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繁体

第111章 美人如花隔云端

    蔡鼎读过博士搞过科研,对于捕捉灵感有充足的经验。

    刹那之间他凝神屏气忘我忘身,要让意识深处的那一丝火花清晰闪现。

    凭着异能者的微妙直觉,他预判出水面下绝对是一条“大鱼”!

    毫无疑问这是一个量化模型。虽然简洁,却完善而精妙。绝非只是粗糙的概念性事物!

    在他强大的自控力下,一切杂念、感知全部消隐。意境中就象天刚破晓的一刹那间。灿灿金乌即将腾空而起照亮天地。

    禅宗偈语有云:夜半正晓,天明不露。

    又云:一念不生全体现,六根才动被云遮。

    前者是讲认识论中的辩证法。在一片漆黑中更能看清明亮的“道体”。天亮后天地一片光明,在这个背景下反而不容易将“道”辨识清楚。

    后者是说人的主观意念和器官感知都会障碍对道的认知。

    只有维持住空明如镜、觉知力清清朗朗,但什么念头都没有生起、一切器官感知都不起作用的状态,才能与“道”感通。

    蔡鼎对于禅宗不熟。但他自己并不缺乏相似的经验。在一片混沌中一旦得到机缘触发,灵感就会象黑夜中的闪电一样划过。

    反之一旦能用逻辑将某个东西整理得清晰井然,非逻辑的灵感反而很难闪现!就象大白天很难看清萤火虫的光亮!

    蔡鼎正是在非常放松的状态下,被偶然的意念触发灵感。正所谓“有意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

    然而灵感这东西来得快去得快。要是不能及时抓住,再去寻觅时就象大海捞针。因此在关键的一刹那间绝对轻忽不得!

    借助经验和本能,蔡鼎迅速截断思绪、遮断器官感知。进入一种微妙的“凡夫定”状态。

    对于普通人而言,灵感不是没有,只不过由于定力不足很难捕捉。

    大科学家和大艺术家的共同特点,就是能迅速进入一种忘我忘身的状态,随时随地都可以抛开外在事物,让精神凝聚在某个灵感上面。

    按佛教的观点,这其实就是一种禅定境界。只不过是属于比较浅层的凡夫定!

    所谓“一切圣贤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意思就是说一切世间成就都以心缘一境的专注力为基础。心缘一境也就是禅定。

    这种定境只有深浅之别,没有性质差异。定力或者专注力可以通过修习得到提升,因此这是一种“有为法”。

    各家各派的根本差异出在对于“道”或者“终极真理”的认识不同。

    而道或者真理是一个永恒不变的特殊事物。

    凡夫悟道之前它就在那里,不动不摇。凡夫悟道之后,道也没有增减变化。因此它属于“无为法”范畴。

    无为法这东西过于高深,蔡鼎还掌握不了。但身为科学家,蔡鼎的专注力本就十分强大。精神力提升后更是将定力提升到了“欲界定”以上的水准。

    因此他的自我调整极其完美,一丝一毫的时间都没有浪费。刹那之间就做足了捕捉灵感的一切准备。

    在他的意境上,就象黎明前的一片漆黑之中突然闪出光亮。而光明背后的那颗太阳也毫无阻碍的向上升腾,只要再一跳,即可以全体浮现于东方的天空!

    蔡鼎维持住意念的专注不动不散,心神中却有一种巨大的喜悦激涌上来,酣然如醉,快美难言。

    正如一首诗所描述的:还没看见瀑布,先听见瀑布的声音。仿佛层层的浪涌上海滩,又象阵阵的风吹过松林。

    无形的天籁在蔡鼎在心中奏响。能认知的主体与被认知的客体突然打成一片,天与地在一刹那间也似乎混融到了一起!

    “坐听无弦曲,明通造化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