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繁体

第145章 谋夺权力

    谁当官不想争权夺利,不想提拔自己的人,扩大自己的势力。

    如果那收回的七座城池全都由李不凡说了算,那他们这些郡守、郡丞、郡尉和监御史就可以回家种番薯了,当这官还有什么搞头。

    郡守上官弘毅看着下方侃侃而谈的众同僚,心里不由的骂道:“一个个属狗的,有利益就上,有困难就推,总想分一杯羹。”

    “土匪打过来时,咋不见你们这么猴急呢,吐蕃占领时咋不见你们去请命呢。”但还是一脸平静地道:“不知诸位有何良策?”

    商朝实行的是察举制和科举制度并存的两种选官制度。

    察举制主要是依靠中央的三公九卿、郡守、列侯以及地方上的高级官员,从平民或低级官吏当中按照一定的标准选拔出道德、品行、才能方面符合朝廷需要的人才,入朝为官。

    “选”的对象为没有官职的读书人,“拔”的对象是下级官吏。

    按规定,他们都必须是品德高尚、学识才干出众的人。由下而上推举官吏的办法,但在实际操作中,往往成了士族、王公贵族染指权力的方式。

    而科举考试,却成为了打压士族、王公贵族的有效形式,通过科举,可以让一些有才能的贫困子弟脱颖而出,占据一定的职位。

    而科举考试共分为童试——乡试——会试——殿试四级,每三年举行一次科举考试。

    院试未考中前叫“童生”“童子”。

    考中后称“生员”“秀才”。

    乡试每三年考一次,参考者秀才,及格者称举人,第一名称解元。考期在八月,故又称“秋闱”。

    会试是在乡试的基础上开展的,时间是在乡试的第二年春天,地点在汴梁城翰林院,考中后称“贡士”,第一名叫“会元”。

    殿试由皇帝主持考试,考中了就叫进士,只有贡士才有参考资格。

    殿试分三甲录取。一甲赐进士及第,二甲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殿试第一名叫状元,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探花。

    “现在离三年一度的秋闱还有八个月呢,等科举选拔出来,黄花菜都凉了。举贤不避亲么,我看不如由在座的诸位共同向朝廷举荐得了。”关麒麟一脸狡黠地道。

    “是啊,等科举选拔,怕是来不及了,民生政务耽误不得啊,还是由在座的诸位共同举荐吧,”步俊鹏也赞同道。

    “不就是想扩大自己的势力,分一杯羹么,还说的那么冠冕堂皇,为了民生政务,真是恬不知耻。”

    他们心里的小九九,上官弘毅清楚明白得很,但涉及到民生政务,不解决又不行,赶忙给主簿周文轩递了一个眼色。

    周文轩本是一个没落的秀才,屡试不中,本想回乡做点小买卖,了此残生。

    但幸被上官弘毅发现其才,推举为文书,一步步爬到了现如今的郡守主簿的位置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