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繁体

第400章 版本迭代


    钱俶他知道,小名虎子,而且颇为乖巧,就比如此时对李煜的攻伐,钱虎子又是出人又是出钱粮,十分乖巧。

    不过这样一来等江南平定,这钱氏或许真的要成为钱塘王了,如此还需……

    等等,赵匡胤轻轻摇头,说什么钱塘王,首先需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自然是要问,他究竟是怎么死的?

    他是不太相信弟弟能手刃自己的,并不是相信什么兄弟之情,而是因为他清楚知道弟弟有几斤几两:

    单手可镇罢了,即便弟弟执斧,他赤手空拳也有信心将其打翻。

    于是赵匡胤琢磨了一下,还是将希望放到了赵普身上。

    赵普顿时有点坐蜡,看着官家的眼神沉吟了一下道:

    “从这文莹和尚能作宰相门客,以及后来者虽多有更改,但并未驳斥来看,或为真也。”

    然后赵普便看到他左手边背对着官家的赵光义目有哀怨之色,故而赵普沉吟了一下道:

    “但再观这多本后记者所言,皆以文莹所言为本而无其他实据,因而这说法亦有伪托之嫌。”

    赵普看到赵光义松了一口气,脸上浮现了一些感激之色。

    这个说法反倒是让赵匡胤眉头彻底拧了起来。

    从腰间拔出新找的一柄玉斧在椅子上敲了敲,带宋官家不满道:

    “那到底是真作还是伪托?”

    赵普心里的委屈简直要溢出来,随即几乎是福至心灵道:

    “此说之真伪犹未可知,但这陈抟之类道人则必有伪诈称高寿蒙蔽世人之嫌。”

    眼看着官家果真陷入了沉思并未继续追问,赵普也是擦了擦汗,直觉得这时间一刻一刻过得竟这般慢。

    ……

    “莫非这北宋兄弟二帝,竟真兄友弟恭?”

    长孙皇后倒是理得清关系,但如今知道穹宇之上并无神明后,对这般所谓的神仙记载也多了不信任的态度,故而觉得这兄终弟及或原本当是佳话。

    李世民哼了一声,如今觉得这兄友弟恭四字分外刺耳,只是断言道:

    “这赵大早亡,必有蹊跷!”

    如果不是不能见面,他简直想拉着这赵大喝一杯了。

    当皇帝不如他,论寿命不如他,兄弟相争还是不如他。

    而且如今看着后世一口一个“赵大”的称呼,自己那二凤好像也不太刺耳了。

    好人呐!

    杜如晦则是想到了另一事:

    “既如此说,那亡宋三帝皆非这赵大所出?”

    “得了天下,让了兄弟,终至亡国,不知这赵大此时作何感想。”

    李世民闻言立即撺掇道:

    “直去问问不就知晓?”

    杜如晦哭笑不得,想想此前陛下所问的话最终也未得答复,因此还是摇头道:

    “等光幕将终再安慰便是。”

    房玄龄心下觉得很是怀疑:你确定这是安慰之言?

    另一边裴行俭则是兴致勃勃缠着师父追问:

    “既无麒麟,师父能如那大仙儿一般看看我寿岁几何?”

    这还不简单?李靖仰头回想了一下,相当肯定道:

    “六十四岁病亡。”

    裴行俭顿时呆愣,小脸儿也垮了下来:

    “师父骗我!”

    李靖顿时感觉脑袋有点疼,很想去找孙神医也讨个清热丸止痛了。

    ……

    汉长安中,孔明庞统则是对视一眼,几乎一起叹道:

    “不加考证何以成书?”

    “后辈著书立言,竟奉此神鬼之说为圭臬?”

    某种意义上来说两人此时倒是看清楚了纸张价贱之后的一个负面影响。

    各种不加考证的捕风捉影之言皆录于书,致其质量参差不齐。

    简雍则是颇不以为然,笑了笑道:

    “若论奉神鬼之言为圭臬,孰能出《魔法晋书》其右?”

    孔明庞统顿时哑口无言。

    简雍则是心中计划着,那些注解圣人言的书他写不来,但完全可以仿将诙谐俏皮之言做个整理不是?

    而且还能记一些匪夷所思之猜想,就比如后世所说的曹贼好人妻……嗯,只是要先注明皆非史实,以免给后人混淆。

    那边张飞则是挠挠头疑惑不解:

    “三家姓……不是三姓家奴?”

    【不过在这场“烛影斧声”的一次次迭代升级当中,最终完成2.0版本的李焘还是保持了一个基本的怀疑态度。

    在《续资治通鉴长编》当中更是自己做注,对这个逸闻做了质疑,比如其中一代代版本的互相冲突,还有赵光义留宿本身形同逾制,再以及赵匡胤实际上是死于二十一日,大仙儿断言的则是二十日,初版时间上就对不上。

    而UP主自己则是更倾向于,这件事一开始可能并没有那么复杂。

    文莹归根结底只是一个僧人,在经历了唐末的灭佛和乱世动荡之后,佛教自己本身已经衰弱不堪,他们急需得到新王朝的法统扶持。

    可惜的是柴荣相当清醒,对佛教一直抱有敌视的态度,赵大篡了人家的国,对不鸟佛教这一点也是一起继承了,所以宋初的佛教相当无助。

    一直到真宗想要去糟蹋泰山,为了促成此行开始大搞天书,顺带扶持了道教,宋初对宗教的警惕态度才终于解除,文莹和尚得以混进宰相门府,而他记载最早版本赵大遇到的大仙儿自称“真无”,算是介于佛道之间很暧昧的一个名号。

    而后来无论是将其再改为陈抟还是张守真,本质上都是佛道双方在争夺法统话语权,从结果来看佛教完败。

    不过烛影斧声也并非是完全的流言,值的玩味的是李焘将此传言收录之后的末尾附注:

    “更俟考详”是李焘的结论。

    “顾命,大事也,实录、正史皆不能记,可不惜哉”是李焘的哀叹。

    从赵大死到赵二即位这段史料的缺失,李焘称呼的是“不能记”,侧面印证赵二有对史料微调过。

    即便如此,从宋史当中残留的一些记载来看,赵二还是不太能脱清弑兄的嫌疑。】

    赵光义顿感如芒在背,额头见汗。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