群消费者无微不至,毕竟兵都很少出军营,他们的生活没什么要开销的地方,又存下了不少军饷,当他们走出军营,所能带来的利益是巨大的。

    汝宁在慢慢改变。

    他们有时候还会在路边和之前说过话的士兵打招呼。

    越来越多的士兵走进汝宁,人们看见这群穿着一样衣服的人终于平静了,他们不会再用看恶鬼一般的眼神看着这些兵,也不会瑟瑟发抖,更不会慌忙逃窜。

    越来越多的街头宣讲开始了。

    当兵的会沾上临时搭建的讲台,讲许多事,讲自己是怎么到南菩萨治下的,怎么当的兵,在军营里要做些什么,他们不是文人,不会引经据典,也不会说什么高深的话,相反,他们说的都是大白话。

    但百姓们爱听,他们大多数一辈子都没出过汝宁,对外面的世界所知甚少,他们充满了好奇,聆听着士兵们的宣讲。

    有时候当兵的会拉着正在聆听的百姓上台,人们是内敛的,不愿意在大庭广众之下谈论自己的事。

    可当兵的习惯了军营里的生活,一旦有人上台,他们就会鼓掌,烘托气氛,支持对方。

    第一个人张嘴了,接下来张嘴的人会变得更多。

    甚至有人为了享受被许多人注视的目光而主动要求上台。

    汝宁变得不同了。

    而这只花了不到三个月的时间。

    当兵的融入的汝宁,也给汝宁带来了新的风气。

    现在的汝宁几乎人人都在谈论着林渊,谈论着南菩萨,谈论着泰州和高邮。

    他们从当兵的嘴里构建了一个天堂般的高邮,于是他们会不由自主的开始幻想,汝宁会不会成为下一个高邮。

    不会有总是找麻烦的小吏,各种莫名其妙的税款。

    也不会有仗势欺人的大户人家,他们只要好好干活就能过好日子。

    在汝宁变化的时候,林渊也正在和陈柏松谈论着别的事。

    “我想在汝宁实行一夫一妻制。”林渊对陈柏松说。

    陈柏松莫名其妙:“不是一直如此吗?”

    林渊:“……”

    他好像忘了一点,古代朝代中,除了清朝以外都是一夫一妻多妾制,他解释道:“不能有妾,无论是当官的还是乡绅商户,都不能有。”

    就在林渊以为陈柏松会质疑的时候,陈柏松却很迅速的点头:“行。”

    林渊:“我是觉得……等等,你说行?”

    陈柏松奇怪的看着林渊:“少爷想做的事,有没做成的吗?”

    言下之意是林渊决定的事,即便有人反对,林渊也会继续做下去。

    林渊哭笑不得:“你还挺有道理的。”

    林渊表情一变,认真道:“女人太少了,以前高邮泰州不变,是因为那时候的我还不具备这种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