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繁体

第21章 周年与青铜


    一般的造船用的木料至少要阴干一年,有的大型船只的木料得阴干三年以上。

    因为直接暴晒的话木料容易开裂,而新鲜木料直接造船会因为木料的收缩导致船体进水而倾覆。

    所以为什么在古代一些密度大、性能好的木材会那么备受青睐,比如康熙时期太和殿失火,全国愣是找不到尺寸合适的金丝楠木,直接导致太和殿的面积缩小了一半。

    我们现在看到的故宫太和殿其实是缩水版的。

    就这些料子都还是从四川深山老林里运出来,然后沿着长江、大运河一路千辛万苦飘到的北京。

    所以大家好奇的为什么长江里经常会出土阴沉木就是这个原因。

    扯远了,收集了足够多的木材后鲁斌顺势在旁边的山崖下开始掏洞,计划直接掏一个仓库出来储存木料。

    虽然这面崖壁是砂土结构,可是越往里面越难挖,挖出来的石头越来越大,光靠铁棍和用临时削的木铲太费力了。

    不得不停手准备铲子和锄头的冶炼了,前面交代过仓库里有几块紫铜皮和锡锭。条件都具备直接可以开干。

    因为是包裹船底的材料,所以这些紫铜皮都被轧得很薄,直接用剪刀剪成碎屑后,混合了百分之二十五的锡屑放进坩埚里。

    然后用陶土做了两个浇铸的泥模,其实就是把木铲和木锄头按压在泥砖上形成凹面。

    点燃炭盆里的木炭,和之前熔铅一样用中层的炭火加热坩埚,随着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紫铜和锡慢慢熔合不分彼此。

    待到坩埚里的铜水可以轻轻晃动时,用钳子夹起坩埚小心地把铜水倒入模具中。待到表面颜色变暗,直接浇水冷却。

    等到完全冷却后脱模,就得到了两把粗糙的毛胚,但是鲁斌并不打算将就使用,拿起钳子夹起铲子胚放进炭火中继续加热,直到通红后拿出来用锤子开始锻打。

    锻铸结合并不是为了祛除杂质而是为了塑形,配合着锤子和木工凿,慢慢给铲子面敲成弧形,并且在尾部卷了一圈圆边,用来镶嵌木把儿。

    锄头也是一样的操作,来回加热给锄头尾部凿出一个圆孔。

    看着两件崭新的泛着金光的青铜器,鲁斌觉得再多的汗水都是值得的。(青铜器就是金色,生锈的才是绿色)

    马不停蹄给铲子和锄头装上木柄,心中万分感慨:

    “终于迈入青铜时代了,得亏是有现成的锡锭,不然光紫铜1000多度的熔点也够呛的,古人是如何发现锡可以降低纯铜的熔点的?”

    “还有就是幸好是船上用的紫铜皮,不然给我黄铜我也祛除不了里面的锌…”

    ……

    ……

    ———————————————

    (呃,我并不觉得鲁斌做出青铜器很匪夷所思,这就像拿着微积分去解高中数学,和从无到有完全不是一个概念,毕竟在野外矿石的开采提纯、铁钳、铁凿、铁锤这些工具都是不具备的,如果一个古代文明已经具备了这些条件,那还会倒回去玩青铜工具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