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繁体

第91章 老头不好惹

    萧梁开国,跟萧道成和萧鸾一样,接手个烂摊子。此时,萧衍38岁,正当壮年,很想有一番作为。于是,总结前朝教训,开创治国新法。

    首先,倡导勤俭持家。萧衍亲自带头,吃的最差,干的最累,穿的最简。对百姓也很宽容,劝返流民归乡,减免三年租税。不愿回去,就地上户口、分地。

    开辟良田,分配荒地,百姓可以创收,官府可以屯田,都是好政策。为了做到更好,鼓励大家提意见。为此,专门搞了两个木箱,一个叫“谤木函”,另一个叫“肺石函”。

    “谤木函”是意见箱,对政策有什么意见或建议,就写纸上,扔进箱子。“肺石函”是诉讼箱,对判决、处理等问题,觉得不公,写纸上,扔进箱子。

    提意见、诉委屈,都是好事,可当官的得有能耐处理才行。南朝打刘裕起,就开始重用寒士,可穷人读书的不多,当官都是半桶水,能耐有限,咋看都不太合适。

    于是,政策又开始倾向士族大户,采用政绩考核,慢慢替换。为了权力均衡,开设了“五经馆”,专门培养寒士。并且下诏:哪怕放羊的,砍柴的,要饭的,只要能考中,就重用,任何环节都不准阻拦。

    想重用豪族,政策上就得偏袒,特别是量刑上,最明显。这样对比,就有人提了意见:政府出面偏袒,明显不合道义,这哪行。时间久了,很容易出问题,得改!

    意见很好,萧衍赶紧修订法律,剔除弊端,放宽尺度,皆大欢喜。事实证明,尺度越宽,百姓越自觉,没紧箍咒,谁还去挣扎,除非那些有心机的人故意带偏百姓。

    所以,《道德经》第三章讲的很好:“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当然,萧衍学佛,对道家学问不怎么上心,可治国这一套都是道家的学问。估计这能耐是老天给的,没办法。

    但老天给你点本事,还得给你点苦吃。眼看着萧衍的政策挺好,可运作起来需要时间,跟元恪扩建洛阳一样,没个三五年根本看不出效果。

    可老天偏偏使个绊子,送点黄莲。还不自己送,派北魏送。公元502年,萧衍建立南梁,公元503年,北魏就送黄莲,而且送两个。

    北魏派出两路大军,一路轰炸义阳,主帅元英。一路轰炸钟离,主帅元澄。俩人都是元恪的皇爷爷,也都是老狐狸。萧宝寅自筹兵马,配合元澄。

    元澄打的挺顺,上手就占了钟离周边八个城池。萧衍急了,赶紧派援兵。可根本没法靠近钟离,大老远就被拦截。试着冲了几次,都被踹了回来。

    没办法,派个小分队去劫粮草,砸了元澄饭碗,逼着元澄喊暂停,缓了几个月再攻。就这空档,让钟离有了喘息机会,硬是扛住了炮轰。

    援军也没闲着,正面解救不行,来个“围魏救赵”,去打寿春。寿春是元澄的老巢,先前是王肃,没几天病死了,过户给了元澄。

    元澄上了前线,能打的都带去当炮灰,没人看家,就派老婆守城。

    梁军大意了,欺负女人守城,派个偏将去应付。城墙爬了一半,萧宝寅就来解救,里外一夹,梁军成了汉堡中的鸡腿,任人揉搓。寿春也没攻下,挨顿揍跑了。

    幸运的是,钟离挺顽强,扛到了第二年春天。江南雨季,淮河大水,元澄再猛,也不敢跟龙王爷斗,只好撤兵,钟离算是守住了。

    义阳就没这么幸运,河沟太小,龙王爷帮不上忙。但守城的是蔡道恭,智勇双全,很会打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