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繁体

第36章 举贤不避亲

    公元373年,桓温带兵入朝,理由是拜谒皇陵。当初三请五请都不来,这次突然就来了,于是,满大街都谣传,说是来杀谢安和王坦之的。

    朝廷没办法,就派王坦之和谢安领着百官去新亭迎接。等见到桓温,所有人都惊慌失措,唯独谢安气定神闲。落座之后,看到围帐后边埋伏了刀斧手,谢安直接戳破:“我听说品德高尚的君王,只要守护好边境就行了,哪会把兵留在家里。”桓温不好意思,勉强解释一句:“身边也不能不小心啊!”随后撤掉了刀斧手。

    跟谢安玩清谈,桓温实在不是对手,就转移话题,以皇宫暴乱为借口收拾了几个小官,危机就算过去了。没过几天,桓温病倒了,只好回去养病。

    这人都病了,还不忘伸手向朝廷要“加九锡”,桓温上了奏表。可这次主事的是谢安,会弯弯绕。拿到奏表,谢安很干脆:同意!只是这奏表谁写的,太乱,还有错别字。这样,我受点累,帮你修改,改好了就执行。

    再看谢安这动作,改了十多天,桓温都死了,奏表还没改好,服不服!

    公元373年,桓温病逝,南郡公爵位则由幼子桓玄袭封,兵权交给了弟弟桓冲。朝廷也没亏待桓温,给了一堆赏赐。

    拖死了桓温,谢安首功,加封。桓冲虽然手握兵权,但没野心,有忠心,很配合谢安。至此,“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中的谢安,成了真正的实权派。

    公元375年,小皇帝司马曜大婚。第二年,崇德太后褚蒜子就还政给司马曜,皇帝可以亲政了。

    皇帝亲政,最高兴的是谢安。这几年手里有权,但不敢用,皇帝不拿事,怕出乱子。谢安效仿王导,以无事换太平。可天下无事,心里却有事,而且还是大事。幸亏谢安沉稳,摁了这么久。

    皇上亲政,心事就不用再摁,但谢安谨慎,解决心事之前得投石问路,看看各方面的反应。于是谢安上表,推荐皇上的老丈人去出镇,去的还是边防重镇,是桓冲的地盘。

    桓冲很慷慨,愿意让出,以国事为重,桓冲信任谢安。皇上也同意,唯独皇上的老丈人不同意。老头挺逗,除了爱喝两口,没别的爱好,更不愿搅和朝廷的事。知道这是边防重镇,不愿去,也不愿待在朝廷。就找个既安全又舒适的地方,这回老头乐意,美滋滋的出镇喝小酒去了。

    这石头扔的,没一点水花,谢安很满意。谢安防的是桓冲,尽管桓冲很忠心,不像当年的桓温,但兵权握在一家手里,始终不安全,还得再起一家,制衡一下。

    当年司马昱找了殷浩,戏演砸了。可谢安不是司马昱,无论智商还是眼光,都不是一个级别。等荐表递上去,一片哗然,连小皇帝都有点吃惊。荐的不是别人,是谢安的亲侄子谢玄。

    谢玄在荆州做幕僚,帮忙镇守荆州,没出去打过仗。尽管桓温很欣赏,但出征都不带他,所以谢玄一直没有露头的机会,在众人眼里,看不出有啥能耐。可谢安举贤不避亲,认准了这个侄子。也不解释,朝廷里一群近视眼,根本不会看人。

    谢安是家族子弟的老师,对每个子弟都很了解。谢玄是子弟中的佼佼者,不但聪慧过人,善于理解,而且有魄力,有主见,很得谢安器重。谢安提问,唯独谢玄敢回答,对错不重要,关键是敢想敢说。

    谢安倾囊传授,毫无保留,唯独三十六计最后一招没教。谢安认为,孩子小,不适合学这招。所以谢玄浑身的本事,就不会“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