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繁体

第45章 开国皇帝十五岁

    吞并西燕,后燕的地盘更大了,慕容垂也更知足了,快七十岁的老人,早就没了乾坤之志,雄霸之心。该改的都改了,唯独这火爆脾气没改。戎马一生,英雄暮年,就剩下这一点本色,不能改,也没法改。

    有了这点本色,慕容垂的心里就不舒服,要去收拾北魏。原因是北魏忘恩负义,后燕是北魏的恩人,救命之恩。北魏能立足,后燕没少出力,可北魏不记前恩,竟然帮西燕对付慕容垂,这事搁谁受得了。

    慕容垂一生命运多舛,屈委存身,肚里能容海量,绝不会轻易冲动。要收拾北魏,这忘恩负义只是借口,根本原因是有一群无能的儿子,得帮他们除掉北魏这个隐患。还是那句话:“这问题不能留给子孙,我再老也得亲自解决。”

    可惜这次,慕容垂是真的老了。自古“长江后浪推前浪”,当年谢玄一浪下去,桓冲憋屈死了。这次,北魏的拓跋珪也只掀起一浪,就送走了慕容垂,伤心死的。

    北魏的前身是代国,为了躲避中原乱局,远遁蒙古。代国也曾是蒙古草原上的“一哥”,兵强马壮,铁骑纵横。但代国并不好战,别看牛刀磨的锃亮,却经常干些杀鸡的活。老祖宗拓跋力微说过:“打仗不划算!”

    可到了北魏开国皇帝拓跋珪这里,忠告不管用了,倒不是拓跋珪叛逆,而是不知道这句遗训。

    拓跋珪是个遗腹子,老爸前脚死,他后脚出生,老爸也没机会告诉他,家族古训就这样断了根。等到五六岁,又亲眼看到代国被灭国,估计就算知道古训,也不会再相信。

    按苻坚的玩法,灭国皇族都得去长安享福,拓跋珪是拓跋什翼健的嫡孙,属于皇族中的亲贵,又是唯一存活的皇族代表,更应该去长安。

    这流程没问题,操作了十几年,长安城扎堆住着好几个灭国皇族。可这次出问题了,跟流程无关,纯粹是智商问题,因为代国降臣里出了个诡才,苻坚被套路了。

    代国旧臣燕凤去找苻坚:“代国偏远,人心未服,容易引起骚乱,不如让刘库仁和刘卫辰各管一半。这俩人都有勇力,又是世仇,既能镇服百姓,又能互相牵制。拓跋珪年龄太小,可留在云中郡,以宽慰百姓之心,回头给洗洗脑,将来也能帮秦王管理代国。”

    这话句句在理,毫无破绽,可里边确实有坑,坑完还让人察觉不到的坑。自古有个不成文的规律:如果没有合适人选,谁出主意谁实施。

    于是苻坚派燕凤去给拓跋珪洗脑,可燕凤不尊儒学,是个杂家。既通经史,又习阴阳,更擅长谶纬之学。当初志向不在官场,而是想成为方士。

    由于名气太大,被拓跋什翼健看上了。派人去请,几波人都没请到。拓跋什翼健恼了,重兵包围燕凤居住的代郡,就留一句话:“燕凤不来就屠城。”

    城里百姓慌了,城外是鲜卑人,不爱开玩笑。于是死拉硬拽的抬着燕凤去见拓跋什翼健。这次派燕凤去给拓跋珪洗脑,人选明显不对。拓跋珪没被洗脑,洗成了霸主。

    但通向霸主的路不好走,比唐僧取经还坎坷。自古英雄多炼狱,拓跋珪从五六岁就开始进入炼狱。返乡后,拓跋珪住在刘库仁部,由母亲贺氏陪伴照顾。

    刘库仁是代国旧将,对拓跋珪很好,百姓也很拥戴这位少主,可刘库仁的儿子不拥戴。刘库仁死后,儿子刘显掌权。眼看拓跋珪渐渐长大,又很得人心,由忌生恨,想干掉拓跋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