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繁体

第140章 猜灯谜

    中秋佳节,帝城不夜,月圆赏灯之会,百姓杂陈。

    诗谜书于灯,映于烛,列于通衢,任人猜度,故此称为“灯谜”。

    猜灯谜是古来一直流传的一项趣味活动。

    正月十五,八月十五,每逢赏灯之时,都会在民间自发举办。

    而出灯谜也是一项技术活。

    其一,单纯的个别词汇解释,或者是知识问答,算不得灯谜。

    例如,人人皆知桂林山水甲天下,若将“山水甲天下”作为谜题,猜一地名,很快便会得到“桂林”二字谜底。

    这种谜题,纯粹是知识性的谜题,算不得灯谜。

    其二,谜面上的字,绝对不能作为答案。除非已经标出“露春格”或“露秋格”二字,否则谜底,谜面不能相犯。

    其三,便是越朗朗上口,平仄押韵越好,亦是去作诗、做对联的工整之意。

    苏策一行人到了猜灯谜的小贩摊子前面后。

    发现早已是人挤人,肩撞肩。

    拉着孩子的,新婚小夫妇,一家数口哥哥带弟弟,姐姐拉妹妹的,人头攒动,极为热闹。

    囡囡坐在阿娘的肩头上,伸着脖子往里张望。

    发现猜灯谜的花灯比自己放的要好看多了。

    不止有画着小动物的各色普通花灯。

    还有题着毛笔字,画着文雅的鱼虫,更大的花灯。

    那货郎戴着一顶灰色瓜皮小帽,上身着灰色短衫,粗布裤子上还系着挑条围裙。

    正手执炭笔,照猫画虎的学着往花灯上画画。

    这些货郎都是走南闯北,见多识广的好手。

    南来北往久了,也多了几分本事和手艺。

    自然懂得吆喝来人多好叫卖的道理。

    他一边描花,一边喝道:

    “路过的各位大哥大姐,大叔大婶们,都来瞧一瞧看一看。”

    “一盏你不亏,两盏我不赚,十盏八盏灯谜看,总有猜中把银赚!”

    随着叫卖声吆喝,围观的人越来越多。

    并且显然比周遭的灯谜摊子人也更多。

    小贩见人多,吆喝的更起劲。

    苏策对朱厚照说道:

    “这商贩倒还挺有意思,不妨就去他那里瞧瞧吧。”

    朱厚照兴致勃勃,摩拳擦掌。

    “灯谜不过小儿科罢了,本公子出马,必然是手到擒来。”

    “我瞧瞧,我瞧瞧。”

    “周围几家,就属他家猜中的奖赏多,你瞧那招牌上贴的,足足百两银子,就他了!”

    若猜中灯谜之后,没有足够高的奖赏,肯定人就少了

    小贩肯下本,才能吸引更多人花银子参与。

    相应的,参与这样的灯谜花费也更高一些。

    “几位公子,一看就是饱读诗书,不妨来小的这出个灯谜?”

    寻常灯谜,自然是用过了。

    想出点新的,货郎一个人肯定不够,还是得靠这些读书人。

    见苏策等人均是儒生打扮,心思活络的小货郎忙不迭的上前说道:

    “出了灯谜,小的免费让诸位参与如何?”

    “月下才子猜灯,来岁必然高中呐!”

    货郎嘴巴利索,说起俏皮话也是一套一套的。

    杨慎颇为感兴趣,驻足道:

    “那在下便献丑,出个灯谜。”

    “不过比不得我身边的那几位公子,论学识他们都不比我差。”

    囡囡骄傲的一叉腰,说道:

    “没错,是我!”

    囡囡他娘急忙羞愧的捂上她的小嘴,生怕自家傻闺女再出丑。

    不过,古灵精怪的囡囡却逗得众人一片大笑,也吸引来了更多的过路人。

    小贩欣喜道:

    “小妹妹一看就聪慧,长大了必然是饱读诗书,做个才女呢。”

    苏策提笔。