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繁体

回答问题的原则性与灵活性

    在工作和生活中,以对话形式进行信息交流,应答者做出积极或消极、肯定或否定的回答,对树立自己和组织的形象至关重要。因此,应答者应反应敏捷、成熟干练、机智幽默,把原则性与灵活性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以错对答

    1982年,作家蒋子龙访美时,美国诗人艾伦·金斯伯格问他:“把一只五斤重的鸡装进一个只能装一斤水的瓶子里,您用什么办法把它拿出来?”

    蒋子龙沉思片刻,从容答道:“你怎么放进去,我就怎么拿出来。您显然是凭嘴一说就把鸡装进了瓶子,那么我就用语言这个工具再把鸡拿出来。”

    在座的作家们不由得发出会心的微笑。

    聪明的应答者应该善于从对方的问话中寻找出破绽以及相应的对策。这不仅仅可以帮助你尽快地回答,而且容易在气势上压倒对方。在这个例子中蒋子龙从对方身上找到了“捷径”,以“不可能”的事回答“不可能”的事。他不去讨论到底怎么办,不认死理,反而避开了误入歧途的可能性,圆满地回答了问题,这是明智之举。

    ●“草率”回答

    美国著名法学教授席格尔在讲授法庭程序时说:“当你为一个案例辩护时,如果你掌握了对你有利的事实,就抓住这些事实去打击对方;如果你掌握了对你有利的法律,那就抓住法律去打击对方。”这时,一个学生突然问:“如果既没有掌握对自己有利的事实,又没有这样的法律呢?”

    席格尔“草率”地说:“在那种情况下你就打桌子吧!”

    这是一句急智之言。席格尔以幽默之言来应付突然出现的困境,不仅保住了颜面,而且也是在暗示他的学生:当遇到急迫而棘手的问题时,就应随机应变,方能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委婉回答

    在纽约国际笔会第四十八届年会上,有人问中国代表、作家陆文夫:“陆先生,您对性文学怎么看?”陆文夫说:“西方朋友接受一盒礼品时,往往当着别人的面就打开来看。而中国人恰恰相反,一般都要等客人离开以后才打开盒子。”

    中西方文化的差异迫使中国人总是在“性”字上面踌躇不决。面对那些直露的提问,既要考虑场合及维护民族文化尊严,又要礼貌作答,这就有个得体的问题。答者以借喻的形式,解决了这个敏感棘手的难题,同时也借这个题目婉转地表明了自己的观点——中西方不同的文化差异也体现在文学作品的民族性上,应当受到尊重。其实这种答复是委婉的拒绝,只不过是为了不致使交谈停止罢了。

    ●搪塞回答

    从语言信息角度看,搪塞多属于消极的语言现象,但面对某些具体环境,巧妙地运用搪塞性语言,也可取得积极的语言效果。

    相传乾隆皇帝私访江南,曾给一个正在办喜事的农户出了一道难题:送去三枚铜钱和一条对联的上联。上联是:“三个铜钱贺喜,嫌少勿收,收则爱财。”这个难题却被一位神童所解:“两间茅屋待客,怕穷莫来,来则好吃。”

    神童之神就是把农户无法解脱的困难推给了送联人,真可谓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有时面对难堪的问题你不便回答,可用不着边际的夸张来搪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